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74章 岩层1

一般来说,降水量丰富的地区,地表径流量较大,水的交替条件优越,因此水的溶蚀能力也更强。

当湿度较高时,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水中的H+和OH-离子数量增多,溶蚀力显著增强,溶蚀速度加快,这有利于岩石溶解作用的进行。

此外,岩层的产状(如断层、褶皱)和破裂情况(如各种构造、溶蚀、侵蚀裂隙等)也会影响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在褶皱背斜的轴部,纵张节理发育,水的垂直流动更为便利,岩溶作用强烈,常常形成开口的竖井,有时甚至发育成天坑,例如芙蓉洞天星乡附近的竖井群。

而在断层较为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岩石结构松散,空隙较大,这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因此常在这些断裂带发育溶洞。

大约在第三纪末期(距今约200至300万年),早期由于构造隆升而形成的高山基本被侵蚀夷平,当时的鄂西、川东一带呈现为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和缓的夷平地形。

那时,在可溶性岩石出露的地区形成的岩溶地貌,至今仍可以在天生三桥及龙水峡地缝上方的核桃坝、山羊坝、桃子坝一带找到,这些地方以丘状地形为代表,展现了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

之后,该地区受到新构造运动(200至300万年前至今)的影响而逐渐抬升,地面隆起,古地面也随之上升。

在这一过程中,新一轮的岩溶地貌开始发育,龙水峡地缝以及与之毗邻的天生三桥、武隆天坑就是在这次构造运动之后逐渐形成和演化的。

那么,这些地貌的具体形成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原来,当可溶性岩石出露地表时,首先是大气降水沿着坡面上的节理裂隙流动,溶蚀出许多凹槽,而凹间突起的部分被称为石芽。

这种微地形目前在天生三桥及本景区西北侧一带还随处可见,但它们的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

如果这种突起的石芽高度超过2米,就形成了石林,例如云南路南石林的高度可达数十米,而仙女山、天生三桥地区也有高度为3至5米的石林发育。

然而,在地表裂隙交汇的地方,溶蚀过程进行得较快,形成了各种碗碟状的洼地,也可以称为漏斗。

这些洼地在景区西北侧的齐树槽和杨家槽一带还有保留,它们的底部有管道通往地下,起着集水和消水的作用。

这是导致灰岩地区地表渗漏、地表缺水和形成地下伏流的主要原因。

一旦地表裂隙深入到可溶性岩体的内部,地表水便会顺着这些裂隙向内部流动。

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溶蚀作用,这些裂隙会不断加大,最终形成地下水的过水通道。

当这些通道位于潜水面之上时,它们主要表现为大型的水平管道系统,其地下水多数会排入当地大河的河谷,成为稳定的河谷补给水源。

在我国南方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日常饮用的矿泉水往往就是采集自深层的地下水,经过净化处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