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近年来,随着灾难事故频发、城市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人口老龄化、社区医疗服务的出现及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第一步。包括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在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院内急救

(一)急诊科救护

急诊科救护是院前救护的延续,是EMSS中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医院医疗护理服务的窗口。急诊科是医院内承担急救工作的重要专业部门,其救治能力和工作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也是一所医院急救技术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及医护人员素质的综合体现。

(二)危重病救护

危重病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加强监护病房(ICU),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监护、抢救治疗和护理,从而使患者能度过危险期,为康复奠定基础,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三、灾难救护

灾难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瑞士)耿氏(S.William A.Gunn)主编的《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词典》中将灾难医学定义为对各种医疗专业(如外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学等)进行研究并将其协调运用到预防、给予人道主义关怀,解决由灾难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与灾难管理有关的其他非医学学科合作。灾难医学的涉及面及内涵非常广泛,因此,灾难医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突发批量人员伤亡是灾难性事件的共同特征,灾难救援时一定要坚持“就近救援、先抢后救”的原则。另外,对灾难的预测、预防、准备工作、预教和预演、灾后防疫及心理危机干预也是灾难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战地救护

由于军事科技的发展,与传统的战争模式相比较,现代战争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的战争伤亡统计显示,大部分战斗受伤来自与爆炸相关的冲击波(爆炸伤),其中,发生率较高的有四肢伤、眼外伤、闭合性颅脑损伤等。战地救护主要研究战地伤的特点,以及在野战环境下对大批战地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护的组织措施、救护原则及救护技术和方法等,以提高战地救护的质量和水平,保全战士的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保证战斗力。

五、急救护理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急救护理学是利用最少的临床数据、最短的时间和最先进的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急救护理学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快速发展急救护理事业,需要培养出一批置身于急诊、急救岗位,并具有高度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的专业化队伍,因此,应有计划地组织急救医学及护理学讲座、急救技术培训等专业学术活动,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急救护理科学研究工作,探讨循证医学和循证护理学在急诊急救领域中的应用,切实提高救护速度与救护质量,使急救护理学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学术水平。

六、急救护理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工作

急救对象具有突发性、紧迫性、散发性、群体危害性、病种复杂性等特点,传统的急救护理只注重疾病的救治和后期康复,而忽视贯穿于救护全程的健康教育。现代急救护理学要针对不同急救对象实施个体化评估,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急诊急救全过程。

急救宣传工作应走向社会。急救机构除配备经过急救医疗培训的技术骨干外,对从事急救工作的管理、通信、调度、运送等人员也要进行业务培训。医学院校要开设急诊医学、急救护理学专业课,普通中、小学应普及常用急救知识。各地政府和红十字会应组织消防人员、警察、司机和乘务人员、饮食行业服务人员进行现场初级救护技术的培训。利用网络、媒体、电视、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宣传、普及常见急救、自救、互救知识,以及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等相关内容,有效预防疾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