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苏轼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母丧

嘉祐二年(1057)五月,苏家父子收到了来自眉山的家信。

苏轼、苏辙的母亲程老夫人因积劳成疾,在一个月前不幸病逝。

刚听到这个令人猝不及防的消息时,苏轼根本无法接受。他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忽然悲从中来。那天的他,没了之前扬名京城的意气风发,失落得像个找不到家的孩子。

他们父子三人仓皇离京,匆匆赶回了眉山老家。

程老夫人一生要强,但她的丈夫却一生未能得志。如今,两个儿子双双高中进士,本以为总算能好好地扬眉吐气,可没想到她还没来得及听到这一喜讯,便带着望眼欲穿的遗憾撒手人寰了。

苏轼遥想着母亲平日里安和的面容,心中一阵揪痛。

在那一刻,母亲对他的好,他全想起来了。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母亲曾把他抱在膝头,为他讲《后汉书》中关于范滂的故事。那是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宦官篡政,士大夫们被下狱禁锢,历史上称之为“党锢之祸”。

当时,汝南征羌县有个名士叫范滂,也是范仲淹的先祖。他曾上书抨击宦官,因而遭到嫉恨。宦官们策划,要把范滂下狱论死。负责下发逮捕文书的督邮知道范滂为人,不愿将文书交给县衙,可范滂得知此事后,竟选择主动投案。

当地县令见范滂投案自首,感动不已,道:“天下之大,您何必前来送死?君若不弃,我愿追随于您,咱们一起逃亡天涯!”可范滂不愿连累旁人,就拒绝了这个提议,只是希望在捉拿他之前,允许他先拜别自己的母亲。

范滂回家向母亲辞行,跪下请罪,说自己不孝,无法再侍奉她了。

范母是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她抹着眼泪,鼓励儿子道:“你现在做的事,可以和李膺、杜密这样的大人物比肩,我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

范滂拜别母亲,慷慨赴死,年仅三十三岁。

彼时还年幼的苏轼听了这个故事,就问母亲:“我长大后要是做范滂这样的人,您会许我吗?”

母亲听了,很是爱怜地捏了捏他的小脸蛋,回答道:“你都能做范滂了,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所以说,苏轼是幸运的。

他的母亲从小就用这些故事教育他,一个人,可以懂谋略,可以有手腕,但绝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不能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去连累他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该去做损人利己的事。

这些记忆中懵懂的片段逆光而来,苏轼仿佛再次看见了母亲温柔的面庞。他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凑不出一个完整的音节,多少未曾出口的话语,就这样哽咽了喉咙。

此后就算他真的成了范滂那样的人,也再没有母亲会在背后默默地含笑注视着他了。

苏轼仰头,闭眼,有泪落地,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