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 信息分析的作用
信息分析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人们常常会面临“信息丰富,知识贫乏”的窘境,因而对信息分析也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分析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为决策服务,体现在:为决策提供依据、论证和备选方案;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监测、评价和反馈。[1]
从信息分析服务的领域来看,在科学管理、研发与创新、市场开拓等活动中,信息分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科学管理服务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科学管理旨在消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本质上由一系列决策活动组成,因此,管理学家赫伯特·A. 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认为科学决策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预选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监控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从设定目标、理解问题、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到选择、实施的全过程。
根据西蒙的观点,决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信息分析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方案抉择阶段和实施评价阶段。其中信息分析阶段是初始阶段,包括决策环境的识别、所需信息的获取及分析,主要目的是识别问题、理解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决策的目标,是方案设计等后续阶段的基础。例如,当前我国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危机事件频发,这对政府面对危机事件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07年5月,江苏无锡发生了由于水源地太湖中的蓝藻大量滋生导致数百万市民在长达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不能饮用自来水的饮用水危机。造成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夏季湖水中经常出现的蓝藻,而蓝藻的出现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虽然环境变化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但相关管理机构未能在危机爆发前监测到饮水危机可能形成的必要信息,错过了在危机爆发前进行预警、决策和行动的最佳时机,只能进行危机的善后处理。这个实例体现了危机信息监测和信息分析的重要性,而有效的危机信息分析首先要从找到引发危机的危险源因素开始。此后,政府实施了饮用水信息监测和分析,目标是通过对水环境变化的监控与饮用水危机发生时的各项条件进行比较,以获得较准确的饮用水安全信息。监测所得信息进入专门的信息分析环节,水危机发生模式决定了信息分析的手段和方法,将水危机等级与信息分析的结论进行匹配,进而得出水危机监测报告。信息分析过程中若捕获危机发生信息,可以直接将分析结果和危机发生模式进行对照,一旦符合危机出现的准则,则可以采用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据《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2014)》[2]披露,2014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网络首发比例为67%,其中33%在事发当天曝光。我国各地党委宣传部和地方政府应急办等部门纷纷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监测定期报告制度,制定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和磋商制度,将舆情工作和政府决策紧密结合。
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在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善于归纳、梳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总结一般规律;
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主要设在新闻办、宣传办等部门。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自2008年起对全国200多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情报机构的调查结果,95.8%被调查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情报机构是为政府提供支撑服务的重要信息服务机构,为领导决策服务是其服务功能之一。针对政府部门舆情监测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现状,情报机构均把网络舆情分析作为决策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要新方向,纳入政府内参工作系列,充分利用服务的渠道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工作,为领导提供及时、客观、准确的舆情信息,帮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提升政府公共事件的管理决策水平。
2. 为研发与创新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是以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核心的。这些活动都可以用研发(R&D)与创新来表征,其中,研发是指各种研究机构、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因此,创新是研发活动的本质。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理论中所提出的“创新是一个将新的要素和条件及其组合引入并成功应用到发展领域中的过程”,这一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创新活动已不再仅仅是科学家凭借兴趣发生的个人行为,而是国家和企业为争夺发展主动权所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目前研发与创新正逐渐成为企业、部门、行业乃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焦点。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遗余力地以提高科技生产力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国的创新战略,2016年我国的“十三五”发展战略更是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6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全球研发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仍集中在北美、欧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研发大国,中国居第二位,中国的研发开支接近欧盟的总和。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研发总支出中,中国约占20%,仅次于美国(27%);日本居第三位,占10%;德国排名第四,占6%;接下来是韩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印度,分别占全球研发支出总额的2%~4%。
目前,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分析在研发与创新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为研发与创新活动提供背景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为研发与创新活动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方法,帮助科研工作者寻找研发与创新的机会。例如,应用信息分析方法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各种专利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最终形成专利竞争情报,简称专利信息分析,可以为企业或政府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深度的信息咨询服务,起到以下两方面作用:
第一,通过专利信息分析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动向。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可以了解某领域的技术演变过程,有利于判断新的研发动向,预测今后的发展路径,启迪技术创新思路,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形成自主专利权;将不同的趋势指标一起分析,可以精确地判断某项技术的生命周期,清晰地看出技术新兴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变化历程。技术生命周期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技术开发的新方向和该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以及形成新兴市场的可能性,预测该项技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某项技术的专利分类矩阵图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判断某项技术领域的研发重点、难点以及技术空白点,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企业的研发投入方向,从而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确保企业的研发方向正确,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目标。
第二,依据专利信息分析确定企业自身的创新竞争战略。通过专利信息分析,企业可以及早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战略和竞争策略,确定市场开发方向。首先,通过将搜集到的某行业全部的专利信息,对专利权人进行聚类排序后可以确定本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可以绘制本行业主要竞争者全部专利技术类别的专利地图,借以评估主要竞争对手的研发重点及技术实力,准确判断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策略及发展方向。其次,通过对专利信息所反映出的技术内容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获知国内外该技术领域最新的发展和变化,对各种技术革新方案进行比较,对市场前景进行预测,进而确定企业自身的研发重点和研发投入方向,开发出领先国内同行的创新产品;通过对专利信息进行法律状态分析,可以在技术引进时及时了解某些专利的法律状态,有针对性地避开国外企业设置的专利壁垒和专利封锁,避免企业陷入侵权诉讼和赔偿的麻烦中。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经济信息分析,可以获知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研发重点、产品分布域和市场占有意图,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为企业制定自身的创新战略和竞争策略提供参考。
3. 为市场开拓服务
成功的市场开拓活动需要达到四个“合适”,即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提供合适的商品。要做到这四个“合适”,必须要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分析的保障。这些信息分析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系统内部产生的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分析,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水平、消费者行为偏好等;二是市场系统外部产生的对市场营销活动有影响的信息分析,如对政治、法律、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竞争对手等状况的分析[3];三是内部环境信息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产品与竞争、生产设备、营销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为其目标市场服务、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能力。
信息分析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上述三类信息的信息分析工作,帮助决策者寻找、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选准市场突破口。例如,世界知名日化企业——宝洁(P&G)公司凭借其寻求和明确表达顾客潜在需求的优良传统,被誉为在面向市场开拓方面做得最好的美国公司之一。其婴儿尿布的开发就是一个例子。1956年,该公司开发部主任维克·米尔斯在照看其出生不久的孙子时,深切感受到一篮篮脏尿布给家庭主妇带来的烦恼。洗尿布给了他灵感,于是,米尔斯就让手下几个最有才华的人研究开发一次性尿布。
一次性尿布的想法并不新鲜。事实上,当时美国市场上已经有好几个牌子的一次性尿布了。但市场信息的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多年来,这些一次性尿布只占美国市场的1%。原因首先是价格太高,其次是父母们认为这种尿布不好用,只适合在旅行或不便于正常换尿布时使用。信息分析结果还表明,一次性尿布的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正处于战后婴儿出生高峰期,将婴儿数量乘以每日平均需换尿布次数,可以得出一个大得惊人的潜在销量。
宝洁公司产品开发人员用了一年的时间,力图研制出一种既好用又对父母有吸引力的产品。产品的最初样品是在塑料裤衩里装上一块打了褶的吸水垫子,但在1958年夏天的现场试验中,除了父母们的否定意见和婴儿身上的痱子以外,一无所获。于是项目又回到图纸阶段。
1959年3月,宝洁公司重新设计了一次性尿布,并在实验室生产了37 000个,样子与现在的产品近似,在纽约州进行了现场试验。这一次,有三分之二的试用者认为该产品胜过布尿布。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新产品质量。为此要进行的工序革新,比产品本身的开发难度更大。一位工程师说它是“公司遇到的最复杂的工作”,生产方法和设备必须从零开始做起。不过,到1961年12月,这个项目进入了能通过验收的生产工序和产品试销阶段。
公司选择地处美国最中部的城市皮奥里亚试销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娇娃”的产品。皮奥里亚的妈妈们喜欢用“娇娃”,但不喜欢它10美分一片的价格。因此,价格必须降下来。降多少呢?在其他6个地方进行的试销进一步表明,定价为6美分一片,就能使这类新产品畅销,使其销售量达到零售商的要求。宝洁公司的几位制造工程师找到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并把生产能力提高到使公司能以该价格在全国销售娇娃尿布的水平。
娇娃尿布终于成功推出,直至今天仍然是宝洁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这个案例表明,企业对市场真正需求的把握需要通过直接的市场信息调研与分析来论证。通过潜在用户的反馈来指导和改进新产品开发工作。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通力合作,不断进行产品试用和调整定价。最后,公司做成了一桩全赢的生意:新产品既减轻了令每个父母最为头疼的一件家务,又成为为宝洁公司带来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新财源。
[1] 朱庆华.信息分析基础、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查先进.信息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