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怎样的日子才值得一过
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乃是虚妄。佛教、基督教认为不朽在来生,孔子开创、王阳明弘扬的“心教”则告诉你:不朽在人格,生活在心意。孔子没有轰轰烈烈的事功,和学生拉拉家常就成为万世师表了。今天我们学习王阳明,不是因为他杀过贼王擒过反叛,而是因为他的“意术”可以指导我们通过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与渴望不朽正可一统于“致良知”。他的“意术”是一套随分用力、用自我的力量来生成自我的方法,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自懈失机。雅俗不贰、大雅大俗。阳明这个人用良心建功立业,因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读完本传,你也许能获得一种人要想活出点儿滋味来不容易也容易的道理:若找着良知这个“发窍处”,便能过上值得一过的日子;若找不着便会虚度时日,给别人活了。只有渴望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不朽。梵高渴望生活符合“心教”原理:化欲为情,极致人生。雷锋平凡中的伟大更是“心教”的标高,因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活法。
“心教”是靠提高“意”来识进见大的感情教,是通过明心见性将圣贤与英雄一体化的希望哲学。匹夫而为百世师,当代新儒家杜维明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当代精神哲学大师徐梵澄说:“阳明收集了古泉币,重铸出了一批新泉币,出自他自己的炉冶,流布天下,人人使用。”
心学是什么?它既是让人活得合理又滋润的心理学、教育学,又是无施不可的运用学、运筹学,是随机应变就恰到好处的意术,是儒、释、道三教之精华的一体化。
心学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欲念中找到“虚灵不昧”的定盘星,有了定盘星就无施不可、无往不恰到好处了。
这个定盘星既不在任何貌似真理的说教中,也不在无穷无尽的对象界,只在你心中,是人人自家都有的——“良知”。但是有人自信不及,自己埋掉了;有人贪欲太重,把良知遮蔽了;有人理障太深,不见自性……所以稀里糊涂地活、乌七八糟地死。追逐什么死于什么,没有找到生的根本,就只能到处流浪,与物同荣枯。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生是用德去得道的心学标本——展读其历程,领悟心学的门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找到“自性”,从而绝处逢生;用良知指引,任风高浪险,操船得舵;既现场发挥得好,又不是权宜之计;每一举措都既操作简便又意义深远。
心学是既要立大体又要心细密的精神艺术,这门功夫内化至极又实用至极,能将所有玄远的意义感觉化。阳明对我们说: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心学是心教意术。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哪有通用的?只在都有良知这一点上才人人平等。所以从小贩到国王只要有良知都可以读懂阳明心学、良知之道,也应该能读这本叙述阳明心学的“故事书”——笛卡儿说良知是人唯一不抱怨自己缺少的东西。
良知是“本知”,良能是“本能”。本能是不学而能的能,本知是不虑而知的知,就是本然之知(直知、直觉),出于性天之灵觉,绝对人人具有,就像佛说人人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一样。然而,人很难成佛,因为人的习气难除,同样,人很难按良知行事,因为贪嗔痴把本知遮蔽了、扭曲了。王阳明主张返本开源致良知,就是回到自己的本知。一个叫唐枢的人还没有见到王阳明就深刻地把握了王学宗旨——“讨真心”。他这样解释“知行合一”:知是乾知大始之知,行是坤作成物之作,知行合一就是阴阳互根、乾坤演大易。当代日本人矢崎胜彦用阳明心学发展起来的“将来世代的国际财团”,就很好地体现了良知之道的现代意义:克服我执,超越经济至上主义、科学至上主义、眼前至上主义等。唤醒每一个人的内在良知及地球公民意识,呼吁以此为行动准则,建立开拓未来的新文明。
说哲学大道理往往吓跑许多人,其实人活着无非是说与做,不过有的人多言,有的人沉默。阳明告诉你:多言的病根在气浮、志轻。气浮的人志向不确定,热衷于外在炫耀,必然日见浅陋;志轻的人容易自满松心,干什么都不会有高深的造诣。而沉默包含着四种危险,如果疑而不问,蔽而不知辩,只是自己哄自己地傻闷着,这是愚蠢的沉默;如果用不说话讨好别人,就是狡猾的沉默;如果怕人家看清底细,故作高深掩盖自己的无能,那是捉弄人的沉默;如果深知内情,装糊涂,布置陷阱,默售其奸,那是“默之贼”。
一般人做事都想成功,而成功必须满足所有必要条件,但每一个必要条件都不是充分的,失败则每一个条件都是充分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人是用心做事的,心实为成败之本。心学功夫主要是练意念,你的意念是什么决定你看到什么,成功的人看到的是成功的因素,失败的人看到的是失败的“天意”。贪则必败,怯又无功,在物各付物中找到那个恰好吧。
心学凭什么有这种能力?就凭它能教给你一个好态度。心学是这样一种心灵学问:要人们认识到人本身存在着独立的精神(“吾性自足”),人的义务和特权就是以自己的全部机能增进对自身的正确理解,能动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人生在世,苦与乐、幸与不幸,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内心态度——文化心。王阳明的良知论的要点在“着实用意”。他说“意,志也”,“心,所向也”。他的再传弟子刘宗周解释得好:“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经过虚体耳,着个意,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生命、生活的质量就在这个“意”。这不是个简单的“定生慧”的心法,更是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诚意正心,成己成物。它还有一套可以以一统万、一以贯之的方法。全部文化大道理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就是有个高质量的心态、意态、神态。态度是人思考世界并对之形成意识的方式。致良知的主要目的是唤醒一种澄明的意识状态,心开漏尽。各种知识是有终点的,而这种澄明的状态则只是起点,不仅超越有限又无情的教条之知,也超越蛮横的唯我主义。它只是启发你触因为上,自强不息,向上悲仰。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人,必须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妙招在于把价值标准还给人的本知。明心见性:仁人以明心,爱爱而见性。
凡人也能学圣雄吗?不但能而且应该,因为圣雄是后人的观点,当初他只是个心有圣意的俗人。当时的人多看见其俗人的一面,后人多看见其圣雄的一面。作为一个小官和老师,后来居然成了每代人的精神导师,王阳明的启示在于:凡墙都是门,圣雄事业也须从心头做。问题发窍处在于“诚意”,用良知这文化心代替人欲这种肉心,都是一个心,都是一个知觉性,但是这个知觉性可以翻转,相当于佛教说的用佛知见代替我知见,佛我是一不是二,就看能不能翻转知觉性。“只是一个真诚恻怛”,超道德而道德化,超实用而相当实用,又不是两张皮,从而真诚至极又机变至极,自然恪守道德又相当心智自由,将一生变成了自觉改造自己、自觉改造社会一体化的性命流程。每一天都不白活,闲时成圣,乱时成雄。
他强调人人皆可成圣雄,就看你肯不肯。
为什么写这部传记?为寻找人生意义、找日子值得一过的那个支撑点。现代生活,物质和主义都相对过剩:太多的钱淡化了钱,印刷垃圾将精神泡了汤,浮光掠影的各种主义的贩卖,终于制造出虚无主义的厌食症。动物世界的实用主义动摇了以往各派宗教、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定义,许多人变成了肚子饱了灵魂便不饥饿的普通动物。本书意在展示王阳明也是个人,他跟你我一样吃饭睡觉发牢骚,据钱钟书说他还怕老婆,而且充分入世,人的各种需求和弱点他都有,但他就是能够即知即行,内找到了良知,外建立了功业,“学以聚之,仁以行之”,从无明到有明、启明,最后说“此心光明”。
王阳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还有万语千言要说,我只愿这本小书通过介绍他的精神经验,能使世人相信:阳明也是人,他活着成了圣雄是因为——
他把握了自己,从而这个世界就好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