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跋涉:未成年人司法“海曙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海曙模式”下心理鉴定制度技术方案选择的历史沿革与合理性分析

心理鉴定项目的设计和选用原则可以说是“海曙模式”下心理鉴定模式区别于其他地区心理鉴定制度的精髓所在。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传统心理鉴定所采取的问答、答题等模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问答题模式会较明显地反映出测试者设置问题的意图,当被测试者即未成年被告人感知或预感到心理鉴定结果将对其的量刑产生影响,那么他们将尽可能在测试过程中掩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心理测试题目进行“反侦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答案,使得心理鉴定结果产生误差,不能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真实心理,从而使心理鉴定不具有客观性。

海曙法院在引入心理鉴定制度初期,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表(Cattell’s 16PF test)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测试。由于16PF量表主要以问答做题的形式,一些机敏的未成年被告人很容易通过自我掩饰的方式来误导心理鉴定的结果,使心理鉴定结果造成误差而不具有真实性。因此我们逐渐放弃采用16PF量表来进行心理测评,多采取树木人格投射测验、心理沙盘等投射性测试工具和生理、心理反馈评估工具。其中心理沙盘作为目前最有效的测评工具,其更符合未成年被告人的年龄特点,能客观地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人格结构基本轮廓及人格缺陷,对找出犯罪原因及制订个性化的矫正方案收效显著。

沙盘游戏(sandplay therapy)主要是使用沙盘、沙,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沙具)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属通往无意识内容的积极技术。强调创造过程本身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沙盘游戏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是它的本质特征。将沙盘游戏应用于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鉴定中,正是利用了其是一种非言语的、无意识层面交流的特征,能最大限度地激活鉴定对象的心灵,触及其情感核心及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即各种心理原型,提高心理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7岁的小阳(化名)因敲诈勒索中学生2700元被提起公诉。庭审前,我院根据心理鉴定制度,聘请心理鉴定师为他做心理鉴定,而正是这个心理鉴定,为小阳争取到了判处缓刑的机会。在本次心理鉴定测试中,心理鉴定师采取的就是心理沙盘的测试项目,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小阳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参天大树,并在沙盘里摆出一幅“外婆的澎湖湾”。心理鉴定师对小阳制作的沙盘进行了解读:大树阴影浓重说明小阳不敢直面现实的挑战,外婆、田野、蜡烛象征希望,大海象征未知诱惑,这两方面提示他潜意识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需要外界帮助他抵抗诱惑。同时,小阳内心深处十分渴望得到亲情和关爱。通过心理鉴定,承办法官看到了小阳内心的苦楚和无助。在综合考虑小阳的犯罪事实、危害程度以及心理鉴定结果之后,法官最终对小阳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在接到判决书的那一刻,小阳非常激动,表示愿意改过自新,其家人也表示愿意配合相关部门对小阳进行教育督导,不会让小阳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由此可见,心理鉴定制度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不仅能够让法官了解未成年被告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为其缓刑矫正提供了专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