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1 心理距离测量法(Mental Distance Approaches)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距离法被开发出来研究相似性。这类方法假设,概念的相似性总是可以通过概念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Shepard,1962)。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技术,如多维尺度和潜在语义分析,从数学上计算出两件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Landauer & Dumais,1997;Shepard,1962)。尽管这一代的方法承认概念有多个维度,它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距离来衡量相似性,但它没有承认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可能是单向的。例如,人们更常听到“虎父无犬子”和“儿子像父亲,”,却很少听到“虎子无犬父”和“父亲像儿子”这样的话。这说明人们对相似性的两个方面,评估并不总是双向的,有时是单向的。因为人们通常选择比较的基点是不同的。在上面的例子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然而,“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父亲作为比较基点来进行父子之间的比较,被认为更合适。相反,“爸爸像儿子”代表了一种以子为基点的比较,这是不太合适的。其原因可能是社会文化中的等级身份思想。另一个例子是,一个正方形被感知为一个矩形,但矩形却不被感知为正方形。因此,单向比较表明,通过心理距离来比较一切事物可能并不总是恰当的,不能单方面从计算距离判断相似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