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问题聚焦[24]

艺术学脱离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并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是艺术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着艺术学学科属性的变化,艺术学理论的重要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构建我国独有的中国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体系,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艺术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促进艺术学体系下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繁荣,完善艺术产业的生产、输出链条,培养艺术创意人才,突出文艺在当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美学思想,成为各高校的主要目标。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增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类学生毕业后皆被授予文学学位的历史,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性,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理论学科,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在国家文化政策大力扶持、研究者学理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2014年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频出,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在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研究视域、理论热点等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变化。

一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艺术学理论导向性问题

近年来,艺术在我国当前文化价值观核心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简明扼要地突出了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显著地位和作用,同时对文艺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艺术学及艺术学理论在新时期需要承担的文化责任,就不难对这一学科的导向性问题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艺术学理论不仅要推动学科内部固有的建设需求,也要肩负传承中华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既要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又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指明方向。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曾在2014全国优秀中学生艺术学夏令营开营式上做过“成为梦想的五种艺术学人”的发言,王一川教授说:“一个国家的艺术繁荣,不仅需要艺术创作的繁荣,而且需要艺术理论的阐释和引领。”面对这样的时代需求和召唤,学术界虽然在细枝末节和个别问题上还有分歧和争论,但是经过几年的摸索、讨论和磨合,在艺术学理论的系统学理认识上基本达成了一致。研究者普遍认为,艺术学理论是一种跨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相较于具体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学理论既具有不可替代的整合性,需要为艺术研究提供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艺术现象和艺术趋势提供一种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审美评判标准,为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提供最基础的学理支持。由此出发,艺术学理论要求艺术能够回归自身的精神家园,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价值,不能只着眼于经济需求而忽视了艺术独特的审美要素,不能让艺术沾满铜臭气。近些年,我国艺术领域对艺术作品真正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不甚重视,娱乐化、拜金化、空洞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导致整个社会对艺术领域存在的消极和混乱现象极为不满,艺术的存在价值不断被弱化。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亟须艺术学理论对其进行框定,需要人们脱离纯粹功利化、商业化的评价体系,回归艺术体制内部,发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净化、移情、陶冶、感化的力量,对当代艺术做出必要的学术提炼和理论提升。

艺术学理论还要求艺术创作和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艺术家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这意味着艺术家必须坚持想人民所想,真正体察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正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所说:“稍有艺术良知的人都会承认,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鉴赏虽然整体上日趋丰富和多样化,但鉴赏力和审美水平却在下降,一些艺术领域的创造力和公众鉴赏力在整体下滑,这是实际情况。因此不能不面对这个实际来研究我们艺术学学科建设应该怎样引导民族精神提升和艺术鉴赏的公赏力提升。”[25]这个艺术鉴赏的公赏力,就是对艺术美的一种判断力,艺术学理论要从鉴赏的对象、评价的标准上进行严格、规范的学理划分,努力将艺术学理论的导向作用与适应艺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提高艺术学学生的艺术素养结合起来,旨在让艺术创造力、艺术个性得到充分释放,提高艺术鉴赏的公赏力。

艺术学理论应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特别是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方面要有新突破、新亮点,强化民族学理的概念。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艺术学理论应以一种自信的姿态在审美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文化导向的作用,“从理论根源上彻底地驳倒当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承认艺术的商品性,而否认和排斥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那种错误的思潮;才能进而驳倒肆意泛滥的过度娱乐化倾向甚至于娱乐至死的错误倾向;也才能从理论上、从根本上驳倒形形色色的戏说历史、消费历史、颠覆经典等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26]

二 艺术学理论体系构建与发展问题

2014年,艺术学理论逐步树立了一种学术自觉和自立意识,对学科内部多层次的学理探索日渐深化。虽然艺术学理论在学科体制、理论研究范畴上的构建已初见雏形,然而,艺术学理论面临扬弃西方艺术思想和整合传统学术资源的沉重任务。在全球化语境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是当务之急。多年来,艺术学门类下的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分别在自己的领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理论,包括各个艺术形态的门类史和多样化的艺术批评。与这些门类艺术相比,以艺术学理论为研究本体和基础的学理范畴还未成气候,且缺乏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观点并不多,在艺术史的梳理和艺术批评的规范上还面临不小的困难,存在艺术理论视野较窄却又重视不够的问题。与此同时,面对现实生活对艺术不断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我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对当代文化的塑造影响力尚且不足,亟须突破瓶颈,有所创新。因此,艺术学理论的体系建设和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艺术学的本体概念以及处理艺术学学科门类和部门艺术门类之间的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艺术学应该分为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一般艺术学包括艺术体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等,特殊艺术学包括各种艺术史和各门类艺术学。有的学者则倾向于用门类艺术学来取代特殊艺术学的称谓。还有的学者认为在门类艺术学之外存在元艺术学。总体来看,学术界对艺术学概念的厘定在一般和特殊的区分上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即艺术学理论是关于各种艺术的理论研究,它不同于音乐学理论、美术学理论等部门类艺术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学科体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在《艺术学的新构想》[27]一文中,尝试提出了艺术学理论构建的一种新形式。他认为艺术学框架由两个方面三个部分组成。两个方面指的是一般艺术学(包括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和类型艺术学(包括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等)。三个部分按照核心学科(包括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形态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符号学、艺术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管理学等)、核心问题(包括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艺术解释、艺术评价、艺术与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与创造、艺术与情感、艺术与审美、艺术与科学、艺术与道德、艺术与宗教、艺术与日常生活等)、类型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进行划分。彭锋教授通过与其他学者对艺术学理论的设想进行对比,指出自己对艺术学的新构想并不是严格依照本质主义的路线,更多的是从效用主义的角度考虑,为各取所需和折中调和留出了余地,保持了适当的弹性和开放性。之所以采取这种划分策略,一方面是为了整合研究资源,另一方面是为了符合艺术的特性。这种构想的优势在于:既可以避免一般艺术学过于空疏的问题,也可以给艺术诸理论找到位置。

面对艺术学理论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众多理论研究者提倡在进行艺术学学理梳理和探讨时强调一种自觉和自信。艺术学应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提出自己的艺术观,做出自己的艺术批评,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需要。同时,“艺术学理论还应该是人类伴随着科学精神强盛,而愈发需要相对于科学的人文艺术的高端性精神表现的理论”。[28]艺术学理论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一些无法按照传统艺术理论阐释的现象和问题,需要艺术学理论针对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修正,在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理贯通和区分上,需要艺术学理论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来化解门户之见。很多学者质疑艺术学理论的存在,是因为当前艺术学理论的构建还没有离开西方艺术理论的基础。在西方,美术和艺术是同一个词,都是“art”,艺术学就是美术学,美术学研究者可以说自己是艺术学理论家。而中国艺术学理论所谈的艺术,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在内的整体艺术。因此,在探索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可能路径时,首先应该思考中国艺术学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独特的中国文化特性,它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的文学、史学、哲学有哪些关系,是否在学理划分上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艺术学为何能够跨越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整合性的艺术研究,为何能够满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构建艺术学理论的文化需求。“将有关艺术的理论研究全部归入一个一级学科之中,既有助于加强一般艺术学理论与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加强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有利于艺术学理论的知识生产。”[29]

学术界对于艺术学理论争议最大的地方还在于艺术史的存在与否以及如何编撰架构艺术史的问题。在艺术类型史普遍存在并被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建立打破门类艺术史限制的更为综合的艺术史?对于这个问题,王一川教授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他看来,重新梳理一门整合全部艺术发展情况的艺术史是势在必行的,在探讨艺术史学科的可能路径时,王一川教授认为艺术史可以同时呈现多个层面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种多层面艺术史研究构架或路径有可能出现。首先,这是一种属于最低限度或层次的艺术史概念,是基于普通艺术学视野的单一类型的艺术史研究。它要求从普通艺术学的跨类型视野出发去观照单一艺术类型的历史演变,把具体的单一类型艺术史如中国美术史、中国电影史置放到艺术史的宽广视野中去综合地审视,甚至做跨学科审视,尽力体现艺术史对类型艺术史个案的渗透力。其次,艺术史还意味着多种类型的艺术史观念或思想之间打通研究。这就是从跨类型艺术史现象中提炼出一种或多种共通的艺术史观念、范畴或主题,由此展开不同艺术类型历史的通串式研究。再有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类型的历史比较研究,可称为比较艺术史。例如,把中国音乐史与中国戏曲史加以比较,或把某种宗教音乐史与其绘画史结合起来,或把当代电影史与当代文学史加以比较。王一川教授认为,这样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艺术史比较研究,或比较艺术史研究,有可能成为艺术史学科的一种常态。[30]

另外,从《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项目评审报告》[31]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申报意向集中于大型舞台剧、传播交流推广和人才培养这3类项目,艺术学理论方面的申报情况并不乐观,复评小组依然按照各具体艺术门类划分,不见艺术学理论的位置(见表1和表2)。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各类项目立项率如图1所示。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在艺术学研究方面关注的焦点仍集中于门类艺术和艺术人才的需求层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艺术学理论研究者在学术界话语权的一种式微,相关科研项目申报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理应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重视。总体来看,艺术学理论虽然面临学术体系在新建时期的各种困境和不足,但是其发展状况和脉络已经初步呈现独立学科的特质,正像一些学者所言,此时正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春天,也是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攀登期。当前我国的艺术学理论,应在继承、借鉴中西方艺术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并使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以高扬,推进中国艺术文化实践的多元探索,繁荣中国和人类的艺术生态文明,引领提升国民的艺术文化素质。[32]通过对艺术本体的阐释,积极探究艺术史论的构建点,进一步确立艺术学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表1 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申报项目分类统计

表2 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复评情况

图1 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各类项目立项率

三 艺术学理论学科规划与建设问题

由于没有西方教育体系的现成模板可以参照,艺术学理论应该如何进行学科规划与建设的问题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和期盼。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一级学科,它的建设更需要研究者发挥创新和开拓意识。2014年,众多高校借助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平台,大力发展本校的艺术学专业,纷纷建立艺术学理论学科试点。目前,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有12个,具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20个,而戏剧与影视学的博士点有15个,美术学有13个,音乐与舞蹈学有12个,设计学有12个,从数量上看,艺术学理论居各门类艺术学科之首。截至2014年底,国内实现艺术学下设5个一级学科的高校只有南京艺术学院一所院校,该校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以及设计学全部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发展速度和前进步伐上丝毫不逊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属下的其他4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在各高校学科建设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许多高校将办好艺术学理论专业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艺术学理论本身的综合性,使拥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学科设置,自由地运用本校原有艺术学科的教学和硬件资源,整合艺术学教师的科研力量,迅速发展和壮大艺术学学科。虽然其中不免有高校借艺术学理论之名发展具有优势的传统艺术专业,但这正是艺术学理论在学科规划和建设上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艺术学门类下,艺术学理论没有细致的专业划分,也没有明确的艺术实践对象,它的研究面向各类艺术整体,需要研究者打破门类艺术的壁垒来探索艺术的共性。艺术学理论既与各种具体的艺术理论研究密切相关,更涉及艺术本体、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产业、艺术与社会各方面的关联,它的研究视野更为宽阔。这样一个融合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价值的学科,当然需要构建一个学科体系,来满足艺术学发展的需要。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是艺术学门类学科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艺术自身对理论的需求所在。

当然,艺术学理论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014年,艺术学理论在学科发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缺乏专业师资。无论在综合类大学还是艺术类高校,门类艺术学理论人才与整合性的艺术学理论不相匹配的状况十分突出,高校教师的研究视野往往受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宏观性的理论构建往往呈现不足的趋势。艺术学相关院系的教师队伍有的是由原门类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专业技能突出,但理论优势不明显;有的是从文学系、哲学系等相关院系借调,研究方法和方向沿袭文学、哲学传统,而非艺术学理论,整体教学团队比较松散。高校组建艺术学院系后,大部分艺术学教师仍旧从事以往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而在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能力和精力都稍显欠缺,进而影响艺术学理论整体学科建设工作的进行。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亟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策略。将艺术学理论定位为综合性艺术研究后,大多数高校集中于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对于本科生培养还未有具体完善的解决方案和计划,这就直接导致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生、博士生生源主要来自美学、文艺理论等相关学科以及各具体门类艺术学科的学生,造成艺术学人才素质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教育链条被切断,无法形成统一、连贯的培养流程,在艺术学门类下的各一级学科中明显处于劣势。

三是学科疆域模糊。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之后,面临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比如,艺术学理论与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美学,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属下的二级学科文艺学之间形成学科交织甚至相互覆盖的关系。再比如,许多综合性大学在学科申报过程中将美学和文艺学师资加以整合,纳入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来。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而艺术学理论下设的专业情况也非常杂乱。有的高校设置艺术史论、艺术批评,有的高校则直接将具体艺术门类专业并入艺术学理论,因此,在学科内在构建和外围范畴的界定上,艺术学理论必须统一标准。在上述二级学科设置的原则下,可以适当促进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传播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批评学、艺术教育学、比较艺术学等,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高校间专业设置的趋同,同时也可以发挥各高校相关学科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提高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并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仍处于初创阶段,因而它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存在的形态也千差万别。这就更需要各大综合和专业院校不断摸索实践,集中力量建设好艺术学理论这门年轻的学科。

四 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

根据2014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要求和本专业实际就业的需要,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和教学育人的主要目标如下。

首先,培养两种艺术人才。一种是能够从事艺术研究、艺术批评、艺术教育和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是一种高级的艺术理论人才;另一种是拥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专业艺术家,是一种复合型的艺术人才。无论是哪一种人才,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学生比学习专业艺术门类的学生都应具有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更综合的艺术知识体系、更全面的艺术人文素养、更敏感的艺术知觉。正如彭锋教授所言:“一个优秀的艺术理论家最重要的是一般的人文素养,尤其体现在文史哲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实际的艺术创作和管理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渊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理论思维,再加上对当代艺术的兴趣、敏感和参与,就有可能成就为一名优秀的艺术理论家。艺术理论通常是更大的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一个人首先要成为理论家,然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理论家。”[33]艺术学理论并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但要求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艺术行业,无论成为什么样的艺术人才,都具有优秀的艺术素养和超前的理论嗅觉,有意识地、自觉地追求艺术理论的真谛。

其次,强化艺术学理论的本科教育,凸显艺术学的内涵和特色,着力提升艺术学理论人才的培养质量。2014年,艺术学理论在硕博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粗具规模和成效,未来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必然要将目光集中在探索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建立上,探索艺术学理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尤其要注重研究和应对“90后”大学生对高等艺术学理论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以及如何形成更为完善的艺术学理论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系统。艺术学理论本科生的招生和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环节,也是重要的学科生长链条。当前,艺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新形象以及提升国民艺术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性,而这项工作的推进需要各个层面、各类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需要各类人才,艺术学既要培养从事各门类艺术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艺术加以认识和阐释的理论人才。传统的门类艺术专业对应各个艺术领域,偏重专才教育,而如今艺术文化事业的交叉与综合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一需求构成了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生培养的根本价值。[34]目前开设较为纯粹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该院下设艺术学理论系,从2011年开始增设艺术学(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艺术导论、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史学、艺术批评。从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来看,北京大学艺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比较完整,尤其是在开设课程的思路上,与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立的初衷较为匹配,比较符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理要求。

最后,开展充满生命关怀和人性价值的艺术学理论教育。我国的艺术教育一直备受学界、社会的非议,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建设方案和合理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造成学习和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只习得一身武艺而无法兼顾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现象。而现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渴求改变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良传统,矫正艺术人才培养的恶习,就目前艺术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培养更符合时代标准的艺术家、艺术批评者、艺术管理者和艺术理论家,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素养和专业科研能力,这种提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和积累去实现的。当下的艺术教育已经不止于培养具有单一艺术技能的人才,更是要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艺术人才。这就要求艺术学理论能够传播艺术塑造人性、升华人性的概念,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艺术教育。面对新的时代语境,单一的以专业艺术人才为导向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走向社会能不能成为艺术人才是其次,是否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艺术修养才是艺术学理论专业育人的主旨和关键。从长远来看,艺术学理论的教学目标要充满生命关怀和人性价值,以“艺术化生存”为文化引领,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师队伍情况的新变化,努力加强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培养兼具专业技巧和多方面文化素养的人才,通过这些艺术人才,化解当代文化冲突中的世俗矛盾,复兴中国艺术文化,繁荣艺术教育事业。

五 结语

2014年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来说,是契机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多层次的学术探索日渐深化,专业建设硕果累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人才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艺术学学科体制和理论研究体系已现雏形。当前艺术学理论仍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不断开拓科研领域、构建学理基础的同时,艺术学理论也面临各种质疑和挑战,但是学科建设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艺术学理论在艺术学的文化和理论渊源上,在社会应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成为一级学科的事实也印证了我国日益增强的对艺术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艺术学理论需要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学科的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实际上都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艺术学理论的出路究竟在何方,还需要学术界同人共同思考、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