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位于天目山北麓,因天目山余脉、余岭及余村坞而得名。村庄三面环山,余村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县调研,实地考察了这里。他走田头、访农户,与镇村干部面对面座谈。结合当时浙江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工作和在各地进行的实践工作,习近平在余村首次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生态资源是这里最可宝贵的资源,应该说安吉你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今后真正地、扎扎实实地走一条生态立县的道路。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说什么都看着好,什么都要。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因为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反过来讲,就是为了使我们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宝贵的,我们也要有所不为。也可能现在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所以我讲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脱胎换骨。长三角有多少游客啊,逆城市化过程中,你们这里更是一块宝地。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5000美金以后逆城市化会更加明显。就是人们不住在城市了,要住在农村,要住在郊区了。那到哪里合适呢?你看你这里,我看有两小时交通圈吧,到杭州一个小时,到上海两个小时,到苏州两个小时,两小时交通圈,整个长三角这里这个位置。我们现在在说建设生态省,推进‘八八战略’,建设生态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对湖州来讲是个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康庄大道。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它的这种含金量。我感觉到安吉,从安吉的名字我想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想到经济发展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总的我感觉在安吉,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2017年9月26日,中国科协海智办副主任方进(左六)与海智专家严晋跃院士(左七)、伍业钢博士(右六)在浙江省科协的带领下参观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
九天后,从安吉县余村考察归来的习近平在2005年8月24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用笔名“哲欣”发表了评论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他指出: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十年来,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把全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三个区块,将村民生活、生产与发展的空间做了合理布局。十年间,余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在分类的基础上实现了“不落地收集”,污水处理率从30%提高到95%,绿化面积从1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05年的91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7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8732元增加到32990元。2016年上半年,余村的各项指标依然扬起美丽的曲线。这样的曲线,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而这样的实践,从余村出发,荡漾出千层涟漪,正在让安吉、让湖州、让之江大地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
十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两美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当下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体现了浙江省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敢于实践的担当。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十年来,湖州先后开展了污染减排、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矿山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使湖州的天更蓝、水更净、山更青,城乡更美丽。市控以上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6.4%,入太湖水连续8年保持Ⅲ类水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保留自然村实现全覆盖;矿山企业从612家削减到56家,年开采量从1.64亿吨下降到0.73亿吨;近三年全市完成“三改”6383万平方米、“拆违”3312万平方米;十年完成造林更新2.28万公顷,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4%,其中平原林木覆盖率达27%,居全省前列。
十年来,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实施企业“关、停、并、转”,打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淘汰落后产能,倒逼转型升级。累计关停低小散、落后产能企业1900多家;蓄电池行业“脱胎换骨”,企业数量由225家减少到16家,产值增加了14倍,税收增长了6倍。
大力推进“生态+”绿色发展,加快构筑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好生态工业的文章,湖州重点培育“4+3+N”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信息经济、高端装备、休闲旅游、健康产业等重点主导产业加快形成规模,美妆时尚、地理信息、智能汽车等新增长点正在蓄势发力。2005—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年均增长16%。
做好生态旅游的文章,把湖州作为一个全域景区来打造,乡村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形成了“洋式+中式”“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四大模式和十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走出一条由“农家乐”到“乡村游”,到“乡村度假”,再到“乡村生活”的湖州模式,成为百姓致富的一条绝佳路径。2015年,湖州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占到全省的13.2%和9.8%;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6%,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接待乡村旅游人次3218.1万,经营收入达64.8亿元。
做好生态农业的文章,湖州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和涉农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建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连续三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
十年间,湖州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39.4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84.26亿元;财政收入从74.24亿元增加到327.82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5375元、7288元增加到42238元、244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3∶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十年间,湖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市、国家生态市等城市名片,成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生态+”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太湖流域的生态涵养地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靠山吃山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也不是贫守青山无所作为,而是“经济强、百姓富”与“生态优、环境好”的辩证统一。
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了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是一条康庄大道,坚定不移地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必将进一步引领湖州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为“两美浙江”、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