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轻易帮用户做决定
在日常的产品设计中,从前我经常会纠结,到底该不该帮用户做决定,最典型的比如:要帮用户“默认”勾选吗?要帮用户在输入框“默认”填写内容吗?
以某电商平台的下单页为例,同在一个表单里的两个勾选框,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已同意定金不退等预售协议”需要用户主动勾选确认,而“匿名购买”则自动帮用户勾选好。

从最小操作成本考虑,自然是帮用户都勾选了最轻松,但有时候反倒会遭到用户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实践经验告诉我的是,不要轻易帮用户做决定。
准则一:重要事项须引起用户注意,避免事后产生疑问的情景,不要帮用户做决定。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户在网上退货时,一般会通过运费险来补偿退货邮费的损失,大部分平台的处理方式是在退货完毕后默默地将赔付的钱打给用户。且不说用户事后有没有注意已收到这笔款项,光是在申请退货时,用户就存有疑问,运费险怎么使用?我需要申请吗?什么时候理赔?因此,体贴的产品设计,应该在申请退货页面、寄回货物页面环节就运费险如何使用给予明确说明。尤其是在用户特别关注的资金、优惠券等利益方面,不要担心用户嫌麻烦,宁可让用户主动去选择,也比没有提前让用户参与导致事后产生问题强。
我们经常以极简为由去掉一些非主路径的设计,并自作主张帮用户做了决定,但这个世界本就是复杂的,理解复杂也是认知世界的一部分。
准则二:让用户主动选择,能更好地达成正向促进作用。
当一个活动需要用户积极参与时,有必要引导用户亲自点击报名,以便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因为当用户主动报名后,就意味着承诺,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倾向于和承诺保持一致,否则就会产生失调感,由此带来紧张、焦虑。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失调”,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受,我们会自发地调整自己的想法。
举个例子,钉钉曾举办的“0元购机计划”,在用户付费购买钉钉考勤机后,需要主动点击“报名参加”,才会启动返现计算,而不是购买后默认用户参加活动,这样做使得用户有参与的仪式感并做出承诺——“我报名了活动,我了解了活动规则,我要努力完成这个活动”。
准则三:在私域类产品里,让用户主动去“关注”。
还记不记得,当我们注册了一些社交类App后,启动页常常会默默勾选一些红人、明星让我们去关注,背后的目的,美其名曰加速新用户冷启动、降低新用户流失,也许短期内用户出于好奇心,点击率似乎不错,但从长远看,这并不是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无关信息的过度干扰会使用户感到不堪其扰,慢慢离去。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们注册微博后,启动页自动勾选了兴趣标签、网红博主,还不能一次性取消,这显然不是用户想要的,更多是平台想要的,背后原因也许是KPI导向所致。这时候企业应该要思考是不是KPI制定的有问题,或是实现KPI的路径有问题。

在私域类产品里,关注列表是“我的”资产。就像我们的包里只会存放自己需要的、喜爱的东西,不会允许别人在里面放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准则四:观察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为各种可能性留有空间。
常见例子是,当用户分享一个商品的时候,有些产品经理会自作主张,帮用户填上一句默认文案“我发现一个好宝贝,推荐你也来买哦”,这样的推荐,只要受众看过2次以上,就会觉得推荐好虚假。如果一个人对商品的喜爱都到了推荐的地步,那他还在乎写个推荐理由吗?这样做表面上是帮用户节省了时间成本,实质是扼杀了用户之间的真实交流。
看下图的两个示例,同样是分享,微博和微信的不同处理方式哪一种更值得借鉴呢?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帮用户做决定呢?有两个简单的准则:
准则一:已经形成共识行为的,可以帮用户做决定。
比如注册时勾选“同意用户协议”,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简化成文案说明,无须用户勾选,参考下图:

准则二:以维护用户的利益为前提且无须用户参与的,可以帮用户做决定。
比如前文提到的“匿名购买”的默认勾选,目的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
当然,如果实在拿不准,也可以让用户的主动行为投票。
观察用户如何使用产品,获得数据,用以逐渐迭代优化产品。最早淘宝的购物车商品是全部默认勾选的,后来在运营中发现,点击“取消全选”的用户占了大多数,这说明用户已经渐渐把购物车当作一个临时存储商品的工具,而不是纯粹的下单工具,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果断调整,拿掉默认勾选。别担心所谓的下单转化率会受影响,用户的主动行为是最强有力的说明。
产品经理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产品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真正含义,不是界面看起来越简洁越好,也不是让用户的操作越简单越好,而是真正把用户看成有自主意识的“正常人”,正常人是一个具备理性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想亲自体验感受世界万物,所以请不要轻易地帮他们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