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红点”里的大学问
自从微信推出视频号,用户每天都会收到朋友点赞视频的红点提醒。从微信以往的设计理念看,对于红点的推送一向谨慎克制,为什么如今竟然将“朋友点赞过”的视频,用红点这么强烈的方式来提醒?
为了探究背后的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下红点的前世今生。红点在英文里又叫“badge”,苹果为此还申请过一个专利,用于App的消息通知,并在《iPhone人机界面指南》中提到:“红点是用最小打扰方式提示用户有新内容可查看。”[1]

现在,红点已经衍化成以下几类:
● 基础红点:用于普通的消息通知;
● 数字红点:用于重要的消息通知;
● 文字红点:一般用于活动提醒,由运营人员“圈选特定人群”定向投放。
以支付宝首页为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必做的动作——消红点,就跟刷牙洗脸一样例行公事。
为什么用户会如此热爱“消红点”?
首先,红点是给用户的消息通知,为了不错过重要消息,用户会本能地点进去查看。
其次,从美感上,人们更愿意追求界面的和谐统一,而红点的出现打破了界面的“平静”,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去消红点,以消除这种不和谐带来的焦虑感。
各类App正是利用了红点对于人的这种影响,来达到有效触达用户并形成转化的目的。如今,红点已经成为App标配的组件之一。
那么,在设计红点上,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不同业务时期的选择
红点不单纯是产品设计问题,同时也关乎业务选择,我们以微信在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上的红点策略为例,来剖析其中的设计思路。
订阅号:每天最多允许推送1篇文章,订阅号在早期是用数字红点提醒用户未读数量,后面随着用户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微信取消了数字红点,改为基础红点提醒。
服务号:每周最多允许推送4篇,它跟聊天消息并列出现在消息列表里,之所以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微信在重点拓展机构、零售等线下支付类商家,将这些商家的线下消费流量聚合到微信服务号,通过线上去触达、服务用户,形成二次转化。

视频号:朋友点赞了视频,就会有红点提醒。

透视微信的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的消息发送规则和红点选型,我们不难看出,红点设计不仅仅是关乎用户体验的事情,更多地还要看业务发展到什么阶段,不同阶段的产品策略是不同的,就像订阅号从数字红点调整为基础红点;同时,不同的业务目标对应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就像微信要联动线下商家,才会将服务号放在重要的位置,甚至不惜牺牲部分用户体验。
● 红点出现策略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红点承载了各种各样业务的消息通知,由于每个业务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场景来设计发送规则。同时为了不让整体的红点推送失控,需要有一个总体的策略,比如设定各个场景消息的优先级,控制整体最大的发送量,来平衡业务目标和用户体验。
● 路径持续不丢失
红点需要保持引导路径持续一致,在首页展示的红点,在二级页面要有承接,三级页面同理,直到用户访问到最终的页面为止,不要走着走着红点就消失了,让用户猜测目标内容到底在哪里。
● 红点消失策略
根据提示的重要程度,红点消失策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曝光后消失:只要红点所在页面曝光过即消失,一般用于比较弱的引导提示;
(2)点击后消失:用户点击后即消失,用于偏运营类的提示;
(3)终点消失:只有点击到最终引导的路径页面,前面页面的红点才能消失,用于强提示通知,这里请一定要注意上文提到的路径持续不丢失。
(4)一键清理:当有大量红点消息出现,且用户不想一一查看时,提供一键消除所有红点的工具。
一键清理属于事后补救的措施,当红点多到用户提不起兴趣时,那一定是消息发送机制出了问题,此时产品经理要回归到消息本身去反思,是不是发送量太大,是不是消息质量有问题导致的。

● 红点带来的数据效果如何评估
随着红点被越来越多地滥用,用户对红点是又爱又恨,爱是想看到重要的消息,恨是由于营销类的红点实在太多,尤其是有强迫症的人更是受不了红点的存在,所以每天的例行动作就是消红点,消完退出。
对于App产品来讲,运用红点必定会带来更多的访问量和点击量,但千万不要被这种繁荣数据的假象所迷惑,应该冷静分析用户点击红点后的停留时间有多长、事后的访问频次有多少,再得出客观的结论。
为什么用户越来越反感红点?
究其根源,是因为业务目标与用户目标冲突所致。业务目标是访问量、转化率,用户目标是不错过重要信息,业务目标是追求量,用户目标是追求质,这就是矛盾所在。
针对这一点,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当产品夹在用户满意和业务目标中间必须要做出选择时,我的建议是先理解业务目标,根据业务目标去分解每个阶段的重心。比如,第一阶段的重心是引流,这时候,针对目标用户推送红点就是合理的。如此回到产品设计层面,就不至于纠结了。
至此,终于可以回到我们在本小节开始提到的问题:微信一贯保持了克制的风格,如今为什么也开始放“大招”了?朋友点赞过的视频都要动用红点提醒,我想核心原因还是由于在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被抖音、快手分走的情况下,发展视频号成为腾讯当前的战略选择,所以牺牲部分用户体验来发展视频号成了当前微信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然,目前视频号还处于冷启动引流阶段,随着引流过来的用户关注的视频号越来越多,也许视频号的红点下发规则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关注的视频号更新了才会有红点提醒。
最终,回归到服务用户的本质,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红点对人在心理和视觉上的强影响特点,对有需求的人,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推送恰到好处的红点。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得阶段性地向业务目标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