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实践(2018):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成果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学E剧场

——共创网络科普电台

项目负责人:林靖哲

项目组成员:刘阳丹 苏雅煌 赵舒旻 樊艺蕾

指导教师:禹娜

摘要:当前网络电台科普类节目存在受众低龄化、模式单一两大问题,本项目通过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创建网络科普电台“科学E剧场”,将教育、科普剧、新媒体平台等元素有机结合,以科普广播剧的形式对中学生进行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科学传播;同时,基于该电台发起共创计划,将征集的科普广播剧剧本作为节目素材,并为参与共创者提供培训支持,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到科普广播剧的创作和电台建设中来,让科普受众转变为科普行动者,从而进一步扩大科普电台的影响范围。

一 项目概述

(一)研究缘起

1.科普宣传大形势需求

随着科普渠道日新月异,结合不同人群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科普形式,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有学者从受众体验角度出发,提出科普活动的主体首先应进行精准的受众细分和目标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内容的定位、活动传播策略的制定。因此,丰富多样的科普传播形式和精准定位的科普方法为大环境所需。本项目与该需求的对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科普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科普表现形式,它把科学知识通过戏剧情节展现出来,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吴耀楣曾提出,“科普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传统科学教育的新出路”。而网络电台作为优秀的新兴网络音频产业,客户数量日趋增大。如喜马拉雅FM于2013年3月上线,迄今为止注册激活用户量已超3.5亿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网络电台平台,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无疑是科学传播平台的最佳选择之一。

第二,从受众角度来看,国内外研究表明,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是因为“以青少年为主要科普对象,是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效果较好的路径”。在我国,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为学习、升学,他们对于吸收与教材无关的“课外知识”表现出的积极性较低。中学生长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本教材,缺乏新鲜的学习方式,因此对视频、音频表现出浓厚兴趣。将科普节目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利于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升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入手,激发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提高其科学素养。因此,针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进行科普传播,极大地符合我国目前的科普工作路线。

2.电台网络科普板块建设需求

本次网络电台选择的音频平台为喜马拉雅FM。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网络电台平台,它为用户提供诸多音频服务。其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认为:出版、教育和音频是分不开的,因此,喜马拉雅FM始终围绕这些内容在做尝试。本项目将教育与音频以科普剧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与该平台理念一致。

然而,我们在对喜马拉雅FM科普电台模块进行调研时发现,该模块目前具有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受众面窄,主要体现在绝大部分科普电台都将自己定位在少儿科普行列中,电台风格低龄化,知识水平层次较低,难以调动其他年龄层群体的积极性。

二是内容播放形式单一,绝大多数电台可归类为“十万个为什么”和“科学小故事”两种形式,缺乏创意。且该平台中针对中学生的频道“教育培训”的呈现形式则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更加缺乏新意。

3.科普创作培训需求

随着全国各地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的开展,科普创作工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当前科普作家老龄化趋势明显,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年轻力量成为新的科普主力军,其创作热情高、思维活跃,但缺乏文字功底,急需加强锻炼和提高能力。出于上述原因,旨在提高科普创作水平的培训正逐步兴起。这类培训通常由各类科普作家协会、教育局等联合牵头,以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培训形式,培训人员多为大学生和科普创作爱好者。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学员通过调查和应对真实、复杂的问题,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PBL工作坊是一类围绕PBL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让学员能够有效共同参与的培训方式。目前已有大量PBL工作坊的培训案例,如三有PBL开源实验室将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和HTH工作坊引入中国。作为一个成熟的学习、培训模式,基于PBL工作坊的科普创作培训还无人尝试,本项目借鉴PBL工作坊的培训方式,旨在发展目前贫乏的科普创作乃至科学传播培训模式。

(二)研究过程

1.前期研究,分析受众需求

分析通过喜马拉雅FM进行科普传播的可行性,包括相关电台节目的成功模式、目前已有节目的特点和不足、用户需求。

2.梳理框架,总结创作流程

以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立生命科学主题框架。总结剧本创作流程与注意事项,为剧本创作以及PBL工作坊的开展确定指导方针。

3.开展工作坊,形成培训章程

在华东师范大学组建以科普剧本为产出的PBL工作坊。邀请三有项目式学习团队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总结经验后形成PBL工作坊章程。在公众号等平台招募成员参与到工作坊中来,以科普剧本创作为核心,进行项目式学习,产出剧本大纲和创意。

4.制作节目,运营网络电台

在喜马拉雅FM平台创建“科学E剧场”科普电台,依照先前建立的生命科学主题框架、梳理的知识点、总结的剧本创作流程、产出的剧本提纲来进行科普剧剧本内容的创作,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来招纳配音演员参与节目录制;在公众号“ErSha爱教育”上开设专栏“科学E剧场”,联合教育创新学社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进行电台推广。

5.举办大赛,聚集共创人才

通过举办线上科普广播剧剧本创作大赛,遴选优质剧本,对其分类汇编并进行二次创作,使其成为电台节目台本。在为电台节目提供剧本的同时,进一步推广电台,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科普爱好者共创电台,实现电台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科普剧剧本创作

(1)建立生命科学主题框架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的基础上,确立电台节目的生命科学主题框架,包括“生物与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八大主题(见图1)。

图1 生命科学主题框架

(2)知识点梳理、形成剧本选题创意库

在详细阅读教材并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后,形成剧本选题创意库。

(3)剧本筛选与细化

经讨论后进一步筛选优质剧本并进行加工。选取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将其融入剧本,同时适当进行拓展。例如教材中只说明生石花是植物,我们在剧本《我是生物吗?》中补充了生石花既可进行有性繁殖又可进行无性繁殖的知识点;教材表明大多数的生物需要呼吸氧气,我们在剧本中补充了厌氧生物——破伤风梭菌的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的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澄清了一些迷思概念。

(4)剧本内容审核

剧本推出前需经过全体组员、指导教师及其他专业人员的审核,确保无科学性错误。

2.电台节目发布与推广

(1)电台节目发布

在喜马拉雅FM上创建“科学E剧场”电台(见图2),并在电台中定期发布节目。

图2 “科学E剧场”logo

(2)电台节目推广

项目组成员基于公众号“ErSha爱教育”(见图3),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进行电台节目的推广,包括电台配音演员招募、电台新剧本的介绍及推广等。

图3 “ErSha爱教育”公众号二维码

项目组的工作受到众多生物教育同行的认可,中文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在其公众号开设“科学剧场”专栏,并同步发布电台节目。此外,节目还在多个初、高中生物教师网络社群中被广泛推广。

另外,我们也通过线下社团等渠道来对节目进行推广,例如自主开发科普周边文创产品(见图4)。

图4 科普周边文创产品设计

3.科普创作工作坊的开展与推广

项目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2次PBL工作坊活动(见图5),并在三有PBL学院的帮助下,借助项目组成员与该团队共同发起的“易行动”职前教师PBL培训计划,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6所知名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了宣传活动,推进科普创作主题PBL工作坊的落地。工作坊采取线上、线下联合招募的方式,不设置门槛,有较好的科普教育意义。

图5 华东师范大学PBL工作坊活动现场

4.举办科普广播剧剧本创作大赛

项目组前期拟定了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的流程与评分细则。随后依托公众号“ErSha爱教育”,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布了第一届“科学E剧场”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征稿通知。征稿主题限定为初中生物学科内容,参赛对象不限,要求剧本须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内容须积极向上,符合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截稿后,项目组邀请了6位生物教育领域的专家,每位专家依据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共评选出18个获奖作品。

项目组后期将从比赛来稿中遴选优质剧本,对剧本分类汇编并进行二次创作,使其成为“科学E剧场”电台节目的台本,这大大丰富了电台的剧本选题创意库。科普剧创作者也很乐于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制作为电台节目,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普爱好者加入电台创作,达到共创电台、合作双赢的效果,实现电台的可持续发展。

二 研究成果

(一)科普剧剧本创作流程

第一,研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主题框架。

第二,研读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挖掘适合科普拓展的内容。

第三,明确知识点,收集、整理素材。

第四,进行剧本创作,确定背景、角色、台词。

第五,专家审核,修改后定稿。

(二)电台节目发布与推广方案

一是依托公众号“ErSha爱教育”发布节目预告和配音演员的招募启事,并依托教育创新学社,借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创设展进行线下宣传。

二是通过线上、线下招募渠道,遴选配音演员,分配角色后进行音频录制及后期音效制作。同时撰写推文,为节目推广做准备。

三是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发布电台节目,同时在多个公众号上推广节目。

四是积极与听众进行互动,通过公众号、喜马拉雅FM电台等平台,开展赠送科普周边等活动,鼓励听众发表观点与提出建议,不断改进电台的内容,提高制作水平。

(三)科普创作工作坊活动方案

(1)头脑风暴

学员独立思考,产生N个选题创意。

(2)组内讨论

将所有成员的选题创意进行归类,并整合筛选出7个选题。

(3)谏友互动

同伴之间互相提出具体化、补充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筛选出3个选题。

(4)剧本构思

确定最终的选题,设置驱动问题,链接学科知识。

(5)组间互动

借助各位学员不同的学科背景,小组之间相互提出建议。

(6)小组构思

整理并填写剧本大纲,确立科普目标、故事背景、角色和剧情冲突。

(7)组间互动

各小组之间进行批判性反馈,促进剧本大纲的优化。

(8)重复第4项至第7项工作,进行总结

(四)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流程

1.科普剧剧本征集

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科普剧剧本,剧本主题限定为初中生物学科内容。

2.编制“科普剧剧本大赛”评分表

评分维度包括:①科学性(30%);②主题和深度(20%);③趣味性(20%);④创新性(20%);⑤思想性(10%)。满分总计100分。

3.专家评选参赛剧本

共邀请6位生物学科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剧本评选的评委,共遴选出18份优秀作品。后续联系获奖选手进行奖金及奖状的发放。

4.优秀获奖剧本的录制

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最具人气剧本。后期将进行剧本录制的相关工作。

三 创新点

本项目组聚焦于开创“科学性+趣味性”的科普广播剧模式,在科普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目前已创作的情境化科普节目,以初中生物相关内容为主,将生物科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表达,旨在进行有趣、有料的科普传播。除此之外,本项目组将科普广播剧的创作与PBL工作坊有机结合,吸引受众和广大高校生参与到科普广播剧剧本的创作中来,从“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让科普受众转变为科普者,从而进一步扩大科普广播剧的影响范围。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的举办,使更多人了解到“科学E剧场”,积极参与到剧本创作大赛之中,并关注电台,收听节目。

总体而言,本项目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科学传播,将教育、科普剧、网络电台等元素进行了有机结合;以PBL工作坊形式进行的创作者培训,也是一大创新。

四 应用价值

项目组制作的电台节目和科普剧剧本,既可起到丰富学习资源、助力课堂教学、丰富学习方式的作用,亦可被改编为线下科普场馆科普剧、课堂剧等。此外,研究中产生的“电台节目发布与推广方案”“科普创作工作坊活动方案”“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流程”等亦可在高校社团、各地科普作协等组织中复制推广、落地实践,促进科普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5):8-17.

2.白亚峰.从受众体验谈科普活动传播[J].科技资讯,2015(11):5-6.

3.钟青.浅谈科普剧创作的主题选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83-184.

4.吴耀楣.新型科普推广形式之校园科普剧创作表演与推广实践探究——以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为例[J].广东科技,2017(10):93-95.

5.陈贝蕾.喜马拉雅FM:知识网红孵化地[J].中国企业家,2018(12):91-93.

6.蓝新华,王勤龙.大学数学科普创作的探索和实践[J].科协论坛,2018(8):12-15.

7.吕秀齐.科普出版创作现状分析——兼谈缘何中国缺乏科普创作大师[C]//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