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史记(1-9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汉民族研究获得双重认同

2008年到2012年,我的汉民族研究终于等来了两个方面的认同。

一是学术的认同。众所周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是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组织,由其组织并主持的五年一届的“世界大会”,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2003年,中国获得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举办权,2008年9月,为筹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中国筹备委员会为了展示人类学传入中国百年的学术成果,编辑出版了一套“百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其中由何星亮主编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将《汉民族发展史》列入其中。这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认同。

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的作者简介中称我“在汉民族研究,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理论、民俗学诸学科中均有开拓性、创造性的贡献”[1]。在由石伟所撰写的《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一文中写道:

《汉民族发展史》全书的核心是对汉民族发展史的全方位审视。本书具有如下创新点:

首先,从结构上看,有纵横结合、主次兼顾的特点。从纵的方面根据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依次按三个时期论述了汉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系统而明晰地勾勒出了世界上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汉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横的方面简洁阐释了汉民族的特征和文化,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四方面准确地论列了“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

其次,从内容上看,该书又有总结前人、独启新知、史论结合的特点。作者参考了中外有关著作300余种,主要论文500余篇,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哲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理论是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作者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定义、民族形成、民族特征、民族同化等问题的理论,将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史实结合起来,得出了一系列言之有据、说服力强的认识和观点。

通观全书,作者从民族盛衰、演变的视角考察汉民族历史……本书作者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事业心,从区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概念人手,首次把汉民族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首次从民族的盛衰演变的角度对汉族历史作了五大方面的考察,显然,这是颇具创见性的,方法论是科学的,并且是切合时宜的。

……

王地山先生在《代序》中对该书评价:“这部颇具规模的《汉民族发展史》具有铺路性质,既使国人振奋鼓舞,更启迪人们自审与反思,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思想性与针对性,是一部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民族学专著。”[2]

2012年6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我的《汉民族发展史》列入“中国专门史文库”,并重印出版。主编冯天瑜教授在“总序”中说:

中国史学有着深厚的专门史传统,不仅表现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为其保留较充分的展开空间,而且自成格局的专志也纷至沓来……中国的专史之早成、之丰硕,置之古代世界史坛,亦足称先进。

……

本文库以几种早年蜚声学坛的专史作为引领篇什,更多地选入近十年来的专史佳品,其中又分两类,一为曾经出版,现经作者认真修订补充;二为新作。本文库拟分数辑,分批推出,期以共襄专门史研习之大业。[3]

20世纪30年代上海出版的“中国文化史文库”,集近代以来中国专门史研究的成果,入选者50种,为中国专门史作了一次学术总结。八十余年后的2012年,笔者所著《汉民族发展史》入选“中国专门史文库”,实乃学术界对汉民族史建构的认同。这种沉淀在历史文献中的认同同样弥足珍贵。

学术的认同不仅来自国内学术界,也来自国际学术界。

确实,世界并没有忽视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民族,学者们开始质疑中国最大的族群——汉族的同质性:汉族是否是一个连贯的族群?汉族的类别概念何时形成?何时得以广泛使用?汉族是如何界定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分类与定性对汉族定义有什么影响?从地区或者跨国界的角度如何界定汉族的概念?汉族这一概念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世界华人吗?或者仅限于特定的国家环境?汉族是如何界定的?汉族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概念范畴吗?一个种族概念?一个文明概念?或者其他?凡此等等疑问,说明汉民族研究终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此,2008年4月25日到2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了全球首届汉民族研究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五十多名学者来自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地区)、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比利时等国,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威尔斯利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汉民族研究的主要学者。这次研讨会提交的44篇论文,选题新颖,视角独到,从历史到现实,从边缘到中心,十分丰富。包括全球的汉族、地方的汉族;汉代的汉族;社会科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的构建;中晚期帝国的汉族;汉族与中华民族;清与汉族认同的重建;边缘的汉族/汉族的边缘;教育、文化和大众传媒中的汉族;法律和政治上的汉族;汉性的研究10个专场进行了大会或分组发言和讨论。

我受邀请到会并作了主旨发言。研讨会的主旨发言有三人,除我以外,一位是美国环太平洋盆地研究所所长杜磊教授(Dru Gladney,现为波莫纳学院人类学教授),另一位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欧立德(Mark C.Elliott)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我发表了题为“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的讲演。有学者评论说:“徐教授是中国汉民族研究的开创者,他在这个领域耕耘近三十年,建树颇丰……他的雪球理论,在全球汉族研究中很有影响。”[4]这次研讨会使汉民族研究从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走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标志着中国汉民族研究历经二十余年,终于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把汉民族研究推上了国际学术平台,这种世界学术背景下汉民族研究的国际视野,不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对中国学者都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是汉民族研究的国际突破,也是对我终身追求的汉民族研究学术上的国际认同。

二是政府认同。世纪之交,互联网崛起,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中传播的各种帖子、词条在介绍汉族历史时,大多采用笔者所著《汉民族发展史》中阐述的观点,有的注明引用《汉民族发展史》,如维基网站“汉族”条,但大多不注。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登录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点击了“汉族”一词,惊讶地发现这一条历史部分的解读竟然是我在《汉民族发展史》中的基本观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这个面对世界的国家官方网站用了我汉民族研究的成果,我很兴奋,我认为这是对我所建构的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汉民族史的另一种权威肯定啊!

我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对《汉民族发展史》的应用,视为对我汉民族史研究的政府认同。这种认同的意义在于它是代表国家的一种官方确认,是学术的一种现实应用。这对于从事研究的学者来说同样弥足珍贵。

[1] 何星亮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2] 何星亮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237页。

[3] 冯天瑜:《汉民族发展史》“总序”,参见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4] 王培华、徐桂兰、[加]伊利克(Eric Vanden Bussche):《汉民族研究的国际视野》,《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