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果及分析
4.1 实现难易程度
第3节给出了两种网格方法的介绍,理论上,重叠网格法更有优势,操作步骤更简单,仅需设置区域运动规律即可。
4.2 计算耗时及收敛性
图7为两种网格处理方式下,计算累积耗时曲线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算例,动网格法是12核并行计算,重叠网格法仅可单核计算。因此,这里需对两种方式下自身计算耗时的过程进行分析。
图7 计算耗时对比
重叠网格法计算时,按耗时曲线的斜率变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①0~7.5s(θ=27°),曲线的斜率较大且恒定,该时间段内,每一时步是通过最大迭代步数的限制而结束当前时步,收敛残差尚不能达到10×10-4;②7.5~15.0s(θ=54°),曲线的斜率在7.5s时有所降低,并保持恒定,这说明之后每一时间步耗时有所减少,即每时步不用迭代最大步数即可收敛,其计算的收敛性有所提高;③15.0~25.0s(θ=90°),曲线的斜率在15.0s时进一步降低,并保持恒定,可见计算的收敛性及稳定性均有所提高;④25.0s后,由于阀板域不再转动,计算速度进一步加快。
动网格法计算时,按耗时曲线的斜率变化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0~12.5s(θ=45°);②12.5~25.0s;③25.0s后。计算的平均速度有两次提升,其中第2阶段是因计算收敛性及稳定性的提升,第3阶段是由于阀板边界不再转动,计算速度的加快。
综上所述,限于目前应用设置所限,从整体计算的耗时和计算收敛性的角度衡量,动网格法更具优势。
4.3 外特性
图8为两种处理方式下,蝶阀过流流量的计算结果。从图8中可见,在0~25.0s内,流量先快速增长,之后增长缓慢,流量的增长滞后于阀板转角的变化,在达到最大转角前,流量已基本趋于稳定。这与Cui等[4]在球阀开启过程中获得的流量增长趋势一致。两种网格处理方式结果趋势相同,但动网格计算的流量增长速率高于重叠网格。
图8 蝶阀过流流量变化
图9为两种处理方式下,蝶阀进出口瞬时边界条件,它与流场每一时间步的流量结果密切相关,由式(1)和式(2)建立。由于在计算时,对进出口压力的数值做了修正,故其压力值应该综合进出口的压差来看才能体现真实的情况。
因阀板为中心对称结构,其在全开(θ=90°)后,水力转矩[13]应为零。阀板水力转矩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见,两种处理方式下,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呈现先增后减,且增加的速率比减少的快。转矩在5.0~8.0s之间出现最大值。动网格计算的转矩最大值高于重叠网格,且动网格计算的阀板转矩最大值的出现时间早于重叠网格。此外,在蝶阀开启初期,重叠网格计算的结果振荡较大,这与5.2节分析的收敛性结果一致。
图9 蝶阀进出口瞬时边界条件
图10 阀板水力转矩变化曲线
在所用软件中,因网格重叠不充分,可能会产生孤立单元[11],这是计算中不希望的,有时也是很难避免的。经监测该计算所用重叠网格最多可能产生16个孤立单元,相比于总网格单元数,可能会有一点影响,但不会很大。此外,考虑瞬态计算的连续性,本文选择了湍流模型进行流场求解,根据计算中提示的最大黏度值的限制,这种处理对初期的流态可能不合适,再因Coupled求解格式的限制,在计算初期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但当阀板转到一定角度(如7.5°)后,重叠网格的收敛速度、稳定性的优势才开始显现。不可否认,重叠网格在处理边界运动问题上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但从整个过程数据的稳定性来看,受目前应用设置所限,动网格法优于重叠网格法。
4.4 流场对比
图11为0°~90°阀板位置时,纵剖面上的流线图,是沿z轴正向(参见图6)观测的结果。由图11中可见,两种处理方式下,流场整体特征相似,在局部会有一定差异。具体的宏观特征为,在阀板转角为10°时,阀板后面,存在两个转动方向相反的旋涡,上下分布,上面的旋涡与阀板转动方向相反,下面的旋涡与阀板转动方向相同。随着阀板角度增大,至20°位置时,阀板后面上部的旋涡尺度增大,下部旋涡在管轴线方向被拉伸,在垂直方向上被压缩。至30°位置时,上部旋涡进一步增长,下部旋涡基本消失,整体上,阀板后面存在一个旋涡,其转动方向与阀板转动方向相反。至40°位置时,这个旋涡的尺度也在不断减小,至50°位置时,该旋涡也基本消失。流场中只是因阀板位置产生流线方向的改变,随着后期阀板角度继续增大,流线逐渐平顺。
图11 开启过程中阀板0°~90°位置时纵剖面流场演变过程(间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