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外部资金渠道
企业研发活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企业自身资金、政府研发补贴以及来自金融市场的融资资金,虽然研发投资由于风险大、融资难的特点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资金,但政府及金融市场两大外部资金渠道对企业研发投资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研发活动周期长、风险大,研发投资的社会收益往往高于私人收益,政府通过对企业科技研发活动进行资助,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成本、矫正“市场失灵”、弥补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差异,因此,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研发投资项目信息不对称性较强,研发投入资金量大且长期持续,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冲击,企业获取稳定的融资来源也相当重要,此时,通过市场交易能及时汇聚资金、对市场风险能进行有效识别、监控并促成有效公司治理的金融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可以直接为企业研发投资融资,还可以减少企业研发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缓解融资约束以促进企业研发投资(King & Levine, 1993;Blackburn & Hung, 1998;Levine, 1991),因此,来自金融市场的资金对企业研发投资也具有重要作用。
1.2.1.1 政府研发补贴
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是指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是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拨款,主要包括资助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科研机构的事业费和用于科研基本建设的费用(解维敏等,2009)。它的主要投向是支持创新活动和基础性技术的科技服务活动,以及支持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始阶段的启动资金,包括风险资金和创业资金的基本补贴等(解维敏等,2009)。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资助的主要手段包括:对从事研发活动的主体(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向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其中,政府向企业提供的研发补贴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且可能对企业研发投资产生刺激或挤出效应的主要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的研发补贴,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研究一直以来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因此,本书重点研究政府研发补贴的相关内容。
1.2.1.2 金融部门资金
金融部门资金是指企业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资金。研发投资需要一定时间内持续地稳定投入,商业周期导致的利润波动使得仅靠内源资金和有限的政府研发补贴不足以满足企业研发投资的需要。研发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市场发展对于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非常重要。金融部门资金融通的功能使得金融市场能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企业可以从金融市场为自身研发项目进行融资。然而,金融市场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资金融通,更在于减少信息收集成本和对投资项目提供更好的评估、选择和监督,进而优化资源配置(Greenwood & Jovanovic, 1990)。吉勒斯(Gilles, 1992)指出企业研发创新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暴露在风险中,然而,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通过多元化经营对风险进行跨期分散。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金融体系内部不同的融资类别,又可以将金融部门资金的融资渠道分为两类: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是企业的有偿借贷行为,企业需要为借贷资金支付利息,且在借贷期限到期后还本付息,其特点决定了这种资金渠道主要用于企业短期内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股权融资是企业的原有股东通过出让企业部分所有权、增加股本的形式为企业获取融资的方式,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的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但是新股东可以与原有股东一样获取企业分红。
1.2.2 研发投资类别的划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研发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开发。前两种类型活动组成了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研究活动部分,最后一种类型构成了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试验开发活动部分。根据国际定义,基础研究是以认识现象并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目的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活动,其被认为是不考虑实际应用的,或者虽然确知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途径;应用研究主要为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路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虽然也是为了获取知识的研究活动,但通常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试验开发则是利用研究活动获取的知识,通过系统性的工作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OECD, 2002)。随着科学研究商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其研究活动多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基础研究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且如果要区分研发活动的异质性特征,相比于试验开发活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特征更为类似。因此,本书将企业研发投资活动划分为研究活动与试验开发活动两种类型,其中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果将企业研发活动看作一个完整的链条,这两种类型研发活动分别属于研究阶段与试验开发阶段,企业科技创新要完成知识创新—创新知识孵化为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就需要将研发活动从研究阶段延伸至试验开发阶段才能完成,可以说研究活动与试验开发活动对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都相当重要。
1.2.3 企业生产率
生产率增长的概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 1956)、索罗(Solow, 1957)、格瑞里茨和乔根森(Griliches & Jorgenson, 1966)等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概念的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研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其揭示了在要素投入(指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不断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回报逐步递减,且在长期内要素投入的增加已经不能带来新的产出增加的情况下,长期内产出仍然能够增长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波动、经济增长以及国家间人均收入差异上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omin, 2010)。索罗(Solow, 1956)认为一个经济体中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必然是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驱动的。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长期增长可以说是同义的,其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潜能。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其中最基本的解释来自最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标准增长核算方法衡量的、不能被核算入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中的其他剩余部分,也就是总产出中不能由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它反映了生产率作为经济概念的本质。然而,基于标准增长核算方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是一个测量概念,并没有对决定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定义。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对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研究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被解释为技术进步,其中包含朝向已知的生产边界不断移动的技术效率的改进,也包含通过研究、发明等活动增加知识储备、扩大原有生产边界的创造性活动。虽然严格来讲,全要素生产率不只包含技术进步所实现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包含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计量误差等随机因素。但大量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决定于投入在生产过程中被利用的有效程度,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国家间的技术水平差异以及使用技术的效率差异(Comin, 2010),可以说,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而以卢卡斯(Lucas, 1988)、罗默(Romer, 1990)、琼斯(Jones, 1995a)以及杨(Young, 1998)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扩展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将知识创造的过程解释为内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数量(Lucas, 1988),也就是主要依赖于分配给研发活动的人力资本数量(Romer, 1990;Jones, 1995a;Young, 1998)。正是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研发资本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增加研发资本达到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