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谱写新篇章:从战略定位到重点任务
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伴生出一系列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当前,增长动能不足、治理体系滞后、发展失衡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①, “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都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潮流。鉴于此,亟须以新型全球化改革传统的经济全球化模式,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而且对推动形成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世界经济实现了联动发展。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保持在30% 以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已达到80%①。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仍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这无助于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为此,中国主张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更加平等、和谐的新型国际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内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新型全球化、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通过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经济合作架构。五年来的建设实践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更好发挥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推进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②。尽管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风险难以避免,但在各方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发挥各方优势的基础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为强劲、治理机制将更为民主、发展水平将更为均衡,沿线国家逐步结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动形成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①
5年来,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内的“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中国在同诸多亚欧非国家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国家包括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越南等国,南亚的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欧洲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波兰、捷克、瑞士等国,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西亚的沙特阿拉伯、阿富汗、伊朗等国,非洲的埃及、摩洛哥、莫桑比克等国。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个“一带一路”多边合作规划——《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并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第一份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此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进行对接,目前已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蒙古的“草原之路”等战略实现了对接。表2.1汇总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签订的部分“一带一路”政策文件。②
表2.1 中外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政策文件(部分)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公开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