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板块锋芒毕露探寻语文教学之路
教育的魅力在于“唤醒”
赏识教育唤醒“调皮学生”
1992 年南京市中考前,一项关于加强南京市六城区小学男教师人数比例的文件顺利生效,经六城区20 多所中学选拔推荐出来的30 多位应届初中毕业男生来到了陶行知校长创办的晓庄师范,参加了综合素养的面试选拔活动。这三十多个男生中的二十二位,有幸成为了晓庄师范招生历史上,唯一的一届没有参加文化考试就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晓庄师范的面试教师们并没有想到,来自建邺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中学的我,是一个十足的“叛逆小子”——上课未必百分之百地认真听讲,作业也未必百分之百地按时完成,仅仅凭借自己的一点点小聪明,勉强排上班级的前六名,而且平时喜欢在班上搞一些恶作剧,不是玩坏了学校的乒乓球台,就是让某个同学头上粘了点大大泡泡糖……甚至还会给老师带来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进入晓庄师范的第一天军训,我就因为摇晃学校操场上摸高架,被教导主任点名批评。
说实话,如果仅仅是靠自己的成绩,我是根本无法进入晓庄师范学习的。因为晓庄师范的分数线一直是和南京市的四所王牌中学旗鼓相当的,当时南京的中考满分是640,考生想要得到晓庄师范的垂青,至少要考到545 分以上。而命运就是这样,从未想过当老师的我,竟然就踏上了晓庄师范这块润泽人生的土地,而我的人生就这样被改写。
入校后的第一学年期末考试,我得到了全班倒数第四的成绩。好在当时晓庄师范评定一个学生是否升学的学分是取一学年的平均数,这次没有考好,没有关系,还有下一个学期的考试,两次成绩的平均分将是自己最终的成绩。第二学期伊始,我首先向班主任申请坐第一排。当时我的个子已经达到了1 米81,这么高的人坐第一排会不会对别人有影响呢?但是班主任老师考虑到我的成绩,便同意了我的请求。或许是因为坐第一排的原因吧,在一节代数课上,我比较完整地回答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位教代数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大地夸奖了我一番,而且第二天继续表扬我作业非常认真,进步很大。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学习好,是光荣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赏识教育”的结果。而我这个后进生正是在晓庄师范的诸多老师点点滴滴的“赏识”中,开始了发奋学习,刻苦读书的生活。在这里不能不提的是晓庄师范体育组的几位老师:钱达锦、曹钰、刘彦龙、郜斌、解祥梅等。他们用体育打开了我的另外一扇发展的窗户,在这条道路上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深深地影响着我现在的教育理念——坚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学业成绩节节攀升,从49 名考到了29 名,从29 名考到了第17 名,从17 名考到了全班第9 名。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我还先后在学校田径场上多次打破校记录,成为一名“特长三好生”……再后来,我顺利考上了晓庄师范的大专文科班,为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奠定了基础。同伴互助唤醒“蹩脚老师”
1997 年,我被分配到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工作。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除了教一个班级的语文之外,还担任全校的大队辅导员工作。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是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而且我的前任谢钰键老师由于工作业绩出色已经被提拔为学校的校长助理,时任石鼓路小学校长的林校长也提醒我,少先队是石小的旗帜之一,队旗务必要高高飘扬。
因此,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70% 的精力是放在少先队工作上的,对于语文教学的钻研少之又少。工作的第二个学期,学校内部开展校内选拔课,每个老师独立备课,参加竞赛,优胜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当时在建邺区赫赫有名的“五· 四杯”赛课。我选择的是《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备课。但是,当我真正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没有预设好,一个个零碎的问题让学生变得紧张而胆怯,不断地出现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或者是课堂上冷场的现象,于是一个又一个的补充说明,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好好的教学内容被我分解得支离破碎,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我才上了一半的内容,我知道我上砸了。下课后,当时还是同事,现在已经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李琳老师遇见我,她安慰我说:“小伙子上得不错,第一次上公开课能上下来就很不容易了,后面好好努力啊!如果在……这些方面提升一点就更好了。”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说得我心里又暖和了起来,而且还直接指导了我前进的方向。现在再回忆起自己的那节课,追根究底是因为我“目中无人”的教学导致了失败,根本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心上,那会真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1998 年,又一届建邺区“五· 四杯”选拔赛开始了。我们上课的内容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代表作——《珍珠鸟》。这次预赛不容有失,于是我精心地梳理教材、研读文本,并翻阅了大量的关于冯骥才先生的资料,以及他写这篇文章前前后后的故事。另外,我还向多位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他们告诉我教师上课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以及学生的驾驭,尤其是把学生学习的情趣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是一个老师真正要放在心上的。于是,在处理“绿蔓”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还找来了一张大大的铅化纸用绿色的颜料画了一个“绿蔓”,让学生模仿珍珠鸟钻进钻出,依依不舍地告别作者,回到自己的窝中。这个小小的尝试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无论是表演或者是朗读,情趣盎然,效果极佳。尽管由于我经验不足,课堂驾驭经验稍显不足,没有得到校内赛课的第一名,但是由于我准备充分、预设精当、课堂气氛活跃,还是让大家眼前一亮。正是这次上课,为我逐步形成宽松自由、气氛活跃的教学风格打开了局面。时至今日,我的课堂上依然是书声琅琅、笑声爽爽。
2002 年,在时任晓庄一实小杨新富校长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三年级的《恐龙》一文参加建邺区的优质课赛课。课前,我翻阅了南京市图书馆所有关于恐龙的资料,购买了关于恐龙的电影回家研究、分析,最终敲定了“感悟特点,揣摩写法;视频配音,训练读写”的教学方案:
师:课文中描述的这几种恐龙各有什么特点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最能体现这种恐龙形态特点的词句圈画出来,再细细地朗读、品味。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师:把你品味到的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先交流一下。( 生相互交流)
师:你们对哪种恐龙最感兴趣?
生:我最想说说雷龙,它的特点是两个字:大、重。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从“庞然大物”这个词看出来雷龙非常大,通过“它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感受到雷龙非常重。
师:你体会得很到位,能把它这种“大又重”的特点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描写雷龙的文字。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他的观点吗?
生:“它每踏下一步就发生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也是写它重。
师:那这里的文字是如何把它“重”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的呢?
生:这里作者是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师:三年级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理解,真的不简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的特点读出来。
学生读,指导全班集体朗读……
课堂上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关注恐龙写法的指导,获得了建邺区优质课的一等奖,这也是我第一次拿到区一等奖的好成绩。
随着教学技艺不断成熟,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课堂风格逐渐形成,我在建邺区优秀青年教师中也慢慢崭露头角。2005 年,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建邺区参加宁、苏、常、锡四城区汇课活动。这一次上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片段《三借芭蕉扇》。当时是课程改革之风越刮越劲的时候,“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语文教学之风盛行,于是在区教研室吴胜平主任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以“人物为中心”,以“情节为导向”,以“体现神话小说为特色”的教学设计,带领孩子们经历了一趟非常精彩的“神话之旅”,在上课末尾的一段原文评书展示更把课文的教学推向了高潮,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与会老师和领导的好评,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1 年,我代表南京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朗读、粉笔字、才艺展示、课堂教学、知识问答五个项目,100 多天的准备,让我成为南京市又一个特等奖获得者。值得一提的是《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我充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的理念,关注书写习惯、关怀学生成长、关心素养提升等环节,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天堂,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快乐成长。至此,我想我摸到教语文的路了。
润泽童心唤醒“快乐人生”
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温床。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如何通过课内外的各项工作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中取得进步和发展。呵护儿童,润泽童心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2009 年秋天,我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中借班执教《诺贝尔》一课,当我与学生介绍“诺贝尔奖”的相关资料时,一个学生提及了诺贝尔奖的奖金约合一千万美元……突然一个学生当着全体听课老师的面冒了一句:“这么多钱啊,要是给我就好了!”顿时现场一阵哄笑,而听课老师都把目光聚焦在我的身上,看我如何面对这个有点尴尬的场面。此时的那个学生仿佛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满脸通红,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命运是如此得巧合。我有一位我需要感谢的学生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具体见后文)“经验丰富”的我请这位同学站起来并微笑着对他和全班同学说:“孩子们,这位同学有这样的想法真的非常好,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中国籍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一零的突破,作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非常光荣和骄傲,让我们预祝他获得成功!”全场掌声雷鸣。“当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首先要了解诺贝尔这个奖项的来历和诺贝尔其人其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我不能说这个学生将来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与其为这个孩子的稚嫩发一顿脾气,倒不如给予孩子需要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一盏一盏的灯》的序言中这样说:“教师不是春蚕,也不是红烛,更不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是一盏灯,一盏明亮且引导学生的灯。只有先照亮自己,成为发光的思想者,才能照亮课堂,照亮他人。”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温床,不仅仅是能力和素养,也不仅仅是技巧和习惯,有时也是指引方向。
奖励,是引导学生追梦的翅膀。学校的一位同事要到外省赛课,我提醒她要带些什么礼物去。她有点疑惑:带什么?巧克力吗?你是让我“贿赂”学生?我笑了:当然不是贿赂。你是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文化的事物,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热爱语文和生活。我建议你到夫子庙买点雨花石带去……这位同事的课上得十分成功,她也给每个同学赠送了一枚雨花石。事过数月,她竟然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老师,您送给我的雨花石我一直珍藏在自己的抽屉里,而且您给我们上课的每一幕也都刻在我的记忆里。今年暑假,我和爸妈商量好了,我们要来南京旅行,我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秦淮河,游览雨花台……如果您有时间,能见见您吗?”如果一个老师让学生收获的不但有语文学科的内涵,还有文化的种子,相信这位老师一定是很优秀的语文老师。
2011 年,我乘坐了一次美联航的飞机。当一位华裔的乘务员知道我是老师的时候赠送给了我一枚金属的美联航飞机模型,并说希望我的学生将来有机会乘坐美联航的飞机到美国求学。开学后,我把这个故事和学生们分享,并告诉他们在这个学期,谁的进步最大,我就把这个金光闪闪的飞机模型送给他。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有一个后进生无论是在学科成绩、课外阅读或是日常表现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和他家长的面把飞机模型送给了他。在和他眼神接触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看到了十多年前我激动的样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经常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奖励孩子。今天谁的作业写得最认真,就奖励他用老师1982 年的大瓷缸喝三天的水;这一周谁的抽屉最整洁,就奖励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在图书馆借五本最喜欢的书;这个学期哪四位同学平时表现累计最优秀,就奖励这几位同学到老师家做客半天;某几个孩子这段时间持续表现优秀,我和他们合影一张,每人签上一个名字作为永久的纪念……有老师认为物质或者精神奖励会让一些孩子迷失方向,我却认为融合有度的奖励,一定能为学生插上一双追梦的翅膀。
课程,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桥梁。“季老师,您还记得给我们开设的‘月饼品鉴会’‘超级演说家’‘《上下五千年》之一站到底’‘动物进校园’这些课吗?
您总是能把乏味的课堂调动得热情洋溢,您总是把普通的课文上得风趣幽默,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慢慢爱上了语文。用语文的眼光看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等我上到高中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您当年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这是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在教师节给我的一封来信的部分内容。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应该拥有语文学科的各类素养,更要有能够敏锐地根据学生需求开发与语文有关的课程的意识和理念。在致远外小谢英校长和全体语文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陆续开发了《阅读与演讲》《旅行与观察(写作)》《跟着教材去旅行》等多门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课程。尤其是《跟着教材去旅行》,正是依托了南京这一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的城市资源,充分挖掘了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结合课程的学习走出校园,丰富语文学习实践。低年级学习到《春到梅花山》一文后,就组织学生到梅花山赏梅游览;中年级学到《孙中山破陋习》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参观总统府,走访逸仙桥,并让家长带着孩子沿着中山码头,途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直到游览中山陵,感受中山先生的平凡与伟大;高年级学习到《陶校长的演讲》一课,组织学生前往晓庄的行知园参观,在晓庄师范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在陶校长的墓前献上一朵白花……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宝船公园、阅江楼、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博物馆、栖霞山、植物园、南京明城墙等各类文化遗迹、名胜景点都留下了致远学子的足迹。
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两次的《跟着教材去旅行》的课程让语文学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学生们也期待着每次课程的实施。在旅行中聆听,在参观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开创了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也不太赞同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要想让不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层次不同的孩子得到持续的发展,老师仅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各类以人为本的举措……是真正唤醒童心萌芽的有效手段,而我会持续在这条充满生机的道路上走下去。
从未想过能成为一名教师的我,转眼间已经在小语天地里默默耕耘了十多个年头。从一个“叛逆小子”成为一名麻烦不断的“后进生”,从一个磕磕碰碰的师范生成为全国素养大赛特等奖的获得者。坚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服务,尤其是帮助那些和我当年一样,曾经是懵懂少年的“小调皮”“捣蛋鬼”的“后进生”发展,成为我永恒的信念。
当者为师,拥有了坚守“为学生履职”的意识,就拥有了点燃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情,拥有了引导学生努力追梦的智慧,我们就会成为与学生共成长的幸福守望者,在实现不同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发展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魅力人生。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2015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