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八纲读懂金匮要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湿

10.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img

胡希恕注:以下始论湿病,既包括外在风湿之湿,也包括内在太阴之湿。

本条虽言太阳病,但脉不浮而反沉细,兼见关节疼痛而烦,为形似太阳之湿痹。里湿着于关节则疼痛而烦。湿痹病因即在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通,停于组织则生湿,小便不利,水谷不别,大便代偿而反溏泄,治疗应利其小便。

胡希恕按:此即所谓寒湿痹证,宜依法选用附子汤或真武汤,均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可互参。

11.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img

胡希恕注:湿郁肌肤当发身疼,郁而不能出则发热,湿热相合则发黄,此黄非如橘子色之鲜艳阳黄,乃如熏烤之晦暗阴黄,当于寒湿中求之,治以茵陈五苓散,以利小便。

古人认为发黄均是湿热所致,其色暗,偏于湿,便溏属太阴者,为阴黄,茵陈五苓散主之;其色艳,偏于热,便干属阳明者,为阳黄,茵陈蒿汤主之。

胡希恕按:一身尽疼发热,身上之关节疼痛而烦,湿热为尤甚,实即上述湿痹的重症,小便不利,热不得越,故发身黄也。

12.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img

胡希恕注:湿家“但头汗出”表示未成实,“欲得被覆向火”即言恶寒,且“背强”,说明表证仍在,此时误下虚其胃,水饮趁虚上逆则哕,冲逆于上则胸满,不向下行则小便不利。“舌上如胎”指白滑苔,看之似苔,又不像苔,为有湿有热之象。水饮逆于上,相对而言其入里之表热在下,故云“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此处胸上、丹田概指其位置上、下而已,非指确处,不可死于句下。热未解则渴欲得饮,胃中水蓄则不能饮而口燥烦。

胡希恕按:下后因致小便不利,原来小便自利可知,汗越于上,水利于下,正是热迫湿散之始,不过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并但头汗出,身犹无汗,还不到湿尽热实为候,下失之早,故致以后变证。《伤寒论》第187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可与本条互参,于水火进退为病之理,更易明了。

13.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img

胡希恕注:湿者多由于脾胃较虚而起,下之后,气欲脱于上则额上汗出、微喘,精欲脱于下则小便利,或下利不止,皆是死证。

湿家之病,胃气多虚,不可妄下,若误下之,额上汗出,微喘者,虚阳上逆也。若复小便利,或下利不止者,胃气已败,精气下脱也,故死。故“湿家无下法”,当为警戒,上条所言非为常例。

胡希恕按:里湿者,胃气多虚,但当利其小便,逐湿亦即健胃,故治下伤胃气为逆,胃气败则死矣。上条为热进湿退,阳明内实之证,只以失之于早下忧为后来之变证,不可不慎也。

14.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img

胡希恕注:风湿相搏,类似现代所言风湿痛,发作时周身疼痛,依法应当发汗,此病因湿盛,故于阴天、下雨、刮风、日暮时加重,疼痛不止。医者云其可以发汗而解之,病却不愈。因其发汗,致大汗出,汗出流漓,病必不去,风性轻扬,随汗而出,湿性重着,稽留于里,故而不愈。治疗风湿,应发汗,但必须微微汗出,使风湿随汗而解。

15.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img

胡希恕注:“湿家病身疼发黄,面黄而喘”说明此病乃是外邪内湿并发黄疸之重症。而后半段所言仅是伤风头痛、鼻窍壅塞,为轻症,解表发汗即可。故此两条并于一条为讹误。

16.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

麻黄(去节)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img

胡希恕注:本条承第5条而言。湿家身烦疼,可以汗解之,与麻黄加术汤自里至外发汗为宜,若在外,火攻可变为坏病,其害已详于《伤寒论》中。

本方以麻黄汤解表发汗,以术祛湿解痹,此处以苍术为当。人体水液外出最主要的途径有二:汗与小便。方中苍术可利小便,小便多则汗少,故为一小发汗法。文中此方冠以“可与”,说明表证未解之风湿并不一定专主于此方,若出现柴胡证,可与柴胡汤加苍术治疗,临床应详审细辨。

img

冯世纶解读:本方由麻黄汤加术而成,胡老更主张用苍术。白术、苍术皆苦温,主风寒湿痹,且有止汗作用,《神农本草经》谓:“白术治风寒湿痹,止汗。”麻黄汤虽为强有力的发汗药,但加入术,则湿从下走,从尿出,因此原有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减弱,而增加了利湿除痹的作用。又要注意,发汗剂中加利尿药为小发汗法,是经方常用之法,本方属之。

本方证六经归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参考处方】

麻黄10g,桂枝10g,炙甘草6g,杏仁10g,苍术15g。

上5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开锅后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1次温服。

17.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汤泡)半两,甘草(炙)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十个。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img

胡希恕注:本条病证与上条相似,“日晡所”即日将暮,与前文所言“天阴雨不止”同义,与阳明病无关,为“风湿”。人体汗出,一为散热,二为排出废物。若汗出之时当风,毛窍闭塞,废物欲出不能出,当发之汗郁于肌肤变而为湿,久而久之,蓄积于湿中之毒素,最易停聚在筋骨相接之关节缝隙内,毒素刺激,而发关节疼痛。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胡希恕注:薏苡逐湿解痹的作用与术同,此与上方虽均治风湿,但前者偏于治寒,故用温性的术,本方偏于治热,故用寒性的薏苡仁,并去桂枝也。

img

冯世纶解读:薏苡仁,味甘微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本方与麻黄加术汤都治风湿,且都是发汗利湿而治湿痹,但麻黄加术汤偏于治寒,故用温性的术;而本方偏于治热,故用性寒的薏苡仁,并且去桂枝。故本方证归属太阳阳明合病。

【参考处方】

麻黄6g,杏仁10g,生薏苡仁18g,炙甘草6g。

上4味,以冷水600mL浸泡1小时,开锅后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取微微汗出。不汗出,再续水煎1次温服。

18.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甘草(炙)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img

胡希恕注:黄芪、甘草益气实表,防己、白术利水逐湿,故此治风湿、风水、表虚汗出而恶风者。

胡希恕按:以黄芪为主药的本方证,其特点是恶风特别敏感,虽居密室亦感风寒的来袭,与桂枝汤证的恶风更加明显。又此方的药量和煎法、服法不似仲景常规,当系后代纂改,用时宜酌情增损之。

img

冯世纶解读:黄芪、甘草、大枣、生姜补中益气实表。防己、白术逐湿利水以除邪,故此治风湿风水、表虚汗出而恶风者。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防己茯苓汤虽均主水气浮肿,但本方无桂枝、茯苓,故不治气冲肉img。因有白术、生姜、大枣,增量黄芪,则治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于外,见身重、汗出恶风者。本方用生姜、黄芪发汗解表,用草、枣、术补中益气固表,故本方证的表虚比桂枝汤证更甚,当属太阳太阴合病的表虚证。

胡希恕按:以黄芪为主药的本方证,其特点是恶风比桂枝汤证的恶风更加明显。北京著名中医袁鹤侪临床用黄芪体会颇深,认为黄芪的主要作用是“益卫气”,“《本草经》谓其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者,卫气不充于皮肤也,黄芪益卫气,故能医以上诸证”。并指出黄芪主治在表,是因“芪则益卫气,能止汗亦能发汗”“卫实于表则汗自止,阳虚受表邪不能外达者,得芪则阳气足而邪得汗解,故黄芪亦能发汗”。

【参考处方】

防己10g,生黄芪18g,炙甘草6g,苍术15g,生姜15g,大枣4枚。

上6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开锅后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1次温服。

19.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生姜(切)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

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半,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一两半,大枣(擘)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img

胡希恕注:本条两方证已于《伤寒论》中谈及,此处再做一略讲。风湿相搏发作无汗,故冠以“伤寒”,八九日时,常常传里,不呕者未传少阳,不渴者未传阳明,因其本为“风湿”,故不内传。风湿证见身体疼烦而不能自行转侧,脉浮虚而涩,虚者按之无力,涩者血少血行不畅,以脉观之,当转为表虚之少阴病,此时不可用桂枝汤,更不可再与麻黄剂,以桂枝附子汤主之。

本方以桂枝汤去芍药增量桂枝加附子而成,桂枝不但可以解表还可治痛,本证身疼特甚,故桂枝增量。附子祛寒湿,解痹痛,阴证者,非此药不可治。芍药收敛,不利祛湿,故当去之。方中桂枝有效成分多在皮内,故临床应用不可去皮。

若泌尿系出现障碍而小便频数,丧失体液而致大便干,不可再发其汗,故去桂枝。桂枝一去,降气作用减弱,小便数亦可减轻。而于附子剂中加入白术可以恢复泌尿机能,治疗小便频数。方后注中所言身痹、眩晕等症状,为附子毒性所致,故临床应自6g起少量服用。

img

冯世纶解读:关于附子的用量,胡老多次提及,主张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并强调先煎一小时左右。又从近几年的用药和临床观察得知,附子的炮制有不同品种,因此用量要据附子的炮制、临床症状、煎服法而定。

此两方证皆属少阴病,可参见《伤寒论》同条。

20.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二枚,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img

胡希恕注:“掣痛不得屈伸”指牵掣痛、拘挛痛,影响活动,不但不可转侧,且畏触碰;水饮冲逆则短气、小便不利;表虚入阴则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湿重则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减而来,主要治其气上冲,使水下行,另加术、附以祛湿解痹。

img

冯世纶解读:胡老指出,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减而来,又讲过本方是由桂枝附子汤去生姜、大枣,加白术而成,没有了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但白术和附子同用,则温中利湿作用强,故本方用于寒湿痹痛疗效佳。

本方证属少阴太阴合病证。

【参考处方】

炙甘草6g,炮附子50~90g,苍术12g,桂枝12g。

上4味,先煎附子1小时,余3味以冷水600mL先浸泡浸1小时后,与附子同煎,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1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