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跨越三世 新学起点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办之初尚无校舍,暂借徐家汇附近的民宅办学。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和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何嗣琨几经考察,决定在现在交大的位置上购置地皮,兴建校舍。
其中第一幢决定建造的教学楼就是“中院”,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破土动工,在1899年夏建成。
中院北侧
南洋公学监院福开森
建造中院的目的是用作中院学舍,供当时的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故以院命楼,名曰“南洋公学中院”。
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为了使房屋的造价降低,在中院的设计中福开森摒弃了华丽的外表,力求朴实、坚固。在建造过程中,他亲临现场监工,确保了公学这幢最早的建筑高质量地完成。
中院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东西长60米,南北深30米,高21.48米,建筑面积为4 950平方米,造价为49 926.2两银元,由招商轮船局、电报局集资捐助。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属于“大手笔”的作品。
鉴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许多校舍常常被政府改作其他用途,福开森担心这一点,所以将这幢楼房建成只能供学校使用,内部结构设计独具教学特征,由大小不一的教室组成的形式。这种担忧后来得到验证,确实曾有人想把它作为医院使用,最终因为不合适而放弃。
南洋公学中院旧照
建成之初,中院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当时一楼除了饭厅,还设有化学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化学实验室规模也不断扩大,里面各种仪器非常齐全,药品亦随时添置。二楼则全部是教室。三楼原先是教师、学生宿舍。1927年国民政府交通部下令停办中小学,原附属中学脱离交通大学独立建设,更名为“南洋模范中学”,中院就成为大学教学及办公用房,是学校综合教学大楼之一。这里曾长期用作数学系和化学系的教室、办公室及理化实验室。
在科举之制未变、新学推行不易的年代,中院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标示着一种新学理念的崛起。
1926年中院化学实验室
中院化学物品储存室旧照
中院两翼华丽的山花
英式风格 双廊布局
福中院建筑在当时很时尚,采用的是英式维多利亚风格,与外滩的上海海关和商业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选用的建材也是当时最好的。这是因为福开森的母校波士顿大学的建筑形式,与英国传统校园建筑有很大渊源,福开森将这一风格发挥到中院的建造中。
中院坐北朝南,建筑的平面基本为长方形,左右对称。其外立面没有非常繁复的装饰和复杂的柱头柱式,而是以简洁的拱券门廊为主。整个建筑为西方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东西两段平面凸出于建筑主体,而其上宽大的半圆形山花墙也高出屋顶,和建筑中间的三角形山花相呼应,形成了端庄大方的主立面。坡屋面上铺红色机平瓦,南北屋面均有老虎窗,形成了富有韵律的屋面装饰,同时也满足了阁楼采光通风的需要。屋顶还对称分布了八个砖制的烟囱,和室内的壁炉相连,这种装饰形式常见于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中院的入口处设在砖拱券外廊中间处,整个券廊有十三开间之阔。外廊中间为门厅入口处,为了突出入口,在其上方建了一座双开间的拱券门廊,形如大帐。在晴朗的白天,外廊投射到墙面的阴影,更加丰富了建筑立面。门廊上方就是阳台,这使得建筑体形变化很丰富,同时露台和阳台成为观赏建筑南边操场绿化的最佳去处。
中院入口处
从中院南侧外廊眺望中央大草坪
中院外墙面及拱券式门窗
中院楼铭
中院外墙面主要用清水砖砌,白色灰缝。墙面每层均有两条红砖束腰,加强了建筑立面的水平线条。墙上安放有多种式样的门窗,主要为古典拱券式门窗,并用红砖窗套或券眉装饰,拱券用立式砌法,即竖砖组成拱状,在结构上起分解竖向荷载的作用。眉券中心有一锁心石,富有装饰趣味。窗户为双扇木框窗,初建成时窗户有两层,外层是木百叶窗,通过调节木百叶可以控制室内的光线强度。
中院室内布局为内廊式,进门后,正对大门是宽大的木制主楼梯。室内装修以木质板材为主,室内的柱子为八角形木柱,只承受木制楼板的荷载。窗洞呈外小内大的喇叭形,这样有利于光线进入室内;内墙的窗洞有线脚丰富的木窗套,可见当时建筑的精致。门厅主楼梯为木结构,楼梯底面有精致的木雕花饰,花纹为植物草叶形式,与扶手为同一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中院立面正中镶嵌着一块长2.5米、高0.6米的石刻楼铭,上面镌刻着“南洋公学中院”六个庄严工整的楷书大字。这块楼铭从建成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群英云集 学潮风生
中院建成后,作为当时南洋公学主要的教学楼,师范班、特班、政治班和公学的一些办事机构也都曾使用过这幢大楼。1901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
在悠长的岁月里,中院成为孕育英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影响后世的社会精英,也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的重要事件。
他们之中,有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哀婉优美曲子的词作者李叔同,他曾就学于南洋公学特班;而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先生,先后就读于交大附属小学、中学。此外,还有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邵力子,著名学者谢无量,教育家孟宪承、廖世承、胡敦复,物理学家胡刚复,数学家胡明复,文学家陈源,影剧艺术家洪深,金石学家马衡,经济学家祝百英、沈志远,翻译家高尔松……他们当年都在中院学习生活过,这些名字为历史深深铭记。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的成绩单
1902年李叔同受业于蔡元培门下时作业手稿
而在历史事件当中,最有名的当属“墨水瓶事件”。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班文课教习郭镇瀛因其座椅上放置的一只小小墨水瓶而故意发难,校方因此开除无辜学生伍正钧,此举引起全校学生极大公愤,当即罢课集会。特班总教习蔡元培出面与校方沟通,无果之后,遂有200余名学生集体退学。
这次南洋公学学生反专制抗争活动,被誉为“中国学生社会一大劈头之大纪念”,得到了社会进步舆论的极高评价和大力支持。当时支持学生的舆论界如此评价该事件:“举数十年陋儒浅士卮言曲说,一举而廓清之,以伸独立之权。吾国学界中当有渐被其影响,以固此学生社会,不使露西亚之学生专美于世界。”《苏报》还专门增辟《学界风潮》一栏,连续报道事件发生过程并刊载各界评论文章。
院早期周边环境
早期课堂旧照
中院南立面图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当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追求真理、要求进步的交大学生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准备参加起义。同年11月3日,上海清廷军警放下武器,全校爱国师生在中院的楼顶插上旗帜,以示拥护上海光复,接着又组织义勇军,护卫学校,并全力支持革命军,积极为其募集军饷。
1925年日本人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发生后,同年5月30日,南洋大学大、中学生400余人赴公共租界进行反帝演讲、宣传,并会同其他高校同学游行至南京路上。英巡捕公然开枪镇压,南洋大学附中年仅17岁的学生陈虞钦身中数弹,英勇牺牲,另一个中学生吴恒慈也为之忧愤而死。直至今日,徐汇校区南侧草坪上依旧耸立着纪念他们的五卅纪念柱。
1945年5月20日,中共交大地下党员、电讯管理系学生穆汉祥,与交大另一位学生史霄雯同时被害于闸北宋公园。穆汉祥此前近两年半的时间,一直住宿在中院一楼左边的房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大在校园内为两位烈士建墓立碑,以作纪念。
中院南侧,连续拱廊形成别致的韵律
岁月如流,往事如歌!
很多学子在中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所投考被录取的是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被特班录取的学生共42人。开课了,上半天英文、算学课,下半天中文课。……每人将所写笔记缴送蔡师(注:蔡元培),蔡师不但亲手批阅,还每夜轮流召二三学生到蔡师房里面谈,或就笔记,或就今天日报所载时事消息指示种种,学生也可以提出意见请教。不单这种教育方法切合学生们的要求,蔡师语言态度的亲切、谦和,使每一学生都心悦诚服。这些还影响到上院其他各班和中院。
——黄炎培
中院南立面全景
刚升到中院后,师友们都把我当作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实际上是不行的。……我所苦的是在夜里不得不自修校课,尤其讨厌的是做算学题目;我一面埋头苦算,一面我的心却常常要转到新借来放在桌旁的那几本《新民丛报》!夜里10点钟照章要熄灯睡觉,我偷点着洋蜡烛躲在帐里偷看,往往看到两三点钟,才勉强吹熄烛光睡去。
——邹韬奋
在大学每半年搬一次家,因此学生宿舍我都住过了。先住中院后面的房子,再住中院楼上、上院楼上、南院(靠近容闳堂那边)、工程馆前面的宿舍、执信西斋。从附小升到附中,全部学生加起来不到一千人,我们班一百多人。进高中后学校改为预科。我是直升大学的,因此进交大只经过进附小一次升学考试。小学(附中)读三年,高中(预科)读三年,大学四年,合计十年。
——张光斗,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百年历程 文脉延续
一百多年来,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经历了多次变化。20世纪60年代,由于屋架木桁条干裂,底层地板也已腐烂,窗体发生变形,1962—1963年,学校花15万元对其进行了大修。在“极左”的年代,不知谁作的主张,将清水墙整体抹上了一层砂浆。“南洋公学中院”的楼铭也被石灰完全覆盖。
“文革”期间,中院再次遭到摧残,机修车间进入中院底层,东面还架起了桥式起重机进行生产。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有人想拆掉中院,建一幢“现代化教学楼”,终因学校要将重点转向闵行校区,中院方才被保留下来。
考虑到中院的历史价值,学校在1999年,中院建成100周年时,对其进行了原复性大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修复工作也存有一定遗憾,比如1899年的中院,柱子的柱式为科林斯与多立克的复合式,形式优美;而在1999年的改建中并未恢复原有面貌,柱式被过度简化。不过在这次大修中,“南洋公学中院”的石刻楼铭却被无意中发现,经仔细清理覆盖其上的石灰粉刷层后,重新显现于世人面前。
随着交大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下一次中院的修缮,将更为遵守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呈现出更为真实和丰富的历史信息。
中院依旧还是中院。当历史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一点点淡忘时,中院的乐章却在青砖红瓦间凝固。那些曾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学子们,壮怀激烈,志在高远,他们的梦想便是从这里起航。那些尘封百年的记忆,在这里开始慢慢苏醒,历经沧桑的往事,都会伴随中院而默默存于历史的底片中。
中院的价值评价
历史价值:中院是交大校园内唯一留下的一座19世纪建造并留存使用至今的建筑,多位教育界名家曾在此工作和生活,大量优秀人才也先后在此学习、成长。虽然中院经历了很多动荡的年代,但其外部建筑型制基本保持原来样式,包括建校时期便留存至今的楼铭等历史元素,更体现出其宝贵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中院为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流行于1860—1900年的北美地区,这也正好是福开森出生直至来到中国的时间,他带来了西方世界当时最流行的建筑风格,也带来了中国新学的火种。
科学价值:中院的结构形式是近代上海建筑中常见的砖木结构,因建造年代较早,其内部结构(包括楼板、柱、楼梯与屋架)均为木质。其轻盈、精美的结构,体现了清末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这一时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