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影响的文献综述
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影响的文献综述,关注理论界有关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演进与研究现状,意在通过梳理相关的理论演变和文献脉络,勾勒出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全景式研究图景,从而为我们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要素流动呈现从静态的单要素零散分析,走向动态的多要素综合分析,并构建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用来分析要素流动对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的相关影响。要素流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要素流动的原因、机理和机制各不相同,如何把要素流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容纳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解释,是理论界一以贯之进行努力的方向。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国外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要素流动的阻碍主要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经济问题,即主要从要素的边际收益差来探讨要素流动发生的机理和机制,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丰富的研究。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各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还未健全和完善,对于产品流动和要素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远远大于经济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学者较多地从这些方面就要素流动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学习。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进程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变迁为线索,伴随着国家政策方向与力度的变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乡关系历经了分离、联系、互补,并逐渐走向融合的动态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多面向的系统性、综合性融合过程。城乡一体化并非简单的乡村城市化,而是如何搭建城市与乡村和谐共处的联系机制,既要加强城市作为要素集聚中心的辐射驱动地位,又要保持乡村原生态的风貌风俗,在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前提下,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规范化、生态环境优雅化、文化风俗文明化、生活方式现代化,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
本章将着重从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两个维度出发,探察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进展与文献脉络。然后,在充分把握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中肯而又富有批判性的评述,为后文研究工作的展开奠定扎实的理论与文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