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条建议
引言
Life is not fair,get used to it.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1.彻底宽恕自己的过去
作为一个人,一生中有三点我们没有选择权。
一是谁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三是家庭在哪一个国家。
这三点对我们的一生很重要,甚至决定着今生的前途和命运。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三点,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在我们跨过生命之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只能接受的现实,不需要我们同意。
我们的父母,有可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受世人仰慕,决定着很多人的命运;也可能是食不果腹的难民,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受世人冷待,连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如何度过。
30岁之前看父敬子,30岁之后看子敬父。这句话的意思是,30岁之前,父亲在世人眼里如何,我们便如何;30岁之后,我们在世人眼里如何,父亲在世人眼里就如何。
不要埋怨世人势利,因为埋怨也没用。
也许父母能量大,会给我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环境,给我们提供庞大的人脉资源、巨大的资本支援,使我们从很高的起点出发。同龄人奋斗10年、20年,也很难达到我们起点的高度。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应该倍加珍惜。以虔诚的感恩之心,接过父母手中的火炬,把他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把他们的爱心发扬光大,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传递。
如果父母只能给我们带来贫穷、饥饿、卑贱,因而遭到歧视、冷待和伤害,活着都成为社会的累赘和负担。我们想发展,没钱没机会没资源;找工作,没门路没关系,不得不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苦恼、奔波。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就像荒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没人在乎。
假如真的是这样,也不要埋怨我们会有这样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公平可言。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不能证明什么。父母的成绩代表不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过去代表不了今天,更代表不了将来。
作为年轻人,只要是健康地站在今天的码头,就没有必要抱怨自己过去乘坐的船有多破,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无论我们出身寒舍还是豪门,起点都是一样的。明天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对于出身卑贱、家境贫寒的人来说,要想明天能有所作为,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宽恕自己的过去。如果我们现在还对自己说,“如果我的爸爸是富翁,如果我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或者有更强硬的关系就好了”,“如果我上大学时选别的专业就好了”等类似这样的话,只能徒增我们的悔恨和悲痛。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前途渺茫,再多努力也无助。
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过去,停止那些自残的想法,立即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否则,就会像一个背着过重行李的人,步履艰难。
如果不能宽恕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一切不如意就会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所以,最好把那些用来抱怨、哀叹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能改变过去的地方,用在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上面。一位著名的教练曾经说过:“上帝让你的眼睛长在头的前边,就是为了让你向前看,向前走,而不是老盯着过去。”
有位诗人这样描写自己的过去,我相信有一天,我流过的泪将变成花朵和花环,我遭受过千百次的遍体鳞伤,将使我一身灿烂……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贫穷还是卑贱,失败还是失意,都应该把这些从心头卸去,彻底地宽恕自己和自己的不幸,还世界一个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赖斯,10岁时随全家到华盛顿旅游。她非常想进入向往已久的白宫参观,却仅仅因为她的皮肤是黑色,无法像白人那样进入白宫。小赖斯并没有因为自己无法选择的肤色向父亲抱怨,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头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住在这里!”
年幼的赖斯,就明白再计较自己是黑人还是白人,再抱怨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不能平等,对她,对整体黑人而言,毫无用处。她能做的,就是宽恕、接受,再去改变。
果然,25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丹佛大学毕业、已成为俄罗斯问题专家的赖斯,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昂首阔步进入白宫,担任总统首席俄罗斯事务顾问,后又升为国务卿,成为著名外交家。白宫那条歧视黑人的规定,也早已在黑色人种的努力下作古。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的画那么值钱,他应该是百万富翁才对啊!”父亲笑道:“梵·高生前穷得连妻子都没娶上。”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笑道:“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破旧的阁楼里。”
这位父亲的职业是水手,常年在大西洋各个港口忙碌,因为是黑人收入少得可怜。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看到和父母一样的黑人,只能从事又脏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我习惯地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看轻卑微。成功是没有任何既定人选的,她只属于能为她奋斗的人。她不属于一个人的过去,只属于一个人的将来。”
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去,就会有怎样的将来。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将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贫穷、卑贱无能为力,就别指望别人能大发慈悲高看自己一眼。任何同情和悲悯,也无法挽救已经把自己看低的人。
一个人最难跨越的,就是他的过去;人生最大的障碍,也是一个人的从前。我们不能用过去迷惑自己,束缚自己,沉溺自己,把自己的将来和过去画上等号。
宽恕让自己尴尬、耻辱甚至是愤懑的过去,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放下即是快乐,彻底宽恕过去的人和事儿,会让我们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心里坦然。
想想看,如果我们总是死盯着别人在过去带给我们的伤害不放,就会浪费我们很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这些精力和时间,本来可以直接用于实现梦想和目标的。我们需要向前看,并积极行动,而不是停在过去或者现在原地踏步。我们需要放下包袱,把自己从别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以便轻装出发。
从过去的痛苦记忆中解脱出来,立即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一个人成长、走向成功的关键。
要记住,没有人能够伤害我们,过去可以,但是现在、将来却不可以,除非我们允许他这么做!没有人拥有那种凌驾于我们之上、为我们选择未来的权力,除非我们认为他可以拥有。
大量的伤感来自自怜。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成功之后,以前非常渴望的同情和怜悯,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变得一文不值。
2.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人的经历:
1.6岁时,因为他是黑人,没有一个白人伙伴愿意和他玩耍。
2.8岁那年,他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但没有人愿意直接告诉他。
3.上小学时,他经常偷看姐姐的情书。
4.他天生哮喘,夜里咳嗽,白天疲惫,那时的医院根本无法治疗。他非常懦弱,对很多东西都恐惧。
5.他做什么都没有耐心,就连年轻人非常渴望的牛津大学,说放弃就放弃了。
6.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怀疑老师故意作弄他,自作聪明地回答是荷兰人。
7.别人都认为他傻,他便去测自己的智商,结果是96,和普通人无异。
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会怎样评价他呢?天生就不是优良种族,生来就被社会剥夺很多机会,除了干苦力别无选择;小时候就对谈情说爱感兴趣,简直就是小流氓;连个好身体都没有,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对什么都恐惧,就是胆小鬼;对什么都没耐心,肯定是一事无成;谁的话都不信,自作聪明,不吃亏才怪;智商和常人一样,只能过常人的生活。
这样的人,优点不多缺点不少,可以说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出人头地,除非火星撞地球。
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1.他从大学退学,做过厨师,卖过家具,种过地,几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二战”期间,31岁的他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做了几年间谍。
3.他一生建立庞大、过硬、复杂的人脉,通天入地,无所不能。他与美国国防部部长称兄道弟,与纽约的著名律师、名报总编经常把酒言欢。
4.38岁时,一无文凭二无经验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5.虽然没进修过广告专业和广告心理学,他却设计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6.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被医生断定活不过40岁的他,88岁才去世。
7.最后他送人一句话:“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多少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这位传奇人物,他的人生真够传奇的。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这个人看成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天才?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大学没毕业,混迹社会各个阶层,38岁才真正做点事,靠6000元起家,把公司经营成同行业全球最大的公司的人,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可以非常负责地说,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黑皮肤的不良少年,和后面手眼通天的亿万富翁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我们把38岁之前的大卫·奥格威和38岁之后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所有事迹一一对照,我们找不到一点必然性,也无法解释没有耐心的人如何缔造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更解释不了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人怎么能活到88岁,同样解释不了一个对什么都充满恐惧的人如何能做几年间谍,智商不高的人为什么会有惊人的智慧。
我们解释不了的事,大卫·奥格威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就是铁铮铮的事实。
也许有人说大卫·奥格威的成功是一个个例,他的成功不可复制。那么,我们看看他的以前,是个例吗?我们仅从他的前半生,敢断言这个人能成功吗?恐怕一点成功人士的影子都找不到。
他后半生取得的成就与他前半生的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吗?恐怕不存在。在他的前半生找不到决定后半生的因素。
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惟独我们的人生却充满变数。一位哲人说:“人生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改变。”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任何人的命运都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的人生只有两万多天,每一天的我们却因选择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今天也许是一个乞丐,明天可能就成为富翁;今天不可一世的权贵,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不可预测,也不能预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尽在把握。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做错了什么,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幸,都不要过多地关注它。这些都是为我们发生的,就是用来让我们改变的。
在一次各国权贵、富翁、明星的聚会上,世界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遇到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两个人无所不谈,最后艾顿向丘吉尔说起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艾顿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父母早逝,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靠给别人做浆洗工、当保姆赚钱度日,两个人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姐姐出嫁后,姐夫容不下他,把他轰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他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上班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没想到这位大富翁有着悲惨的过去,疑惑地问:“我们认识已经好几年了,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这些呢?”
艾顿呵呵一笑说:“有什么好说的呢?努力把它改变就是了。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看你今天做了什么,是把昨天糟糕的状况延续,还是让今天与昨天不同。”
我们昨天是谁不要紧,今天是谁也不要紧,关键是明天我们是谁。如果明天的你我依然是今天的你我,你我在今天就已经被时代埋葬了。
3.纠正小时候学到的不正确的东西
我们怀疑过一直被我们信奉为人生不二法则的名言吗?我们怀疑过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与教导吗?我们怀疑过自己心中偶像关于成功的忠告吗?
可以肯定地说,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怀疑过。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被成功人士验证过、被誉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准则,更是笃信不疑。他们的规劝和警告,成为我们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于是,很多年轻人毫无思考地在亲人、偶像、朋友、老师等人画好的条条框框里小心行走,为的是避免失败,避免受伤。
为此,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以下这么多词语和句子: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自不量力;做人要本分,做人要老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劳有好报,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成功有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教育我们走路的走路,过桥的过桥,骑马的骑马,癞蛤蟆不能惦记天鹅肉。
懂规矩、懂事、乖巧、听话、服从的人,一直被认为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我们不知不觉地接受并习惯了这些标准,也拿这些标准衡量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这样做,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吗?是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未必!
盖茨小时候,就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不懂规矩、很另类的孩子。庆幸的是,盖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1975年母亲节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送给母亲一张卡片,他用斜体英文写了下面一段话:
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回首想一想,我们几乎就是在一些人的否定中长大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总不是最好的;无论我们如何尽力,老师总能找到不足的地方。我们一旦有与家长、老师相悖的想法和做法,就会遭到无情的扼杀或镇压。在这些人眼里,年轻人的任何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一定会失败的。
美国心理学界的专家们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什么人伤害你最深?调查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高居第一位的是“父母”,第二位是“兄弟姐妹”,第三位是“孩子”。
父母,兄弟,姐妹,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怎么会成了伤害我们最深的人?其实想想,也就是身边这三类人,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最有权利帮助我们做选择、做决定的人,都热衷于从自己的角度、经验、认识、立场去判断另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习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把容易的事情搞烦琐,让年轻人感觉到,实现自己的想法都会非常艰难,以显示他们的权威和正确。其实,任何的人建议,都是以他们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还冠冕堂皇的冠以无私的名义。
领导教育员工习惯上纲上线,说这是大局观;教授给学生讲课,都讲得晦涩难懂,以显示自己学问渊博;成功的人谈成功,拿N多例子证明自己是多么的天才和不可复制。
我们现在做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想赢怕输,和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学到的理念有关系。我们从来没有勇气问问自己,那些被我们奉为真理的东西真的就那么正确吗?一些所谓的真知灼见都能行之有效吗?人生的成功就那么遥不可及只属于天才吗?
事实上,我们认为自己不能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被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是因为不敢去做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进入剑桥,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世界知名人士。在韩国时,这些人被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他们的成功事迹几乎被传成神话,使他觉得这些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可是,当这位韩国学生见到这些伟大人物时,发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他们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和常人无异,气质和举止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讲师和教授。
这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的伟大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经常到学校里的咖啡厅喝咖啡,闲聊,读书和看报。为了接触这些心目中的伟大人物,他便经常去这些咖啡厅,找机会与他们交流、聊天。
通过接触,出他意料的是,他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财富神话的人都非常普通,只不过是幽默风趣一些,能随心所欲地把深奥的学问与生活中浅显的例子巧妙结合,让即使没文化的人都能听明白。
在这些人眼里,一切都不神秘,一切皆有可能。即使谈到他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没有让人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他们看来,他们之所以取得成绩,是因为他们做了而别人没做,绝不是他们能做而别人不能做。
通过和这些伟大人物多次接触,这位韩国学生对他们有了深刻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成功并不是常人所不及,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也和常人无异。
这时他才意识到,在韩国学习期间,他被那些国内所谓的大家、大师、成功人士和富翁们欺骗了。他们面对年轻人,总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晦涩难懂,把年轻人渴望的成功说成难如登天。他们这样做,只是在自己取得成功之后,怀着龌龊、阴暗甚至卑鄙的心理,把自己的成功艰辛夸大以博得高高在上,担心年轻人获得了成功的捷径,取得更大的成功,使他们的光芒不在。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畸形心理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研究课题,写成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布雷登教授阅后,既吃惊又高兴,他认为这是心理学方面的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人把它作为课题大胆而深入地加以研究。
对于韩国这种畸形的成功怪论,教授深感忧虑。于是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已经成为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部论文在韩国出版后,畅销不衰。这本书使年轻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接受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将来。他们意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纠正自己小时候学到的那些不正确东西,彻底清除已经植入骨髓的精神垃圾。
成功与智商、学位、出身、机会、付出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我们的时间和智慧,足够我们圆满做成一件事情。我们身边一些人没有成功,只是因为他们不是被吓怕了,就是什么都没想做,或者做的事情太多太杂。
那位重新定位成功的韩国青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论文,回国后经过努力,最后成为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中国有一句古话:听人劝,吃饱饭。如果我们的一生仅仅是为了吃饱饭,那就凡事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想在今生有一番成就,一番作为,就得真正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检查一下盛装知识和经验的包袱,看看哪些才是真正正确、健康的东西。
4.不要放弃对未来的选择权
2003年,美国加州有一个青年大学刚毕业,就接到去军中服兵役的通知。这个青年非常厌恶军队的生活,但是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适龄并符合军队要求的青年,都得无条件服从征调。
既然服兵役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便祈祷,千万不要让自己到管理最严格、要求最苛刻、生活最艰苦、环境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服役。他的虔诚祈祷并没有起作用,征调他的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此他只有服从。
接到入伍通知后,这个年轻人非常沮丧、害怕,整天失魂落魄,忧心忡忡,仿佛即将走上一条人生不归之路。他担心被派往战场,不是去杀人,就是被人杀。
年轻人的爷爷是加州大学的教授,看到孙子对未来充满恐惧的眼神,便做他的思想工作:“年轻人,当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谁都不能逃避。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同时被征调,他们都很乐观,你为什么这么恐惧呢?”
“爷爷,你不知道,我要去海军陆战队。您一定知道进入海军陆战队意味着什么,那是时刻走在生死边缘的军队!”
教授微笑着说:“即使进入海军陆战队,你也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可以避免上战场嘛!”
青年反问:“那我还是有50%的可能被分配到外勤部门啊!”
教授说:“那同样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在美国本土服役,另一个是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留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青年反问:“万一被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同样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是不是比在熟悉的美国更好?”
青年反问:“假如我不幸被分配到充满战乱的地区呢?”
教授说:“那同样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立功后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人生多了战场的经历,是不是值得庆幸?”
青年反问:“我不会那么幸运吧?万一负伤了呢?”
教授呵呵一笑说:“你依然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伤后康复,另一个光荣牺牲。如果伤后能康复,还有担心的必要吗?大不了身上多一个疤而已,也是件很光荣的事。”
年轻人再问:“那我不幸牺牲了呢?”
教授听完呵呵大笑:“你都牺牲了,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了,更用着担心了!”
教授对孙子说:“年轻人,我跟你说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不论你置身何处,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你有权利争取任何一个你想要的结果。即使在绝对服从的军队,你还是有选择权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个故事里的青年,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他犯了习惯被别人安排,习惯被选择的错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发展方向,每一个方向的终端都有一个结果。因方向的不同,结果自然也就相反——一个是我们梦想的,一个是我们厌恶的。
我们常说,人之命,天注定。这句话如果这样理解,可能就是成立的。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轨迹,就注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种选择,注定有其相对应的结果。
人生,就是我们各种选择的总和。
在中学,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学习,就注定我们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大学,用这四年时间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注定我们走向社会有什么样的开始;在社会上,我们选择哪个行业、什么圈子,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经营自己、经营工作,经营事业,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选择的方式就是自己的思路和行动;选择的范围很大,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我们想做,愿意做;结果,当然,正确的选择就有正确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就会有错误的结果,而且无法推卸,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他们更习惯或者是喜欢被别人安排,小到如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到在什么地方发展,进入哪一个行业,做什么工作。
别人可以为我们选择人生的方向,却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结果负责。不是他们不愿意负责,而是谁都无法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包括我们的父母。
既然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负责,那么为什么习惯让别人来决策我们的人生方向呢?这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一直被教育说,一旦遇到一个选择,要先问问父母或者老师,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他们说对我们就做,他们说不对,我们就不去做。
久而久之,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一个惯性,一遇到选择,不经过自己的思考,马上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者看法。别人认为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别人反对的就是错误的,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选择对自己来说,是不是正确的。
父母和老师喜欢我们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非常愿意利用他们的经验为我们做出各种选择。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我们负责,怕我们走错方向。其实他们这是一种剥夺,剥夺了我们的自我责任感,不利于我们成长和成熟。
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有监督权,建议权,但绝对没有决定权。我们才是自己未来的真正决策者。当然,我们做任何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选择,都必须参考许多人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盲目地服从社会、服从别人的安排,与盲目地反对他们一样,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也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把人生之车的方向盘交给别人,我们就难逃扮演乘客的角色。
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想、幸福、成功的生活,基本上是由他本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并使用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时,就再也不会任由环境主宰着我们,再也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违背自己的意愿,无条件地接受摆布。
当我们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时,便能清楚地知道,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机会和有责任去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决定。自己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成功了有权利庆祝,失败了有勇气承担。
自己的选择,将没有理由让别人为我们的失败埋单。一个选择的成功会激发我们做更大的选择,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变得骄傲自满。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直会很清楚自己在失败和成功之间所扮演的角色,总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