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窮志短

 rén qióng zhì duǎn

形容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亦作「人貧志短」。

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演曰:『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因貧失志

百折不撓、堅毅不屈

昨天,朋友告訴我一向成績名列前茅的小明在父母破產後竟在便利店偷東西,這不是人窮志短的又一例嗎?

財富與志氣有一定的關係嗎?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認為,國庫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百姓才能分辨榮辱。禮節是在富有時產生的,貧窮時廢弛的。因此,有統治地位的人富有,才會推行德政;百姓富有,才能調節自己的勞力。人富有,仁義就會依附在他的身上。司馬遷又痛斥那些「無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的人,說他們幫助統治階級在思想上欺騙和控制人民,而自己卻假藉看似仁義的行為去求取功名和「富厚」,他們應該感到羞愧。東漢的班固批評司馬遷「是非頗繆於聖人」、「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即認為司馬遷推崇有財勢的人而貶低貧窮的人這一看法,與聖人的看法相違背。

的確,人窮不一定就志短。在中國歷史中不乏人窮志不短的例子:孔子落難陳蔡時仍專心修書;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無可否認,我們對還要為衣食而奔波勞碌的人,在知禮節、榮辱、志向等問題上,不應要求過高,也不可能期待人人都能像顏回那樣。不過,話又說回頭,若認為只有在物質有了一定基礎時才能培養志氣的話,那麼何時才算合適呢?

可見,志氣長短與貧富沒太大的關係,反而與人的決心有關。

假如你的同學小明因父母破產而在超市偷東西,你會怎樣勸說他、鼓勵他?

你同意「貧窮消磨人的志氣」這一說法嗎?以「人窮志必短」為題,與朋友組織一次辯論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