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毛不拔

 yī máo bù bá

形容極端吝嗇。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數米而炊

慷慨解囊、罄其所有

這富翁家財萬貫,但卻吝嗇得一毛不拔。唉,他死後錢財不也是歸別人嗎?

「一毛不拔」原來是中國一位思想家楊朱的主張。楊朱,魏國人,戰國初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不詳;生活的年代應在老子之後,略早於孟子,約與墨翟同時。

楊朱的基本政治主張是「貴己」和「為我」。「貴己」,就是順乎自然,「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即指人應保全自己的真性。楊朱認為人性是惡的,生來就自私、執著,故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應同時重視相互的平等共通與親疏差別,這也就是所謂「獨善其身」的意思。「為我」是「貴己」的邏輯發展,楊朱認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意即縱使拔掉我一根汗毛對全天下有益、我也不幹。他認為人應只管自己,而不需理會別人、社會的事;他還認為「舉天下富於一身而不敢」,意指你把天下的財富都給我、我也不要。在楊朱心中,若人人都能照顧自己,並照顧得很好,這個國家就會富強了。

對於楊朱,孟子指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認為他極端自私,不為天下謀利,以至楊朱學說備受正統儒家思想所排擠。但實際上,楊朱還認為,讓他損害別人而為自己牟利,他也不幹,即人不必舍己為人,但也不能損人利己。他的思想中,實體現了人人平等之意。

在熱鬧的旺角或銅鑼灣街頭,時常看到行乞的人,你不行施捨,算一毛不拔嗎?

試從互聯網搜尋一些與楊朱主張相似的其他思想家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