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巧言令色

 qiǎo yán lìng sè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

《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詞嚴義正

這個同學平時巧言令色,認識他的人每逢聽到他恭維的話,都只一笑置之。

《論語》中載孔子之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辭達而已矣」,都是強調說話時只要能把意思說清楚就夠了;古訓也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但我們因此就可說傳統上對言語的看法是重視內容而輕視文采嗎?

孔子在《禮記·表記》中說「情欲信,辭欲巧」,《左傳·襄公二十年》中也載孔子曾言「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足」,就是完成、完滿的意思。你若有崇高的志向、有真本事,但不表現出來,誰又能知道?不但要講,還要講得漂亮,有文采、有說服力。看來,孔子在這裏又肯定了文采的價值。那麼,「慎言」與「文采」能相容嗎?

「慎言」與「文采」兩者並非矛盾。傳統文化重慎言,是因為說話常會具有虛偽性,因此人要做到孔子在《周易·乾》中指出的「修辭立其誠」,即說話時有誠意,要尊重別人,所說的言辭,要能表達出誠懇和尊敬。誠而有文,其重點不在於內容和技巧,而在於個人的品格。可見「慎言」與「文采」兩者並非矛盾。

現今社會對說話的要求重點在於要善於「推銷」,在一般情況下,如選舉宣傳、推銷商業產品、面試時,說話者是否真誠不太被看重,這和傳統對說話的要求不同。

巧言令色在今天的求職或大學面試中有其價值嗎?

讀一本當代名人傳記,評價當中有沒有巧言令色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