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德報怨

 yǐ dé bào yuàn

用恩惠回報別人的怨恨。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以直報怨

恩將仇報、以怨報德

別人得罪他,他不但沒有還以顏色,還在對方有需要時予以援手,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真叫人感動。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可能是有史以來大多數人對待敵手最常用的手段了,但這會使仇恨不斷發生,只有以德報怨才能真正終止仇恨。

春秋時期,晉國的智伯一族滅亡後,智伯門下的食客豫讓想為他復仇,於是改名換姓,詐稱為受刑的人,身挾匕首潛入襄子宮中靠路旁的厠所裏。襄子上厠所時有所察覺,於是命人搜索,捕獲了豫讓。襄子的衞士想殺豫讓,襄子道:「他是個義烈之人,我躲避他好了,況且智伯沒有後嗣,他的臣子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人啊。」因此釋放了豫讓。

可是豫讓一心感念智伯的知遇之恩,並不理會襄子的不殺之恩。他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使外貌不可辨認。他預先伏身在襄子行將經過的橋底下,襄子到橋頭時,所乘的馬忽然驚懼,襄子道:「必定是豫讓在此。」於是派人搜索,果然是豫讓。襄子對豫讓說:「你為他報仇的心為甚麼還如此堅決呢?」豫讓道:「智伯以國士待我,所以我以國士報答他。」襄子喟然歎息,拭淚道:「唉!豫先生!你為智伯報仇的義烈,已聞名天下了!寡人已赦過你的罪,你也應該滿足了!寡人不再釋放你了。」於是他派兵包圍豫讓,豫讓道:「從前君侯已從寬赦免了臣的罪,這次我應該伏法。但是我有個不情之請,希望君侯把衣服脫下,讓我擊斬你的衣服,以代表我報仇的心願。我縱然身死,也沒有遺恨了。」於是襄子脫了衣服,讓豫讓拔出寶劍三次擊斬之。

身為諸侯王,襄子先是放過了豫讓,後又讓他三擊自己的衣服以示報仇。如果人們在面對仇恨時也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寬以待人,放棄不必要的爭鬥,以德報怨,許多悲劇就可以避免了。

只有聖人君子才能做到以德報怨嗎?

以「以德報怨會助長縱容行惡的歪風」為主題,開展辯論活動或與朋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