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亦樂乎

 bù yì lè hū

意指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後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已達到極度,兼有淋漓盡致之意。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愁眉不展

沉悶透頂的工具書他竟也看得不亦樂乎,真讓人佩服!

「不亦樂乎」出自《論語》,上下文是這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註: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南宋朱熹在《四書或問》中把「時習」比作鳥兒習飛,日益熟練。他把「學」、「習」、「時」三者相互連貫起來:先要學習,然後透過在適當的時候的口誦練習與身心修煉,體會到自己與真理共在,彰顯出生命的真理,而這會為人帶來身心的喜悅。

「悅」是成己的境界。透過學習,以增進習性之養成,透過時時練習、進而熟能生巧。我們從中能感受到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與成長,並體會到自己與真理共在,從而彰顯出生命的真義,這正是一種內心不可言喻的喜悅。

「樂」則是成物的境界。學習應從提升自己的知識及道德修養功夫入手,然後向社會文化層的認知、學習邁進。而能達到有朋前來,正是自己學習與修為的驗證;透過朋友間的互相切磋,足以化民易俗,所以是值得快樂的。

朱熹也承認,常人做學問大都為了外在目的,如求名、求利或被人重視。在朱熹眼中,當自己內在的道德與見識日進不已,只專注於自己的道德修養,在遇到別人不理解、甚至誤解時,也能處之泰然,心中連細微的芥蒂、怨怒都沒有,這才是聖人的修為的境界,也是真樂的境界。

孔子一生都專注於教育,他教育的重點就是教人學習的態度。學甚麼呢?學為人之道。今天很多人都以為物質的擁有是快樂的來源,又有多少人體會到真正的至樂境界呢?

若孔子生活在今天,他會認為甚麼使人不亦樂乎?仍是「有朋自遠方來」嗎?

今天親友於春節或中秋節到訪時,年輕一輩是感覺快樂、還是無可奈何?從中,你看出古今的待客之道有轉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