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思而行

 sān sī ér xíng

反覆思考,然後行動。三:再三,多次。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冒昧行事、草率從事

這個決定將影響很多人,你要三思而行才好。

據說東漢某年,河南一帶鬧饑荒,竊案也多起來。一天深夜,有個小偷潛入陳寔家,趴在堂屋的梁上,等待時機行竊。陳寔暗中窺見了,不慌不忙地把子孫全喚到堂屋裏,正顏厲色地教訓他們:「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克制自己。所謂壞人,不是他們天生就壞的,而是因為養成了壞習慣,不能自制,才做出錯事來。那個梁上君子就是這樣。」

趴在梁上的小偷聽了,又驚又愧,慌忙翻身下地,磕頭請罪。陳寔訓導他,說:「看來你並不像壞人,應該好好反省從善。不過,這也是由於貧困所逼。」他馬上令家人取了兩疋白絹給小偷,勸他改惡從善,回家好好度日。小偷再三叩謝告別。自此,這個小偷改邪歸正,那一帶也很少發生竊案了。

有多少犯了法的人能有這個梁上君子這麼幸運,在犯法前被提醒、又被原諒呢?所以我們行動之前真要三思,否則恨錯難返。

除了行事前要三思,說話前也要三思。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歡捕鳥,讓燭鄒管養那些鳥。燭鄒不小心讓鳥全都跑了,齊景公知道後大發雷霆,下令將燭鄒斬首。

齊國大夫晏子認為景公的命令不妥,便指着燭鄒的鼻子,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為了丟鳥的緣故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讓天下諸侯都知道大王重鳥輕士,這是你第三條罪狀!好了,大王,請處死他吧。」齊景公聽後,思量了一會兒,就饒過了燭鄒。幸得晏子智諫,否則未及三思而下命令的齊景公將做出荒唐行徑。

說出的話就像潑出的水一樣收不回,所以我們要小心約束舌頭。

若遇着緊急事,還需要三思而行嗎?

「三思」,思甚麼?試以到海外升學一事為例,你會考慮哪些因素後才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