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骨董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乾坤骨董集 仁人君子春秋玉器

第56章乾坤骨董集仁人君子春秋玉器

春秋玉器是骨董玩家心头好,这时候是仁人君子喜欢的玉器,是身份的象征,玉不琢,不成器。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石最早的国家,从新石器时期“玉石分家”开始,玉器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见证者。

正是这样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及多种品格的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玉器,有的静静地倚卧在博物馆里,为我们揭开历史迷雾;有的还长眠地下,等待我们发掘邂逅。

直至今日,人们已淡忘了原凝聚于玉器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巫觋文化也从狰狞的兽面纹中慢慢消散。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特殊,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同样的,在玉雕艺术上也是光辉璀璨。

在这个时期,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自身的礼仪,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因为君子比德与玉。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上到下,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是腰下的玉佩系列更是复杂多样,所以当时佩玉特别普遍。能够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多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并采用镂空技法,底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使得玉佩显得饱满而又和谐。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S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玉器,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春秋玉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主要出土玉器的遗址:陕西宝鸡福临堡、茹家庄、益门村、凤翔八旗屯、南指挥乡、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户县宋村、陇县边家庄等;河南陕县上村岭、淅川下寺、光山宝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侯古堆等;山西太原金胜村、晋都新田、侯马秦村、晋城、长子牛家坡等;江苏吴县严山、苏州浒墅关真山、六合程桥等;

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沂水刘家店子、临朐凤凰岭等;湖南长沙浏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

(一)玉器种类

春秋玉器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生产工具,有斧、玉环首铜削刀等;

第二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璜、珩、觿、带钩、玦、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璇玑、管、珠、玉具剑以及组佩等。象生动物形玉饰龙、虎、鱼、鸭首、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龙鳞形饰、龙虎合体佩等。

人物型玉佩有玉人、人首形佩、人形饰;

第三类为礼仪器,有圭、戈、璧、琮、璋、玉瞑目、琀、鼻塞等。

(二)造型与纹饰

1、器物造型与特征

春秋玉器玉组佩:春秋时期,玉组佩发展成熟。主要佩件有系璧、璜、珩、勒、觿、龙形佩等,组佩饰中各个组件朝中轴平衡、左右对称的方向发展。

春秋玉器玉具剑:玉具剑的起源可以上溯至西周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铁剑。到了春秋晚期,墓葬中陆续有单一的剑饰器出土,如江苏六合程桥二号墓的剑首与剑格;山西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剑璏与剑珌。玉剑首位于剑柄的顶端,有梯形、圆形等。玉剑格位于剑柄和剑身之间,造型呈现多样化。玉剑璏位于剑鞘上,供人穿带佩挂。玉剑珌位于剑鞘下端,造型比较规整。

春秋玉器玉带钩:玉带钩的起源最早上溯到良渚文化。春秋时期玉带钩的弯勾部分大多数制成象生动物,器形比较小。

春秋玉器玉戈:春秋时期出现了玉质援、胡、内结构的玉戈。

春秋玉器虺龙纹玉戚

2、纹饰特征

春秋时期新出现了虺龙纹、谷纹(云谷相杂纹)、螭纹等,龙鳞纹、装饰性线纹也有新的变化。

虺龙纹:虺龙纹有双线、宽线、浮雕和单线四种,分别代表春秋不同时期和地域特点。

谷纹(云谷相杂纹):玉器的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形。目前所知玉器中最早的谷纹(云谷相杂纹),见于春秋晚期。春秋时期云谷相杂纹中谷纹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手感圆钝;谷粒后端较尖细,但不加细弯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须);排列较稀疏,而且不太规则。

螭纹:玉器的螭(蟠螭)纹始见于春秋。考古发掘品中玉器的螭纹,以战国两汉最多见。螭纹造型发展,是由简到繁变化。

龙鳞纹:春秋时期的龙鳞纹在商和西周玉器基础上,出现了从简与从繁的两种新形式。

装饰形线纹

春秋时期常见的装饰性线纹可以归纳为平行线、短扭丝纹、带状扭丝纹和“游丝刻”细密阴线纹数种。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春秋谷纹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圆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图。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纹、内钩卷云纹。

4.新创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样,成了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蟠虺纹。虺(hu i),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二、主流线条

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的一大特色。

2.双钩阴线进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春秋战国玉器的区别:

春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这种潮流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谈谈春秋与战国玉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春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春秋玉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粗看似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玉器装饰图纹较为稀疏,常见的谷纹、云纹、勾连云纹、“S“形纹、绞丝纹等,线条舒展流畅,工艺精细入微,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

3、神韵:鉴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时代风格特征、工艺及装饰手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当细心体会其内在的神韵。就整体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构图、动态变化等方面较之战国玉器则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玉器无论器面、边角或是布局,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的生机。其实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