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乾坤骨董集—玩古玉
第47章乾坤骨董集—玩古玉
李舞雩最喜欢玩古玩,古玉温润如玉,古玉是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有时候古玉指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玉器。每一件古玉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等等。可以说古玉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大约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同时,中国的玉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世界各大洲均发现有玉矿,但这么早用玉并把玉融入民族血液中的中国首屈一指。中国可谓“玉文化之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欣赏玉,懂得玉文化,西方的老外只欣赏晶体类钻石,这大概缘自东西方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异样的审美情趣。老外性格外向,喜欢直来直去,因而钟爱通明透亮的宝石;华人性格内敛,讲究含蓄蕴藉,总觉钻石灿烂,眩目张扬,且一览无余,缺乏内涵,因此欣赏精光内蕴、含而不露的宝玉。这也便是中国古人常常以玉喻人、以玉比德、以玉状美之缘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玉器的时尚,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出土,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代吴大的《古玉图考》等都是古玉收藏与研究的论著。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誉为华夏文明第一块奠基石的高古玉,有着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彼德焉。而玉的温润色泽象征仁慈,坚硬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民间相信玉能护身、驱邪,代表着正气和灵性。对于古玉,可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进行收藏。一般说来,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细;而旧玉的鉴定,则要识别玉器的制作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较精美,纹饰比较古朴,鉴赏古玉,更应重视的是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玉器收藏和书画、陶瓷、金属器物等艺术品的收藏有所不同。
首先,“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是人们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先哲们既看到了玉的自然之美,又看到了玉具有德的内蕴,因此找到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以示君子的德行高尚。
“玉”字在人们心目中也一直是美好、高尚的字眼,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都用玉来形容,玉容、玉面、玉女、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珠圆玉润等等的词汇不胜枚举。
中国的“玉文化”,实为贯穿古今的典型民族文化。一般说清代以前的玉器称“古玉”,汉代以前的玉器称“高古玉”。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现精细石器——玉石以来,一直欣赏并崇拜玉器。在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华夏先人认为世间最宝贵的的物质就是“玉”。《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三百余处,而记载金、银、铜、铁,仅有寥寥几十处,可见古人对“玉”的重视与崇尚。因此,古人用“宝玉”制作尊贵礼器,献祀神祈与祖先,所以古玉在远古社会曾为“通灵神玉”。
诚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只有“天地神鬼”才能享用“宝玉”。即便后来出现了金、银、铜器,“宝玉”的光辉依旧璀璨,代表天子权威的印玺,法定必须用玉制作,“玉玺”等同“御玺”,而王后、诸侯及大臣,只能用金、银、铜印。“玉”字写作“王内一点”,普遍解读为“王者怀中之物”,所以上古时代的古玉又称“王玉”。“玉”本属稀少宝贵资源,古时即为西域小国贡献中原大国的上等贡品。
中华民族崇尚的谦和、礼让、含蓄、典雅的情操是玉之美、德之光的折射,他们融入民族血液,传承至今,也成为玉器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各国为抢夺玉资源,甚至不惜举国一战,正如当代各国为夺石油资源而爆发中东战争一样,当年商代武丁王“伐鬼方三年”,其实就是因为西域的“鬼国”拒绝
贡“玉”,而出兵抢夺玉资源。古时玉器异常宝贵,也因玉器的加工难度甚大。玉质坚硬,特难加工,而古时工具不佳,全靠手工“琢磨”,一件精美玉器的成型可能耗费玉工几年甚至一生时间。古时玉器是献祀的“神器”,古人制作时必怀异常虔敬之心态,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绝非现代商品的机制工艺,缺乏感情与心神的投入。因此,高古玉器饱含先人的情感与灵智,其生命力穿越万年而不衰,其艺术性神奇精妙而绝美,举凡“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形神俱备”、“勾魂摄魄”、“超凡脱俗”、“空前绝后”类赞誉之词,舍高古玉器而岂有他哉?稀缺的资源加昂贵而精美的做工,所以,古代玉器实为帝王皇家拥有之物,一般平民是不敢也不能“怀玉抱璧”的。
其次,“玉,石之美者。”玉器的原料是天然的、稀有的、独一无二的,有些玉还具有宝石的特点,原料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而其它艺术品则不具备这种条件;
最后,玉器收藏是多样性的,有古玉收藏和新玉收藏,还有人专门喜欢收藏玉料的,这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中国在各个时期都遗存有一批极富时代特征及历史研究价值的代表**物,大体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铜器、战汉漆器、隋唐金银器、宋明清瓷器,这些器物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却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经久不衰,长期受到民众如此的宠爱,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古玉资源有限,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抬高了其收藏的门槛。
同时,古玉的文化含量较高,与当时社会的装饰、审美、财富、权力直接关联,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在表达其力量、意志和审美观的同时,也在兴替演进中处处显示着历史痕迹。
因“高古玉”多为“神玉”、“王玉”,其面世均为古代帝王或皇族墓中出土,一般人墓中顶多有点石器、陶器之类,绝不见玉器。远古时期,部落首领“惟玉为葬”,王者自命“天子”即“天神之子”,生前佩戴“神玉”护佑,死后则须用玉器陪葬,由“玉神器”导引逝者的灵魂升天成神,返祖归宗,以便享受后裔奉祀,颐养天年。古时葬俗“视死如生”,原始部落首领以及后代皇帝下葬,往往陪葬生前无比珍爱的玉器,所以精美的玉器多出自皇家陵墓。而皇家陵墓本来就少,再加防盗措施严密,所以世间显现的精美古玉就实在罕见了。
市面少见古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还不允许拍卖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高古玉,国内拍卖公司就不敢公开拍卖,致使很多古玉或是藏而不露,或是走私出境,如此想来,古玉露脸的机会还能多吗?目前国内上拍的高古玉器,多以海外回流的身份合法化,出入变通,身价倍增。物以稀缺为贵,因此,年代开门的精美古玉,市场价格异常昂贵,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有钱的买主,皆为富商巨贾,并非古玉行家;而古玉玩家,又都缺钱,重器不得上手,只能隔着展柜玻璃,享享眼福了。
二、古玉难辨
古玉珍贵,价值连城,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真品古玉难求,于是仿造成风。唐宋就曾仿制古玉,明清继往开来,仿品巨增。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利益所趋,仿古之风尤盛,且设备先进,工艺高超,致使赝品当道,弄假成真,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除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难被人认可。但,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应分别对待,一类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类则是民间征集品和名人赠予品,就很难说是真是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都曾收购过一批高古玉,便引起广泛争议。博物馆中专家不少,都难保真,何况民间藏品就更难辨认了。
懂点历史和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基于保护文物的原则,官方的考古发掘很少,很多古墓的发掘完全出于被动,往往是盗墓者光顾后的打扫战场,所以,真正发掘出土的古玉寥寥无几。那么,市面上何来不少古玉呢?实际上,除了盗墓挖出的,更多则为农村田间耕作和城市基建施工所发现。改革开放之前,民风较为淳朴,相应国家号召,发现的古玉都作为国家文物上交,各地的文物店代表国家接受古玉,并象征性的给上交者一点奖金。
后来发现文物商店也在经营,廉价收购的古玉,高价出售赚取暴利。人们开始醒悟,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留藏,待机私下卖个好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各地的文物市场和拍卖公司蓬勃兴起,古玉倩影遂不断亮相,宝贵价值也与日俱增。特别是2002年,为适应新的形势,国家修改了《文物法》,允许民间合法收藏和境内流通,大量的古玉便涌现市场了。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形下,古玉的鉴定便成了关键。
古玉是如何进行鉴定的呢?对于玉器材质的鉴定,还算有谱,从产地采来原料作参照,用光谱仪对送检品照出数据,与参照物进行对比,相同者便划为一类,定出“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等。虽然“青海料”、“俄料”类同和田玉,有的鉴定单位也给出“和田玉”鉴定证书,但材质鉴定还算有点科学依据。然而对古玉年代的断定,如今仍属科学难题,目前实行的专家鉴定,因缺乏客观依据,实在令人难以恭维。青铜器、陶器、瓷器类,因皆为冶炼烧结而成,可以根据烧成后碳分子的逐年衰减规律,用“碳14”仪器进行大体的年代测定。而玉石为天然的原生态物体,则很难测定其制做年代,如随便找块石头,其生成的年代都为上亿年。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器,只能根据加工时的年代来断代,但目前尚无任何仪器来测定玉石的加工成器年代。现有号称检测玉器的仪器,无非是高倍放大镜,看看加工痕迹是手工还是机器活。是机器活,当然为现代机器所为;是手工活,便判断为机器发明之前的作品,而由此断定为古玉器。但再具体问是宋代?汉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专家们就语焉不详了。这也是玉器专家们很少敢为古玉断代的原因。现在市面上一批所谓古玉专家,壮着胆子大开鉴定证书,多半是迎合市场,厚着脸皮挣钱而已。
不是科考出土的民间古玉之鉴定,通常是根据材质、工艺、造型、沁色等,由专家进行目测,即所谓“掌眼”,因个人主观性太强,其断代的准确性就无法揣测了。经常出现围绕一件古玉,有几个专家就有几个断代意见。专家为维护权威名誉,常以馆藏的所谓标准器作参照,与标准器相似者,就说是仿造品,与标准器不同者,便说是臆造品,为免引起争议,宁肯错杀三千,不敢认可一件。但即便是馆藏品也难免有误,如早年清宫流传下来的一件“古玉龙”,故宫博物院专家就曾断为商周之物,直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类似古玉,才改口称为红山文化“玉猪龙”。誉称“中华第一玉龙”的红山文化“玉勾龙”,命运也差不许多,当年从民间征集来时,因无馆藏标准器参照,就被打入冷库十多年,也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类似玉器以后,才被专家们认可,而后作为国宝重器,藏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再细探究,即便是出土的古玉,也很难准确断代。古墓出土的玉器,只能根据墓室土层年代和墓中的铜器、陶器等物品,间接地推断玉器制作年代,而且仅是其下限年代。如商代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证明商王确如古籍所载那样,特别喜欢藏玉,但所藏的这些玉器,并非全是商代作品,很大部分为继承前代的藏玉,其中就有类似红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代的古玉器。博物馆展出时,将妇好墓出土玉器,统统标明为商代玉器,明知不大准确,也属不得已而为之。
三、古玉难赏
古玉难赏,细而言之,也是三难:一是相貌难看,二是造型难识,三是功能难用。玉器商家和古玉玩家皆有同感:“老玉卖不过新玉”。
古玉不得今人赏识,首先一点就是依照今人的审美眼光,“古玉”的相貌实在难看。包浆厚重,难得透明,蚀痕斑驳,少见光泽,与世人心目中晶莹美玉的印象相去甚远。殊不知,老玉不比新玉,没有包浆沁蚀,何言高古玉器?古玉绝少传世品,通常为古墓老坑所出,几千年的土蚀水沁,自然形成沁色蚀痕,所谓“十老九残”、“年老色衰”,这也正是鉴别古玉的主要特征。
古玉玩家知道,老玉一经“盘”出,露出五色“宝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正所谓:“玉生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然此中三昧真经,当今几人识明之前的几千年间,然此中三昧真经,当今几人识得?现代人只看通透光亮,便以为材质美好,如同时兴的宝石与翡翠,认可有增值和收藏价值,于是宁肯高价买进崭新玉器,甚至天价收购玉石原料,也绝不低价收藏老旧玉器。这也难怪市场眼光,世人看重玉石资源,不管是“籽料”、还是“山料”,只要是“和田玉”,一律高价收购,以便囤积居奇,留待日后增值。而高古玉很难看清材质,特别是史前古玉,缘于识玉用玉早期,本来就选材不佳,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玉器,多为蛇纹石类,其光亮程度的确不如商周以后大量采用的透闪石类和田玉。所以,不管是材质的原因,还是沁蚀的结果,导致古玉外貌难看,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其次,古玉造型难识。
唐宋以后,玉器赏玩渐入民间,审美习惯融入世俗观念,其造型也更加具象化,雕刻的人物、兽畜、花鸟、虫鱼等,一眼便可认出。而高古玉造型比较抽象,龙、凤、麒麟、饕餮、貔貅等,均为迷信臆造之物,世间本无具体形象,较难被现代人们所鉴赏。而史前古玉则更难被人赏识了,人首蛇身、龙首人身、鸟首人身、人首兽身、牛头马面等等,奇形怪状,神鬼莫辨,造型超乎今人想象,审美标准无所适从。这些“神玉”时代的作品,本属原始先民祭祀礼拜的图腾和交通神灵的法器,今人不知古人造器初衷,故不解何以有此造型,因而无法达成共识,就更谈不上欣赏了。
再次,古玉功能难用。
今人赏玉、买玉,大都用于装饰。一是作为首饰装扮,身手佩瑗戴环,彰显珠光宝气;二是用作摆设,置于博古架上,打照射灯,满堂生辉。即便有些信徒作为祭拜用品,也是沿袭近千余年来的宗教信仰,而供奉佛祖、观音。在盛行实用主义的当代,高古玉器作何用途呢?战国两汉的和田玉器,沁层不厚基本光亮,龙凤造型也算吉祥,尚可作为古色古香的装饰摆设。而商周乃至史前的图腾玉器,皮厚色暗,造型怪异,现代人委实不知派何用场。几千年前的神灵信仰,早已消声匿迹,原始先民的祭奠习俗,也已时过境迁,这些出土的高古玉器,其应用价值大不如前了。
此外,当今世人不认出土的高古玉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忌讳心理。今人不解古人“事死如生”之心理,亦不明“神玉护佑”之功用,误认为古墓陪葬的玉器,皆为死人的丧葬冥器,不大吉利,放在居室,有些晦气,所以不愿购藏古玉。
综上所述,陷于三难处境,造成古玉难堪局面。古玉市场,原本不大,尤其进入商品社会,虽然由于玉料资源短缺,玉器身价水涨船高,但相对新玉上涨幅度,古玉及高古玉的价值,仍属明珠暗投,有价无市。身为古玉藏家,吾意作如是说:古玉价值不被认可,诸君权作两面观,悲观的只是古玉时下的经济价值,而古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民族文化复兴,必有乐观前途。君不见国外行情古玉价值远远高于新玉?
眼下国内市场古玉价位不高,恰是收藏古玉的大好时机,装傻卖呆,欲擒故纵,价廉物美,掩面窃喜。有朝一日,鉴定技术提高,古玉断代准确,经营政策放开,允许藏宝于民,众人幡然醒悟,蜂拥抢购,必会哀叹:有市无货了。
届时可见,古玉藏家们,乐在其中矣!
做一名合格的古玉藏家,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的知识储备现状,花点时间和精力了解清楚中国朝代的更替,如果你连唐朝后面是哪个朝代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内容便无从说起。
其次要系统的了解各个朝代玉器的造型、纹饰、用料、工艺等特点,这也是基础,了解了这些你可以在古玉入眼之初便对它有个基础的判断,再综合沁色、砣痕等特点进行相互佐证,得出最后结果。
鉴定八察
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昆虫虫卵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驱邪矿物残留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缝隙孔洞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术语
开门
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观者往往啧啧称奇又故作大惊失色状曰:“开门!开门!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进献乾隆皇帝,必得赏黄马褂一袭!”
洋油和鸡油
和田玉的白玉和黄玉扑克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粟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截肪”二字民间称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对黄玉已不作痴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或求售高价、或炫耀吹嘘,都是掩耳盗铃的行径。
粗大明
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朝陆子冈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师。没有明代玉雕工艺的奠基,怎能凭空出现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鸡骨白
古玉在碱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矾白色。石灰沁有轻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调将其分为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骨白时,便用火烧玉,这在民国时期是很成功的。当代制作鸡骨白就先进多了,可以用电焊、微波沪,所以作伪者往往牟获暴利。至于以后是否会用等离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来。
老玉挂红
这里的“红”其实特指血沁,但古玉有无血沁历来争论颇激。依笔者推测,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会浸入玉造成古玉带有红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铁沁或者仔儿玉固有的红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鱼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细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视听。
满堂富贵
商代的玉器铭文和甲骨文类似,例如“卢方皆入戈五”。汉代玉器铭款主要有刚卯、印玺和刻有制作时间甚至制作者姓名的玉剑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时才有大量的铭文玉器涌入世俗——从御制诗到吉祥话,婴儿的长命锁上也减地浮雕出“福禄祯祥”的祈语。曾有人拿一件刻有“满堂富贵”的西周玉琮让我看,我说必伪无疑。
传世玉
一般来讲,经过三代以上遗传的玉器,既可称为传世玉。
出土玉
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遗址、领海内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称为出土玉。
做旧
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现旧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个时代。作旧手法有多种多样,大致有化学药剂浸蚀法、火烧、水煮加热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黄土
用猪血和黄土成泥盛于大缸中,然后将玉器埋于其内,日久则玉上既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造黄土锈
将玉器满涂以胶水,然后埋入黄土泥中,其埋藏的时间越久则所生的黄土锈也越相似。
造血沁
玉器表面红色斑痕,术语称斑,俗语称血沁或尸沁,造血沁是伪造旧玉的常用办法,手法多样。主要有:第一种,将玉石按旧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上烧成赤色,趁热放入活猫犬腹中,埋于地下,一年后掘出。第二种,将玉石按旧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中烧热,趁热涂抹血竭,多次反复直至血沁入为止。第三种,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与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连续数日,颜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错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后上川白蜡,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与旧玉仿佛。第四种,备血竭,密陀僧各一两,加齿砂数分研为细末,同置于罐内,注满脂油;另将玉器放在杏干水内煮沸数小时,趁热放入油罐,微火煮数十日,待颜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错草,川白蜡。
羊玉
指利用动物活体制造血沁的玉器。将仿旧式形制的新玉缝入健硕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后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称。
狗玉
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缝合,埋到大道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班。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陆子刚太仓州人(今江苏太仓县),是明代最负盛名的苏州琢玉名手。陆子刚制玉技艺之绝,据文献《太仓州志》有如下记载:“凡玉器类、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刚死,技亦不传”。它所制作的玉器质量精,价值高,所以当时和后代仿制很多,流传下来也极为多见,仅题款就有:“子刚”、“子岗”、“子网”真假混杂,谁真谁假极难鉴别。陆子刚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卺杯等。
锈斑沁(叩锈)
将玉器用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腊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的表面会被铁屑锈所蚀,出现了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锈”。
中国人历来对美玉宠爱有加,仅从姓氏上看,大凡王字偏旁的字都是各种美玉,估计这类字少说数十,多则上百,可见人们对美玉是多么的钟爱。至于诗歌中讴歌美玉的那就数不胜数了,有“书中自有颜如玉”,比拟美丽的;也有“钟鼓馔玉不足贵”,显示富贵的,当然还有“守身如玉”,寓意贞洁的,不一而足。
美玉可以把玩欣赏,收藏美玉也是国人最乐意的,家有美玉极其普遍。有朋友以脖子说事,八九十年代流行挂金项链,二十一世纪流行挂玉器。有些爱玉者,不仅脖子上挂着玉牌,手腕上套着玉珠,连皮带上也叮叮当当系着玉器挂件。
中国人收藏美玉历史悠久,从挖掘的古时墓葬可见一斑。历来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当年卞和抱着那块和氏璧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并不是为了以欺君之罪被砍掉的双脚,而是为了无人识玉而悲哀。之后,区区一块和氏璧竟然可以等价交换十五座城市,窃以为那句价值连城出典也就出在这块宝玉上。
说到包浆,某地看到一个古玩贩子从牛屁股里挖出一块和田玉,包浆浑厚,宛若隔世。那朋友说,造假者把牛屁股开刀,把新玉放进去,然后缝上,老牛耕地,经常摩擦,包浆加速形成,用这种方法一年等于一千年。至于其它坊间传说的手法则更多了,如用盐酸、油锅里煮等等,让人听了匪夷所思。
古玉断代吃不准,这种专业知识只可能极少数人掌握,俗称掌眼的,也就是博物馆几个玉器专家能够把握。常人连真品都未把玩,不可能辨别真伪。因此,在收藏界就有买古玉不如买新玉一说。
吃不准新老美玉,干脆就买新的,再说新的总比旧的便宜,这是大多数收藏者的玩玉观。即使新玉,只要工艺精湛,玉料上乘,仍然大有收藏价值,市面上那些高仿的玉器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钟爱。
当然,科技在不断发展,在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玉器时,不如买些上等的和田玉,奇货可居,或待价而沽。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贵美玉,有人认为,价格只会涨不会跌的。因此又有了买新还不如买料一说。
我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之外,我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我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之外,我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揭秘陷阱
玉器是一种受资源影响极大的奢侈品。古玉的作伪不消说,就是新玉,也因为资源有限,作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整个玉器市场完全可以用光怪陆离来形容。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对玉器的投资已经到了非常理性的时期,要想通过玉器收藏一夜暴富或拣了“天漏”,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了,而在涉足玉器收藏的时候,因为作伪猖獗,尤应谨慎,应当避免急于求成和贪图暴利空间而受骗上当。
古玉的作伪近千年以来概未中辍,《西湖老人繁胜录》、《天工开物》、《古玉辨》和《古玩指南》等古籍中就对此广有载录。而时至今日,作伪的手段和水平达到空前。一业内人士提醒大家,古玉市场“地雷”很多,没有一定的鉴定知识,很容易打眼上当,而新玉无论从观赏性还是投资价值都不输古玉,刚刚接触玉的朋友不如从小型的新玉玉件开始。
1、高档玉料仿古诱惑大。按照图谱,以高档和田玉甚至子料仿古,连刀法都一一模仿,我们一般称之为“高仿”。大规模地进行玉器“高仿”,好象是近十来年的事。由于高档玉料密度紧、油性好,经过人工刻意盘玩,容易出现包浆。如果再精心做过沁色,那是很可能叫行家走眼的。苏州、徐州、蚌埠和湖州的高仿就很出名。
2、臆造品令人瞠目结舌。所谓臆造就是凭空捏造,作伪者或是按照青铜器的造型制作玉器,或者根本就是把各种不相干的器型拼凑为一体,这样的完全没有在玉器中出现过的怪胎,就是臆造品了。虽说臆造品经常是漏洞百出,可是别有用心者巧舌如簧,文饰之技能足以移情。笔者曾在一个玉器论坛看到一套雕工繁复的“玉牌”,有八九块的样子,竟然还有人“研究”出其中深含《周易》的玄机!这套东西分明是蹩脚俄料作品,刻工也是典型的河南工。
3、劣质仿品充斥市场。全国各地文物市场地摊充斥了各种劣质低级仿品,如仿良渚玉琮玉璧、龙山玉龙、商代玉燕、春秋玉珏、汉代剑饰玉璧之类,这类低级仿品虽然价钱贱,一般只卖几十元到百把元,但面广量大,容易误导爱好者。
识别仿制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鉴赏的书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参考。
古玉长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矿物沁入,被称为血沁玉,仿制血沁玉,可将玉置于于猪血黄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土咬血沁的样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锈,要仿造土锈,可将抹上胶水的玉器买入黄土泥,随着时间变长,会越来越像黄土锈。
使旧似新、混新为旧之法:玉有看起来象新玉,因为作伪者无法使新玉变似旧玉,所以将旧玉烫上蜡,使其看起来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为旧。
有两种方法可造出古玉上的黑斑,其一为将用水煮热的玉架在铁篦上,一边烧一边摸蜡油。其二为,以古法作玉,后将玉以泡湿的旧棉花包裹,以火慢烤,棉花水干之后再用水,至黑色入骨。
玉埋入土中会受到克制、黑滞干枯,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银沁。
老提油,这种方法颇为古老,据传是从宋朝留传下来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种红光草捣碎成汁加上硵砂,腌制在新玉的纹理之间,用竹枝火烤,这种方法制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够迷惑专家之眼。
提油,以硵上色,使眼色深入玉肌理之中,眼色肖似,以这种方式作古,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颜色较为鲜艳,但是在阴天的时候颜色会显得有些浑浊。
叩锈,这种方式源自于乾隆时期,是将铁屑拌玉器坯料,以醋淬火,置于潮湿的地下,几天之后,拿出来埋到交通要道的地下一段时间,新玉就会出现橘皮纹、有土斑和血沁之痕。
煨头,将新玉以火烤制灰白,以这种仿式做出的鸡骨白,上面必有火烧后的裂纹。
将色泽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数年之后玉器上会出现血纹理,不仔细看已被蒙眼,但是细心会发现,其不若古玉的温静,这种方式作古的玉被称为“羊玉”。
还有一种以动物制古玉的方法,是将狗杀死,将玉置于狗腹,埋到路下,过几年后拿出来,就会形成花斑纹,,但是这种玉看起来,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被称为“狗玉”。
以乌梅制玉,被称为“梅玉”,这时要选择质地疏松的玉,以浓乌梅水煮,会呈现水冲后的颜色,后以硵上色,可以充做“水坑玉”。
风玉,将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过的玉取出,搁置在风雪之中,使其玉纹产生裂纹,若玉质紧密裂纹则会很小,可形成类似古玉的牛毛纹,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纹是粗细不匀的。
其他:日前,中国民间最大的古玉专题艺术馆———上古文化艺术馆在厦门正式开馆。馆内收藏两千余件古玉,包括了齐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类型的玉石器,其中尤以三星堆玉器为最。
饰纹鉴别
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6、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7 、饕餮纹西周极为流行。
8、夔龙纹,一条腿的短身龙西周用的比较多,后代有较大变化。
9、两只头的虺纹源于春秋,后世少见。
1 0、春秋时期的云纹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11、战国的云纹用细线雕出隐约凸起,云朵排列规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战国出现勾连云纹,两汉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连谷纹源于战国两汉普遍使用。
14、谷纹源于春秋一直延续到晚清。
15、螭纹源于战国一直延续到晚清。
16、唐代出现流云纹、卷草纹、胡人伎乐纹。
17、宋代出现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
18、明代出现山水人物纹,谐音隐喻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