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亥革命
林觉民
1911年3月中旬,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福州杨桥路与南后街交界处)的老宅前,一个年轻人匆匆告别家人,惜别爱妻。
这个年轻人就是林徽因的叔父林觉民,他回望了一下自己的家——青石板铺地,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临窗一角,竹影摇曳,梅溪沁寒——典型的读书人的家,安静而和平,待他收回目光,毅然与弟弟林尹民及本族的林文相约奔赴广州参加革命活动。这场革命活动就是闻名中外的“黄花岗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引爆点。
我们今天缅怀辛亥革命,尽管知道它对中国社会的意义重大,但毕竟隔了一百余年的时光,面对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和事,难免已有点冷漠。
中国依然是内忧外患的大背景。外强侵吞,1911年1月5日,农历新年还没到,2000名英兵进犯云南西部;东北瘟疫盛行,哈尔滨一带疫死者已达2600余人,双城、长春、新城、宾州、阿城、呼兰、绥化等地亦死去一千多人。哀鸿遍野,人民普遍对满清政府的积怨加深。辛亥革命在当时像火山爆发,有着太久的积蓄,所以一旦爆发,就注定了它必须担负浴火重生的使命。
同年,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病逝,坊间也有传言是被革命党暗杀,在市井流言里,都带着“变天”的渴望。前期兴起的维新运动,以及兴办民族工业等潮流,报社和学堂的兴起,让现代的平等意识得到传播,也孕育了追求民主独立的革命基础:汉口英租界巡捕房枪杀人力车工人,引起武汉各界数万人集会抗议;清政府对铁路的国有化,引发影响广泛的“保路运动”。于外于内,各地各界都掀起了改造社会不公平的抗争。
林徽因家族参与其中显得既意外又自然。作为晚清望族,他们可以安守祖业,隔岸观望动乱。但林家恰是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那批大家族,林家有像林徽因笔下的“吉公”那样不问世事,专心捣鼓自己的小发明创造的小青年,更有像林觉民这样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叔父,他早年和林徽因父亲林长民一起留学日本,是一个个子颇高、风流倜傥的才子。林觉民是当时典型的知识分子,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完全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1911年,黄兴引领的黄花岗起义遭清廷反扑,一行人被捕入狱,林觉民先是绝食抗议,后慷慨就义。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氏家族占了三人,除林觉民外,还有林文、林尹民。林文是觉民同乡好友,尹民是觉民三弟,徽因的三叔。
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主力,但能直视死亡,慷慨就义的并不多见。有文章记载:“受审之际,觉民不通粤文,当堂之上,以英文慷慨陈词,满堂震动。主审官水师提督李准竟而下令去镣铐、请上座;觉民有痰,乃亲奉痰盂事之。清军将官均起为国留才之念,纷劝觉民回头是岸,然觉民死志已决,两广总督张鸣岐叹曰:‘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乃挥出斩之。”
林觉民的个人魅力,让黄花岗起义带了许多英雄情长的色彩,一封情深意重的《与妻书》令人荡气回肠,多少遗憾都化作心口的绕指柔。直到他已经逝去近一个世纪后,一首许常德、齐豫作词,郭子作曲,齐豫演唱的歌曲——《觉》仍传唱成经典,用林妻陈意映的口吻:“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
林氏兄弟被清廷捕杀后,为了避免清廷的追杀,其养父林孝颖变卖了这个故居,带林觉民遗孀和家眷迁到了福州郊区隐居。巧合的是,此宅后来被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购买,冰心幼年和少年均居住于此。这座老宅,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林家人普遍注重教育。林觉民本人曾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十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因此林徽因儿时十分喜欢这位叔父。
林觉民、林尹民的去世对林家是个沉重打击,对七八岁的林徽因来说,她不知道起义是什么,但她从此失去了一个挚爱的叔父和一个年轻有朝气的三叔,心情难免悲伤。生于这样的世家,浸染了读书人的正气和傲骨,除林觉民外,林氏一门的男子后来多有参与社会革命的经历,在林徽因后来的文章里也体现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人民的关心。
正如《觉》歌词所诉,即使林家失去至爱的痛苦那么真,却宁愿相信,刹那即是永恒。即使林觉民的生命停顿,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当时致力于救国的文人志士,他是悲壮又积极的曙光。
林觉民等人流血牺牲后,各地的起义运动并没被镇压下去,而是越演越烈。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群众响应,革命呈现燎原之势,清王朝倾覆已成定局。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宣告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