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乾学《憺园文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徐乾学的家世与生平

1.徐乾学的家世

徐乾学先世原居江苏常熟。

九世祖徐良,字子忠,号朴庵。力农成家,居昆山之墩上,再迁居湓渎村,遂定居。为昆山徐氏始祖。

六世祖徐申,字周翰,号南川。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嘉靖时曾任蕲水、上饶知县,后授刑部主事。昆山徐氏一族兴盛由申始。

五世祖徐一元,字伯阳,号在川。曾为明武英殿大学士严文靖公讷幕僚,后选交河主簿。

高祖徐汝龙,字言卿,号凤池。以子徐应聘封翰林院检讨。

曾祖徐应聘(1554—1617),字伯衡,号端铭。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

祖父徐永美(? —1617),字含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副贡,后以乾学封刑部尚书。

父徐开法(1614—1666),字兹念,号坦斋。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五补博士弟子,尽交东南名士。刚直好义,赈穷救急,而家渐落亡。清朝定鼎,绝意进取,杜门课子。后以子徐乾学封翰林院修撰。妻顾氏,出乾学、秉义、元文;妾程氏,出亮采。

母顾氏(1616—1676),昆山顾同应之女,顾炎武第五妹。年四岁能嘱对,诵唐诗。年十五适徐家,事姑潘太夫人孝谨备至,治家肃然有序。逢鼎革战乱,时徐开法游于章豫闽越诸郡,顾氏持家课子,携三子一女避乱。性格坚韧且富学识,对徐氏兄弟幼年时的读书学习督导颇多,《国朝贤媛类征初编》称其“课健庵兄弟尤谨严”[1]。至乾学兄弟次第为官后仍自奉节俭,馈问资助宗党姻亲贫老。

徐乾学兄弟四人,乾学最长,次秉义,次元文,次亮采;另有妹二人。秉义字彦和,号果亭,清康熙十二年(1673)一甲第三名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内阁学士。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清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官至刑部、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徐氏兄弟三人皆鼎甲出身,“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所未有也”[2],且皆致位高显,被视为数百年来未有之盛事。

徐乾学有五子四女。五子依次为树穀、炯、树敏、树屏、骏。

2.徐乾学的生平

明崇祯四年(1631),一岁。十一月初四日,徐乾学生于江南苏州府昆山县,“生而颖异”[3]

清顺治二年(1645),十五岁。补郡诸生,入苏州府学。

顺治四年(1647),十七岁。与江南名士宋实颖、宋德宜、彭珑、缪彤等订交,在苏州发起沧浪会。

顺治五年(1648),十八岁。赴金陵参加乡试,未中。

顺治七年(1650),二十岁。赴嘉兴南湖十郡大社,结交吴伟业、陆圻、曹尔堪、计东、毛奇龄、朱彝尊等名士。

顺治十一年(1654),二十四岁。应江南岁试,拔贡,选入京师国子监。江苏府学选拔年贡,以贡生选入太学。

顺治十七年(1660),三十岁。举顺天乡试。

顺治十八年(1661),三十一岁。江南奏销案起,乾学在案中,致乡试除名。

康熙五年(1666),三十六岁。奏销案事白,复选举人。同年三月二十一日,父徐开法卒,服丧。

康熙九年(1670),四十岁。二月,会试中式。三月殿试,以一甲第三名[4]及第,授内宏文院编修。

康熙十一年(1672),四十二岁。与德清蔡启僔同主顺天乡试。取纳兰成德,并拔韩菼于遗卷中,后菼会试、殿试皆得第一。因副榜遗取汉军卷,遭劾,降一级调用。

康熙十二年(1673),四十三岁。归昆山视母疾。着手编刻《通志堂经解》。

康熙十四年(1675),四十五岁。援例捐复原级,仍任编修。

康熙十五年(1676),四十六岁。升右赞善。十一月母顾氏卒,未即奔丧。

康熙十六年(1677),四十七岁。正月,携弟回昆山守制。搜罗古今丧礼因革,始纂《读礼通考》。

康熙十八年(1679),四十九岁。服除,补故官。《明史》馆开,元文任监修,乾学亦与修,负责地理志。

康熙二十年(1681),五十一岁。任日讲起居注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十二岁。七月,充《明史》总裁官。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十三岁。迁翰林院侍讲。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十四岁。迁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十五岁。正月,康熙皇帝于保和殿召试翰林、詹事诸官,乾学列为第一。二月,奉敕编纂《御选古文渊鉴》。奉命入直南书房,擢内阁学士,充《大清会典》副总裁,教习庶吉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十六岁。授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复充《大《一统志》副总裁。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十七岁。六月,改任礼部左侍郎,厘定礼制科条。九月,擢左都御史,疏劾江西巡抚安世鼎、河臣靳辅。

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十八岁。二月,充会试正考官,迁刑部尚书。五月以疾乞休,解刑部尚书任,仍领诸书馆总裁。十二月,改任户部尚书。

康熙二十八年(1689),五十九岁。遭许三礼弹劾,乞归。获准《一统志》、《宋元通鉴》书局自随,回乡修书。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十岁。二月陛辞,三月回籍,于太湖洞庭东山开《一统志》局,延阎若璩、黄虞稷、姜宸英、顾祖禹、胡渭等与修。

康熙三十年(1691),六十一岁。因朱敦厚事,撤《一统志》书局,仍奉旨续进所纂书。避居嘉善,又居郡西华山之凤村。

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十四岁。七月十七日卒,遗疏以所纂《一统志》进。诏复刑部尚书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