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关系:理论分析
学术职业(Academic Profession)是一个外来概念,目前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尽一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术职业本身的复杂性、“Academic Profession”一词的多义性等因素,同时也有世界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学术系统特色不同以及人们研究的视角不同等原因。有关学术职业的第一次国际调查是1991—1993年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所领导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所进行的。其主要成果在1994—1996年由菲利普·阿特巴赫主持出版。[1]2004年年底,来自美、英、德、法、荷、日的几位国际知名教授联合发起第二次学术职业国际调查,范围扩展到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的26个国家与地区。第二次学术职业国际调查项目启动会议是在巴黎举行。200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唯一的中国大陆研究团队正式启动学术职业国际调查项目的中国研究,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财政支持下,于2007年秋完成了对全国11省70所大学4200名教授的全球问卷调查。[2]截至2014年3月,1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完成了本国(地区)的调查工作,并在德国建立了国际数据库。[3]
学术职业本质上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等其他领域的显著特征。如何根据学术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学术共同体——大学、学术活动的主体——大学教师、学术活动的产品进行科学的治理,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现代高校学术制度和机制,是一个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