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客户的商业模式
美国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既包括过度重视投资者,也包括过分追求企业利润。
雷曼冲击之前,美国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创造面向投资者的金融产品策略”和“打包出售策略”。那时候美国金融机构的三大业务是打包、出售与交易。
打包通常被称为主要业务,是创造(发起)金融产品的业务,代表例子像银团联合贷款、股票和债券的重组,结构性融资和证券化产品的重组也被包含在内。该业务的主要工作是与发行方公司合作,也可以说是融资方的工作。
出售是指将重组的股票、债券和贷款等贩卖给投资者的业务。
交易则是指用公司的资金买卖股票和债券的业务。
综上所述,“打包出售策略”,就是将金融产品重组并出售给投资者的策略。
该策略本身的对错姑且不论,“过度”被使用却是真的。例如,为还款能力较低的人,也就是次级信用的人提供的重组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将这种贷款债权出售并进行证券化即为证券化交易,在此过程中许多金融机构利用它们的子公司或业务关联公司开发出一笔笔面向消费者的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这对雷曼兄弟的破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为原资产的贷款和其衍生的金融产品都陷入了危机。
美国金融机构也是一样,传统银行的三大业务包括融资、结算和存款,这三项也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这在直接融资尚不发达,而大公司的资金需求也已强劲的时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公司的资金需求也已呈现出低迷状态。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证券化业务诞生了,最终其竟然还扩张到了抵押贷款的部分。
获利的只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由于这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成为获利的源头,美国金融机构公示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高达15%。而从事这些金融产品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操作人员赚取的报酬已经增加到从数亿至数十亿日元不等。
虽然不能仅凭高昂的报酬就说这种经营方式不合理,但是,显然只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受益于这种“打包出售战略”。
投资者不是金融机构的唯一客户。普通公民,也就是存款人和融资公司也是金融机构的重要客户。
不幸的是,“打包出售战略”严重偏向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该策略中始终贯穿着“银行法则”。
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公司本身财务项目、改善管理指标并让股东满意的策略,但无法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存款人或融资公司就并不在项目之内。
这项策略严重违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当时的金融机构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在进行自我反思。
对于轻视金融原有的功能而执着于谋利的金融机构,大家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