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历史简明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农潮突起海陆丰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在南粤大地上,迅即掀起了以工农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怒潮,势如珠江的浩瀚洪涛,波涌千里,汹涌澎湃。工农运动猛烈地冲击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根基,荡涤着反动统治的污泥浊水,震撼着旧世界。

在广东,最早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的,是农民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彭湃。这位从朱门里杀出的白面书生,带领着一帮活不下去的墨面穷哥儿,率先揭起了农会犁头旗。自此之后,农潮突起海陆丰,并很快就波及广东全省。

彭湃是广东省海丰县人,1896年10月出生于一个工商业兼地主的家庭。尽管他出身于富有家庭,但是他却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家庭的叛逆者,有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他很同情贫苦的人,乐于帮助人家。彭湃的家乡海丰县与陆丰县毗邻,人们常称两县为“海陆丰”。然而,与此地名相悖的是,在苦难的旧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海不丰,陆也不丰,贫苦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所得果实却被地主豪绅和酷吏盘剥榨取,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加上地方不靖,兵匪为患,民众深受其害,致使乞者如蚁,鬻子卖妻者不计其数。

彭湃从小深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他耳闻目睹当时黑暗社会的罪恶现实,立志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推翻不合理的制度,这位怀着寻找救国济民真理而东渡日本求学的热血青年,其家人本来祈望他读书做大官,承继家业,光宗耀祖。当时,在海丰县,由于军阀陈炯明的封亲荫戚,为官者甚多,可谓“司令多如狗,县长满街走”。而像彭湃这样家境殷实、又喝过洋墨水的海归派,想捞个一官半职,那是件极为容易的事情。

然而,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归来后的彭湃,却不愿去做官,而是挣脱了家规祖戒的羁绊,背叛其封建家庭的意愿,焚烧自家的田契账册,带头闹起了革命。

赤山约农会旧址

初时,彭湃头戴白通帽,身穿学生装,足登帆布胶鞋,到赤山约的一个村子去进行宣传活动。可是,村民见到了他,却误认为是下乡勒索苛捐杂税的官儿,都敬而远之,躲避开他。他奔走了一整天,没有人敢来与他攀谈。

几番碰壁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村民不愿意与他接近的原因:自己对农民讲话过于文雅,穿着也与农民不一样。于是,他脱下了学生装,身着粗布衣裳,头戴竹笠,赤着双脚,到农村与农民谈年景、拉家常,广交朋友,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这样,村民们渐渐地敢与他接近,并愿意与他交谈,专心听他的演讲了。

为了吸引听众,彭湃有时开着留声机,放唱几段音乐、播送几段潮剧;有时拉弦、弹琴、唱“白字戏”或“西秦曲”;有时还表演几套变幻莫测的“魔术”。当乡亲们围拢一起时,彭湃就乘兴演说,讲解“穷人为什么穷,地主为什么富”诸如此类的问题。

彭湃在向村民宣传的过程中,也曾编了这样的一首歌谣,教给乡村放牛的牧童唱。歌谣曰:


冬呀冬!田仔(农民)骂田公(地主)。

田公着厝(在家里)食白米,田仔耕田耕到死!

田是公家个(的),他无份,你无份;

有好做,有好食;

你有做,反无食!

不是命不好,是你不去想清楚。


这首歌谣揭露了地主压榨农民的残酷事实,地主不耕而食,不劳而获,有豪宅住,有白米吃;而农民长年累月,辛苦劳作,却受尽剥削,忍饥挨饿。这不合理的社会,必须彻底推翻!

彭湃还编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


山歌一唱闹嚷嚷,农民兄弟真凄凉!

早晨食碗番薯粥,夜晚食碗番薯汤。

半饥半饱饿断肠,住间厝仔无有梁。

搭起两间草寮屋,七穿八漏透月光!


这些歌谣琅琅上口,浅白明了,通俗易懂。其字里行间,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与凄凉!小牧童唱着歌,那可真是一字一泪的控诉!

歌声,像一股汹涌的激流,冲击着农民们的心,使他们埋藏在心底的冤屈和仇恨,化作反抗的火花迸发出来!

彭湃用自己独特的行动,获得了农民们的了解和信任,农民们从彭湃那酣畅淋漓的演讲中,从传唱彭湃编写的通俗浅白的歌谣中,既感受到了一些生活的乐趣,也领悟到了许多革命道理。

1922年7月,彭湃在海丰自己的住处“得趣书室”,与志同道合的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李思贤五位农民,秘密成立了“六人农会”。后来,经过深入宣传发动,农会组织不断扩大,又成立了赤山约农会。彭湃点燃的农民运动星星之火,在海丰县境内猛烈地燃烧了起来。

1923年元旦,海丰县总农会宣告成立,有会员10万人,彭湃亲任会长。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组织。4月,彭湃到陆丰县宣传和发动农民,筹备总农会,接着正式成立了陆丰县总农会,农会会员有3万余人。

此后,彭湃又率农会骨干,四出奔走,广泛发动,号召周邻各县的农民乡亲,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不久,在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惠阳、紫金、惠来、五华、普宁等县的农民都纷纷组织起来,先后打出了“农民协会”鲜亮的牌子。

从此,彭湃的名字,与中国的农民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光辉旗帜。瞿秋白说:“彭湃同志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周恩来说:“谁不知广东有个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毛泽东也盛赞彭湃是“农民运动的大王”。

就这样,像化雨的春风,似燎原的烈火,广东农民运动从海丰、陆丰发源,迅速向全省各地扩展,其声势浩大,迅猛异常。农民协会的犁头旗,映红了南粤的山山水水……

农会组织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他们视农会组织为眼中钉,想方设法,制造事端,欲除之而后快。1923年夏季,海丰连遭风灾水患,农作物歉收,农民深受其害,纷纷要求田主减租。8月5日,海丰县农会在会长彭湃的主持下,于海城召开农民代表大会,讨论受灾农田的早造缴租问题。会议议决:“以三成交租为标准,如收成不及三成者,照数递减;全无收成的,则免交。”但是,豪绅地主闻讯,群起反对,坚持依照旧例十足缴租,“只准欠,不肯减”,并急忙派人下乡催租。海丰县农会再次召开全县农民大会,到会农民2万多人,大会重申了“至多三成交租”。8月16日(农历七月五日),海丰反动县长王作新以“农民抗租”为名,派军警300多人包围进攻农会,抓捕农会会员20余人,封闭农会会所,解散农会,并四处张贴布告,通缉彭湃……

这就是海丰农民运动史上有名的“七五”农潮!

面对农民运动被扼杀的关头,彭湃一面积极组织海陆丰农民准备武装斗争,一面长途跋涉到老隆找当时统治东江地区的陈炯明进行说理斗争。同时,争取惠、潮、梅三地农会的声援,迫使反动县长王作新释放被捕的农会干部。

“七五”农潮发生后,海丰农会表面上被强行解散,实际上仍存在。全县农民的斗争情绪不但没有消沉,反而更加高涨、激昂。在彭湃的领导下,又酝酿着新的斗争。

1924年,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对农民运动采取了支持、扶助的方针,打击反动势力压制农民运动的行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由共产党员林祖涵任部长、彭湃任秘书的农民部;同年8月,中共广州地委也正式成立了由阮啸仙为书记的农民运动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农民运动事宜。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广东的农民运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1925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广东农民运动由此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至同年10月,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广东全省已有33个县建立了农会组织,拥有会员45万人,已经成立了县一级农会组织的有海丰、陆丰、潮安、五华、普宁、广宁、番禺、东莞、宝安、中山、顺德和花县12个县。

1926年初,广东全境实现统一后,广东省农民协会进一步加强了农运工作的领导,除了直接指导中路地区的农运工作外,还分别在潮梅海陆丰、北江、惠州、南路、西江、琼崖六个地区设立了办事处,以指导各地区的农运工作。至1926年5月,广东农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全省90多个县中,已有66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的组织,区一级的农会177个,乡一级的农会4216个,参加农会的会员达62万余人,占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的60%以上,还有农民自卫军3万人。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