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帆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何国卫教授的新著《中国木帆船》即将出版,由中国学者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帆船,这可能还是第一部。

中国木帆船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在世界古代造船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中国木帆船辉煌的技术成就得到了世界科技史学术界的公认。中国丰富的史料记载、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和众多的出土古船及文物等无不展现出中国木帆船的先进技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帆船不仅航行于江、河,而且也能在沿海作长途航行。在越国攻灭吴国之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乘舟浮海以行,从现今的东海北上,到达黄海,海程数百公里,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例。中国帆船,在汉代,与从长安出发西行直到西亚和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同时,还有从广东沿海的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洋诸岛到达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帆船的技术成就,早就引起了西方人士的关注。在20世纪就有多部由西方人士撰著的《中国帆船》问世。一位法国海军军官路易·奥德玛(Louis Audemard),在中国和印度逗留多年,对中国帆船有极大的兴趣并且进行了钻研。他撰写并出版有一部多卷本的《中国帆船》。1994年,澳门海事博物馆将其译成葡萄牙文并出版了这部大部头的著作。我国学者认为奥德玛的《中国帆船》是奠基之作。

还有一部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著作是1947年在上海出版的《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作者夏士德(G.R.G.Worcester),于1911年进入中国海关工作,因职务之便长期在长江流域旅行和调查研究。夏士德的著作附有大量的大幅照片,帆船桅杆、舵叶的大幅照片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些设备的具体构造。1931年长江发大水,在武汉江汉路大水中划行的舢板很是醒目。他在1940年还出版有《长江上游之帆船与舢板》。

唐涅利(I.A.Donnelly),自20世纪初到中国在大沽轮船公司任职。长期居住在天津、重庆和上海。1920年在上海出版《中国帆船》(黑白版画),1925年出版有《中国帆船与各地方船型》,图文并茂。对于了解中国帆船大有裨益。

还有一部关于《中国帆船》的画作,我最近才看到。这就是俄裔美籍人士V.A.索高罗夫的彩色版《中国船》。由集美航海学院陈经华教授译成汉语,索高罗夫本人还撰写序言的《中国船》,2013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索高罗夫长期居住在中国,他的绘画水平很高,他笔下的中国船栩栩如生,她会让你爱上中国船。

这些西方人士笔下的《中国帆船》,对于了解和学习中国帆船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现在木帆船已经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再想微观地看看、摸摸中国的帆船,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这些著作的重要特点是:或各有所重,或以图取胜。

何国卫先生的《中国木帆船》,在于系统地、全面地论述木帆船的全部有关问题。如帆船的型线;静水力性能;动水力性能;帆船的结构强度;船桅与风帆;推进工具桨、橹、篙、纤;操纵工具舵;锚泊工具锚与碇;船型的讨论:沙船、福船与广船;木帆船的修造工艺;古沉船的发掘与复原;古沉船的保护与研究等。

何国卫先生的专业是船舶工程,从1975年起开始研究古船,迄今已有40多个年头。期间经常参与出土古船的测绘与研究。先后发表古船研究的论文近70篇。2017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舟致远扬帆丝路——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就收录了他的重要学术论文49篇。他在高校教过书;在船检局验过船;他还曾被派到国外作船舶的监造人;也曾赴海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赴海外探视中国古代船舶模型。他的这些学术经历让他极其合适地成为了《中国木帆船》的著作人。

《中国木帆船》的作者在前言中提到:木帆船航行必须掌握四个重要特性:船性、水性、风性和人性,而这四个重要特性又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虽然主要是“船性”,但是也必须将四个重要特性统一考虑,使读者读起来、钻研起来很有趣味。

中国木帆船,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极其深刻的学问。木帆船的风帆对船舶稳性的影响,就是尚需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这当然不是《中国木帆船》应当探讨的课题,也不是读者大众想要知道的高深莫测的学问。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木帆船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木帆船的本身,它还涉及航海、海外交通、历史、考古、人文、地理、材料、习俗等诸多学科,它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凡涉及木帆船研究的各界学者以及文博工作者、船模制作者都将成为《中国木帆船》可能的读者。”笔者极其赞同这样的说法。我以为,在中国,《中国木帆船》是适合广大读者群众的通俗读物。

是为序。

于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2019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