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未来工作指南【精选必读系列】(全5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增刊:机器人会取代我们吗?

全球化、机器人和未来工作
————专访万宝盛华集团前董事长兼CEO乔杰夫

Globalization, Robots, and the Future of Work

艺术家:本·桑克(Ben Zank)
艺术作品:《迷茫,无题1》,墨喷,纸
年代:2015


艾米·伯恩斯坦(Amy Bernstein)| 文
刘筱薇 | 译 时青靖 | 校 李源 | 编辑


乔杰夫(Jeffery Joerres)1993年首次加入万宝盛华(Manpower)时,人才市场相对稳定,公司的大部分精力依然在传统办公室人员、文职工作者和工业领域人才的招聘上。但自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技术的迅猛发展,雇佣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乔杰夫带领万宝盛华的15年间(于2015年卸任),在外界风云变幻之际主动求变,不仅拓展了公司的国际业务,还进入了竞争日益激烈的IT、金融和工程领域的人才市场。现今已56岁的乔杰夫在美国密尔沃基从事私人投资事业,在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主编艾米·伯恩斯坦(Amy Bernstein)的谈话中,他谈到了当今工作的转变以及应对方法。


HBR:在你看来,哪些趋势对劳动力影响巨大?

乔杰夫:最明显的,也是在最大程度上撼动整个市场的趋势当属全球化。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你的公司没有中国战略,就会坐失良机,在竞争中陷入被动。而如今,公司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去寻找技能熟练且性价比高的劳动力。

最近兴起的微观市场分析可以显示出经过地理定位的技能池——公司正根据特定地域,开发特定技能。它们可以在马尼拉设立呼叫中心,事务处理中心则安置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但在利用既有技能和劳动力套利(labor arbitrage,将产业转移至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来提高利润——译者注)之后,这些地区的业务会快速成熟,利润也就随之枯竭。

假设你在布拉迪斯拉发找到一些之前未被发掘、会多种语言的IT专家,并建立起一个处理中心。很快你的竞争者就会追随你的步伐,到那里榨干技能池并抬高用人成本。换句话说,你最开始找到的仅属于自己的处女地成了战场。现在劳动力套利价值越来越少,而且最有竞争力的技能也日益匮乏。你又要再次为人才而战,增加培训投资,重新回到微观市场挖掘这些劳动技能。


挖掘微观市场和搜寻传统技能间有什么区别吗?公司现在做了更多“微观踩点”(micro footprinting),这要求你具备游牧式思维:在有需要时立刻准备好举家搬迁。另一方面,若你的踩点范围很大,就意味着无论如何你都要坚守在一个地区。公司越来越需要同时采取两手措施:建立大型代表处;建立较小的临时性业务网点。

人才池的地点也不是固定的。我们发现,抢手的技能会出现在某个国家(或世界)的不同区域。有段时间里,寻找IT开发人员的最佳地点是波兰的克拉科夫,后来因为市场逐渐饱和,就变成了俄罗斯的基辅。这有点像打鼹鼠游戏:技能地点在你眼前快速转换,永远不会固定在某一处,而且转换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当前多数处女地已被开垦,只有少数尚未开发。中非显然就是下一个技能处女地,但你现在必须抱着极大的勇气飞去那里。一旦中非已经足够成熟(从劳动法的层面来看),贿赂和黑市问题得到解决,其市场也会开始饱和,我们就不能像从前那样,在人才市场淘到只属于自己的金子了。


机器人和工作

机器人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对人类的巨大威胁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和机器人制造对人才市场有一定影响,但它们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到一个机器人的价格从10万美元降到5000美元,AI也有更精准的语音识别,而且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预测并回答问题时,必会引起人才市场的慌乱。


机器人将如何引发人才市场的慌乱?人们普遍认为,生产率提升对人才市场有益——虽然员工会暂时与新工作对接不上,但他们能较快地学会所需技能。但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成立。如今员工与技能需求间的脱节比以前快得多,所以被淘汰、打击的员工也比以前更多了。

从很多方面来说,美国当前的情况和19世纪初很像——当时出现了首批担心机器会抢走自己工作的勒徳分子(the Luddites)。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那就是当机器人制造和AI具备规模,得到广泛应用,价格合理而且便于理解、使用时,大批员工将失去工作,而且来不及准备从事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职业。这将给我们机构带来多重困难和挑战。



建设和领导未来的劳动力

组织如何在不了解未来需求的情况下,确保自己拥有契合未来趋势的技能?多数公司不得不在旧权力世界运营,也就是说它们必须不断完成核心业务中繁琐的工作。然而当前环境瞬息万变,未来趋势难以预测,所以这些公司还要做好竞争准备。我们知道,未来需要的技能既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要能应对多重挑战,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流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但你又很难确切指出这些技能都包括什么。如果为了组织中尖端领域的业务,而发展这种“敏捷”的能力,那么组织可以按照要求,开发更有针对性,更明确的技能。但没人知道这些技能具体是什么。

然而公司往往无法让人才战略支撑起经营战略。多数公司能很好地预测3年,或者有可能5年后的变化,但它们没有将所作预测与自己未来需要的技能联系起来。它们没考虑自己的战略将如何改变销售队伍、工程骨干和后勤管理者。部分原因是公司的投资者们不要求公司具备人才战略——他们只在乎经营战略。真正优秀的公司,特别是那些曾受过重创的大型公司(比如埃森哲和IBM在全球的各个公司),都很擅长结合人才和经营战略,因为它们已经总结出在多个市场的生存之道,而且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还在不断寻求新方法。它们的客户自己却不太擅长将两种战略相结合。


对想要完善人才战略的公司,你有什么建议?当前多数公司的业务都在多个领域以不同速度开展,所以必须设定多个工作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模式。比如众包就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远程制造、技术或事务处理中心是另一种模式,临时工转全职也算一种模式。我的意思是,你不知道3到5年后你会需要什么,但如果你在多个工作模式中都磨练了技能,就能够适当调整不同模式的进度,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自己所需。这将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所在。

从多方面看,人才市场周期就像产品生命周期,而在当前很多情况下,两者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以移动电话为例:这类产品需求大,利润低,产品生命周期十分短。这就会深刻影响到人才市场。你不会有数年时间发展你需要的人才队伍。等太久的话,你就会失望。


保持员工及时转换、调整并不容易,特别是对大型传统企业而言。这些公司的问题在于它们深受自身发展历史的限制。有很多次我都看到大型企业想变得更敏捷,但它们被自身文化和中层管理者牵制。这两大障碍不仅没有给多种工作模式足够支持,还将其视为对自身管理权责的威胁。

但显然你不能全盘否定自身文化。你要找到改善方法,为员工提供可以学习和自我调整的文化。这是可行的,前提是你必须不断消除那些曾经有效,现在已成为障碍的行为,比如已经不能促进敏捷的命令与控制式行为。15年前,管理者掌握知识,但现在系统把控信息。做出这样的转变并不简单。


我们怎样展开培训,才能管理好你描述的员工队伍?放眼未来,将行为榜样化比培训更为重要。公司依然须有领导力培训,只不过这些培训会不断改进。我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堂培训课,前一周都在讲绩效评估和薪酬管理——就是人事管理章程。但现在管理者并不需要学习这些了。

归根结底,你要保持警惕,确保所在组织杜绝所有影响自身灵活性、敏捷性和学习调整能力的行为。作为领导,你应表现得像个家长。你不能简单说一句:“这些是我制定的章程——现在遵守规定吧。”你时刻都要当好一名楷模,表现出你的责任心——永远如此。这种领导力模式非常辛苦。


但回报是长久的竞争优势,对吗?的确如此。回报固然好,但不是二元的。二元意味着,变化不会持续发生,而你突然得到所有好处。但外界变化只会愈加迅猛,你也要不断提速。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虽然这会让你感到沮丧。我们什么时候能不再谈效率这件事?答案是永远不可能。

人们仍在说,我们还处在上次经济衰退的恢复期。从经济学角度看,我能理解,但在公司里使用这种语言并不高明。最好说:“各位同仁,事情就是这样了,将来也不会比现在强多少。所以还是享受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我们一起开心奋斗,一起走向胜利。”这才是成功的秘诀。这样说意味着外界变化将更迅速,所以公司必须用其他方法拆解工作才能跟上变化。拆解工作并不是新鲜事——想一想外包呼叫中心、照片中的人脸识别,或使用承包商。但动态拆解是最新出现的,而且将来会成为强制性的手段。根据技能的可利用性和重要性,迅速转变工作地点的能力将成为竞争优势。

战略沟通和员工激励的工作将更加艰难,也愈发重要。因为员工的情感会受到一定打击:他们很可能感觉自己被捉弄了,而当管理层在沟通中表现得反复无常、遮遮掩掩时,他们会更受伤。



机构必须跟上变化

你描述的工作环境和我们最初接触的环境有天壤之别。这个世界为此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机构还没准备好。你看20世纪中期实行的失业救济、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这些措施都基于这样的假设:你在失业后会进入一段待业期,或找到另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但在今天,这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看看现在的零工经济(gig economy,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译者注),再想想被拆解的工作——所有这些模式都让我们行动更快速。我父亲打两份工。他结束第一份工作回家后会再去加油站工作,在两份工作之间的空闲时间吃晚饭。现在的兼职跟以往不一样,比如Uber就算一种兼职。所以对那些拿着失业金兼职做Uber,同时还在为新的全职工作,接受培训的人,你会怎么做?考虑到他们还能赚一些闲钱来维持生活,所以就停发他们食品券 (food stamp)或医疗保险吗?我们的制度出现了漏洞,因为它试图将过去人才市场运作的方式,套用在现在的事情上。

社会大学(broad-access university——这类学校接收大量申请社区大学、四年制州立学校和营利机构的学生。——译者注) 也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些大学基于旧劳动力模式而建,输送的毕业生没有公司需要的技能。所以我们必须重整这些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机构。


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迭代模型。为什么要那么泾渭分明呢?为什么不能有人领部分福利,或部分失业补偿金?对于一个失去了年薪5万美元的工作,只能找到一份年薪4万美元工作的职员来说,她既失去了失业补偿金,也损失了1万美元。我们为什么不再给她半年的补偿,给她足够支持,助她外出寻找工作?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慈善捐赠。非也。用这样一点钱鼓励这位员工重回市场,还是很合算的。我更愿意花钱请人留在人才市场,而非令他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