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国工匠:中国服装定制行业
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需求低迷的国际市场和消费变革的内销市场,服装企业积极转型调整,出口降幅逐渐收窄,效益指标平稳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1~10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53.94亿件,同比增长0.31%。2017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41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8371亿元,同比增长7.3%。2017年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55350亿元,同比增长34.0%。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服饰类商品同比增长19.6%。经过调整,服装行业出现大规模扩张、同质化、大规模关店、库存等波段特征,呈现颓势的成衣企业开始纷纷抢占定制市场。随着定制行业和资本的结合愈加紧密,与新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以及消费升级进程的加快,定制行业呈现出更大的无形空间,成为融合制造、零售、管理、设计、文化、时尚、科技等各种因素的“大时尚大消费”行业。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定制行业的产业整合、收购、跨界进程愈加频繁。中国服装定制行业出现了传统定制品牌商业模式重构升级;成衣品牌收购整合或推出更完善的细分定制品类和品牌,向“多品牌多品类”的品牌集团进军;新兴网络定制品牌由B2C向O2O过渡升级,解决了服装试穿量身等技术问题。
图2-4 中山装
图2-5 旗袍
一、服装定制发展历史
中西方定制服装都起源于封建宫廷,体现了这种服装艺术形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定制服装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古代的龙凤朝服就是典型的定制服装。从历史角度看,“江南三织造”与清王朝的兴衰休戚相关,在体现古代封建王朝专制的同时,也折射出定制服装在当时达到的技艺巅峰与审美趣味。中国近现代定制服装的发展始于红帮裁缝的出现,伴随上海开埠并逐渐建立起作为远东乃至世界时尚中心的地位,“红帮”抓住历史机遇,登上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变革的历史舞台。
“红帮”在近代工商的繁荣、社会经济增长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综合因素影响下发展壮大,中式裁缝在清末民初迫于生计压力改做西服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后大部分逐渐演变成时装业。宁波传统本帮裁缝的成功转型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机遇、独特的地域精神、深厚的传统服装行业积淀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接触、缝制西服领会西方服饰文化,再到将之与中国传统服饰形制相结合,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服装款式——中山装与旗袍。这两种款式被奉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男女现代服饰经典,对促进中国近现代服饰的转型影响深远(图2-4、图2-5)。
图2-6 国内主要定制品牌发展时间轴
从定制品牌发展变迁看(图2-6),定制服装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当代高级定制从艺术品的象牙塔走向大众,定制精神成为年轻一代时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当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回归和自我观念的表现。因此,高级设计师纷纷与大众品牌联手,原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专属于高级定制领域的设计师纷纷走向大众;大众品牌则趋向于个人特质和个性化发展,两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态势。纵览定制服装对时尚的话语权,到被大众化成衣湮没,再到两者的互融互补,定制服装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延承发展(图2-7)。
二、中国服装定制市场
(一)中国香港定制市场
20世纪40年代以前香港几乎无工业可言,制衣业在30年代只有几家“家庭式的山寨厂”生产童装、裙装。以西装为主要经营项目的红帮人于20世纪中叶从上海移师香港和海外各地寻求发展,移居香港的人数占这些移民人数的80%,著名红帮裁缝车志明、许达昌(“培罗蒙”创始人)、陈荣华(W.W.Chan&Sons创始人)、张诚康(“恒康”创始人)、王铭堂(“老合兴”创始人)等都在这一时期迁往香港。
上海服装业和红帮人移师香港后,香港制衣业迅速起步。20世纪60年代,香港制造业取代转口贸易主导地位,其中制衣业占香港制造业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三分之一。陈瑞球在《香港服装史·序言》中提及:“制衣,替本港工业创造力奇迹。”更有学者断言:“香港之所以能变成巨大的制造业中心,是因为1949年从上海移入的工业家之故。”这些“工业家”中也包括红帮人。1992年的《香港服装史》(图2-8)亦明确指出:“香港西装与意大利西装同被誉为国际风格和最精美的成衣,全因香港拥有一批手工精细的上海裁缝师傅。”所谓“上海裁缝师傅”的主体就是红帮师傅。著名宁波帮企业家王宽成说:“搞经济必须有政治头脑,就是说要胸怀全局,要有战略思想、长远眼光,随时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善于适应各方面的变化,大胆果断地捕捉战机,把握机遇。”这段话是对移师香港的红帮人士的最好概括。
图2-7 定制发展进程
图2-8《香港服装史》
自20世纪中叶开始,东南亚诸国、日、英、美、德、加和非洲一些国家及地区都已成为香港服装的主要市场。不同于内地市场,香港时装定制市场发展历史悠久,更拥有诗阁(Ascot Chang)等多家实力雄厚的本地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外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和较高的知名度。除了一批稳步发展的本地企业,国外著名的定制服装企业也早已进驻香港,并大多设有直营店,与香港的时装定制市场共同成长(图2-9、图2-10)。此外香港的定制市场层次丰富,不仅拥有像奇敦(Kiton)、诗阁这样位于五星级酒店、针对顶级顾客的高级定制店,还有很多位于路边的小型定制店,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的定制产品。它们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成熟的香港定制服装市场。
图2-9 诗阁店铺旧址样貌
图2-10 诗阁店铺陈列
(二)上海定制市场
图2-11 西服工艺职业学校开学典礼雕像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在之后百余年的发展中,上海成为远东乃至世界的大都市,今日上海是中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时尚中心。上海服装定制发展史映射着中国高级定制的发展,上海滩用东西方相斥相融的文化滋养了红帮。中国的第一套西装和中山装均在上海诞生和定型,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在上海开办(图2-11)。20世纪40年代,上海已约有701家西服店。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上海老字号重新恢复。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加速了国际化进程,随着国际一线品牌涌入,上万元一件的高级成衣成为身份的象征,然而无论欧版还是美版的成衣,在中国市场都存在不合体的问题,而传统缝制工艺制作的西装,在肩、腰、领、袖等部位的造型及其多样性是机制成衣制作方式难以达到的。为了有别于成衣的大众化概念,许多以手艺和服装著称的定制店以洋服店命名。目前上海约有上百家定制服装店,有的专长于男、女套装定制,有的专长于婚纱、礼服定制,还有专长于中式旗袍的专业定制店。许多定制店以工作室的形式散落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如茂名南路、长乐路、新乐路、泰康路、田子坊、南昌路、进贤路等地聚集了许多专业定制店,经营的品类包括旗袍、礼服、洋服、衬衫、皮鞋等(图2-12)。
上海除了拥有并称“四大名旦”的本土经典高级定制品牌,如培罗蒙、亨生、启发、德昌外(图2-13),还拥有南京路上的六大定制店,包括王兴昌、荣昌祥、裕昌祥、王顺泰、王荣康和江利。近年来,还有一些设计师品牌的定制系列出现,如吉承品牌旗下的高级婚纱定制子品牌Wedding by La Vie,颇具活力,上海服装定制的发展折射出中国服装定制业的跌宕起伏与文脉传承。
(三)其他定制市场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潮流在此融汇,较多的官方活动与频繁的大型文艺演出催生了北京定制服装业的繁荣发展。早在解放初期,北京可以用“全无行业”来形容,仅有两万多家的服务业有一半是饮食业务。而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先后成立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为了改变北京服务业落后的面貌,适应日益频繁的外交活动,更好地服务中央和北京市民,1956年周总理提出“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大批服装业的上海名店陆续迁京,其中上海的蓝天、造寸、万国、鸿霞、波纬等二十多家著名的时装西装店迁京改为地方国营,为适应首都人民服装花样的制作,开发制作了大量经济实用、美丽大方的新式服装。目前北京服装定制设计工作室的业务中,顾客多以影视明星私人定制为主,由此催生了许多原创设计师品牌,如郭培的“玫瑰坊”,就曾多次为春节联欢晚会及明星定制礼服。
图2-12 上海定制市场格局
图2-13 启发西服旧址
除香港、上海、北京三地的定制产业尤为值得关注外,杭州、广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以定制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定制服装品牌。近年来,杭州及其周边区域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顾客对中高级服装定制的需求逐渐提升,为杭州定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机遇。杭州恒龙洋服品牌代理诗阁衬衫业务,与英国萨维尔街亨利·普尔(Henry Poole)等高级定制品牌进行联盟,成为杭州最具代表特色的定制品牌。与香港、上海成熟的定制市场相比,杭州服装定制市场还略显单薄,市场上要求定制服装的零售客户还较少,定制面向零售客户也主要以提升形象、吸引更多的团购客户为目的。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升级,杭州定制服装消费需求将会增加,定制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私人定制的比例也会不断提升。
此外,目前在哈尔滨、武汉、成都等一些大中城市,服装定制市场特别是高级西装套装的定制业务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如乐裁西服、韩国TOPZIO西装定制、瑞邦洋服、红邦创衣、优衫定制等定制品牌均已进驻这些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圈地带,提供顾客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和批量生产的团体定制。除此,还有一些区域性小众的定制品牌,如武汉的美尔雅、龙派正装、中高服饰均有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类品牌的“定制”私人西服拥有单个的量体裁衣,手工制板和精心制作,并不是工业化的CAD打板,然后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
三、服装定制市场分类
赵方方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个客户订单分离点(Customer Order Discoupling Point, CODP),按照客户需求及其对企业模式分为按订单销售、按订单装配、按订单制造和按订单设计四种类型。张祥认为顾客化定制是顾客订单驱动而非预测驱动,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刘智博从定制服装品牌的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参与设计的程度等角度对定制服装进行分类。罗斯.F(Ross.F)指出即使是英国萨维尔街的定制业务也可根据定制程度的差异分为成衣定制(Good Quality Ready-made)、半定制(Demi-bespoke)、全定制(Bespoke)三类。许才国等提出了高级定制服装的理想模型,从成本模型、经营模型、服务模型和业务模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综上所述,定制服装的分类标准多样,定制服装类型划分多基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等单一维度的分类。定制服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基于不同视角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定制程度、定制规模与生产方式、着装场合、产品价值、定制环节、消费者参与程度的差异,定制服装可以被划分为若干种不同类型(表2-1)。
(一)按定制程度划分
根据定制程度的差异,中国的定制服装(Made to Order)可分为四类:成衣定制(Good Quality Ready-made)、全定制(Bespoke)、半定制(Demi-bespoke)、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而全定制根据工艺和机械技术的运用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手工全定制和工业化全定制(表2-2)。
表2-1 中国服装定制市场划分标准及分类
表2-2 按定制程度划分
成衣定制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与体型对已有的标准板型进行修改,基本由手工完成的合体服装。这种定制服装通常为部分国际大牌在中国专卖店内提供的“半成品”服装。
全定制是指从量体、打板、反复试装到缝制的全过程仅针对某一位顾客,完全单量单裁的孤品。从定制程度看,全定制是最高级的定制服装类型。
半定制是指结合全定制与成衣定制的特点,依赖新工艺与新技术,达到突破原有工艺、款式及技术水平的定制方式。事实上,即使在萨维尔街,当今定制服装的发展也是基于艺术、工艺、科技和市场的不断碰撞与交融。半定制在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个人风格、合体方面诉求的同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不亚于全定制水准的定制服装。
大规模定制是企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敏捷柔性的制造过程及组织形式,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更倾向于零部件的选择、组合与装配过程。
服装定制市场工艺层次根据定制程度的差异,在市场消费者需求、制作工艺、用时、量体方式、设计流程、顾客参与度等标准上也有区别(表2-3)。
表2-3 服装定制市场工艺层次
(二)按品牌模式划分
品牌模式的维度包括经营模式、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渠道模式、销售模式等。经营模式基于品牌在产业链中位置、业务范围、实现价值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主经营模式、品牌代理模式、品牌代销模式、品牌经销模式、品牌联合模式等。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知名定制服装品牌的研究整理,将定制品牌划分为以下七类:传统高级定制品牌、成衣品牌衍生定制品牌、代工企业升级定制品牌、“互联网+O2O定制”品牌、设计师原创定制品牌、大规模服装定制品牌和集成式定制平台(表2-4)。
表2-4 按品牌模式划分
(三)按商业模式划分
商业模式指企业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通过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作业方式、销售方式、信息、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给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服装定制品牌根据商业模式的区别可划分为以下主要几类(表2-5)。
表2-5 按品牌商业模式划分
其中,在工业4.0以个性化定制为起点的未来个性定制C2B模式中,生产模式将分成了三个时代:大规模生产时代、大规模定制时代和个性化定制时代。从供应链管理上来看,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MTS(Make to Stock),MTO(Make to Order),C2M(Custumer to Manufacturer)。MTS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生产,解决生产效率问题;MTO是在解决了产品的基本需求以后,人们开始追求差异化;C2M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产能已经不是瓶颈的时候,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是未来的商业形态,未来的商业形态主要特点是C2M,但MTS、MTO、C2M的生产方式并存。个性化定制的产品是标准零部件与个性定制部件组成或者标准零部件与个性定制外观的模式,支持个性化定制的各种解决方案,就需要支持MTS、MTO等多种生产方式,当然在MTO中还有很多种类,比如CTO(Configuration to Order)、ATO(Assembly to Order)等。
(四)按着装场合划分
TPO着装法则是英文Time, Place, Occasion三个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T代表时间、季节、时令、时代;P代表地点、场合、职位;O代表目的、对象。最早提出该原则的是日本,当时为了迎接1964年在日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男装协会提出该项原则为确立在日本国内的男装国际规范和标准,以此来提高国民整体形象,使国民在国际各界人士面前拥有良好的形象。始料未及的是,TPO原则不但在日本迅速推广开来,也在国际时装界被广泛认同和接受,逐渐成为通用的国际服装着装准则。
图2-14 董事套装
图2-15 半正式礼服
图2-16 晨礼服
图2-17 燕尾服
着装TPO原则早已是世界通行着装搭配的最基本原则。要求人们的服饰应力求和谐,以和谐为美。着装要与时间、季节相吻合,即符合时令;要与所处场合环境,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习俗相吻合;要符合着装人的身份;要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交往对象选择服饰,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按用途与穿着场合,定制服装可分为礼服定制、职业服定制和便服定制等(图2-14~图2-17)。礼服定制是为顾客提供出席正式场合的社交礼仪服装定制业务;职业服定制是为顾客提供关于职业需求方面的服装定制业务;便服定制满足的主要是特体消费者的特殊需求以及部分消费者对日常着装合体和个性化程度的高要求(表2-6)。
表2-6 按着装场合划分
(五)按参与定制的环节划分
按参与定制环节的不同,顾客需求及其对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定制服装可分为四种类型:按订单销售、按订单装配、按订单制造、按订单设计。划分的关键在于确定CODP(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备货订货分离点)的位置。随着CODP的左移,产品个性化程度越高;随着CODP的右移,产品个性化的程度越低(图2-18)。
图2-18 不同定制服装类型参与定制的环节不同
STO(Sale to Order,按订单销售)是指销售活动由客户订单驱动的生产方式,在四种定制环节形式中这类产品的定制程度最低。部分成衣品牌借鉴定制理念,仅对销售环节的定制概念包装属于按订单销售的产品。ATO(Assemble to Order,按订单装配)是指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将企业中已有的零部件经过再配置后向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这种根据顾客需求对已有部件进行组织装配的理念与大规模定制思想相契合。MTO(Make to Order,按订单制造)是指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在已有零部件的基础上进行变型设计、制造和装配,最终向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按订单制造事实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半定制的服装类型。ETO(Engineer to Order,按订单设计)是指根据客户订单中的特殊需求,重新设计能满足特殊需求的新零部件或整个产品,这类产品的定制程度最高,消费者参与环节最多,相当于前面提及的全定制。
(六)按顾客参与的程度划分
顾客选择定制产品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个性化需求越突出,表示与个人的相关程度越高,顾客越可能参与产品(服务)的定制过程。在实施定制生产的服装企业中,顾客以多种形式参与了产品与服务的增值过程。在营销环节中,顾客与销售人员共同确定产品的定制需求;在研发环节中,顾客和营销人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共同确定各个产品细节;在供应环节中,部分顾客甚至指定零部件供应商或者品牌。鼓励顾客参与增值过程,往往能更好地把握和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顾客也愿意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包括资金、精力、知识和努力,从而增强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了解和信赖,企业也因此获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定制程度和顾客参与程度往往成正比关系,如全定制服装针对个体消费者,特点是顾客参与时间最长,互动程度和参与程度最高(表2-7)。
表2-7 产品、流程和顾客参与程度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