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穆勒(1806—1873)在《逻辑学体系》(1843)中提出了后来以他的姓氏著称的穆勒五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契合法就是考察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几个不同场合,如果各个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是异中求同,又叫求同法。
差异法就是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因这种方法是同中求异,故又称为求异法。
1.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根据实际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进行“求同”思考,寻求它们的结合点,然后从这些结合点中产生新创意的思维活动。求同思维从已知的事实或命题出发,通过沿着单一的方向一步步推导,来获得满意的答案。已获得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和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把归纳出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进行推广的方法是演绎法。这些过程中,肯定性的推断是正面求同,否定性的推断是反面求同。
求同思维沿着单一的思维方向,追求秩序和思维缜密性,能够以严谨的逻辑性环环相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来揭示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和联系,并且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或实践来对结论进行验证和检验。只要能在事物间找出它们的结合点,基本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组合后的事物所产生的功能和效益,并不等于原先几种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个事物出现了新的性质和功能。
2.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多起点、多方向、多角度、多原则、多层次、多结果的分析和思考,捕捉事物内部的矛盾,揭示表象下的事物本质,从而选择富有创造性的观点、看法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法。
遇到难题时采用求异思维,常常能突破思维定式,打破传统规则,寻找到与原来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求异思维在经济、军事、创造发明、生产生活等领域广泛应用。求异思维的客观依据是任何事物都有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即特殊矛盾表现出的差异性。要进行求异思维,必须积极思考和调动长期积累的社会感受,给人们带来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在求异思维中,常用到寻找新视角、要素变换、问题转换等具体方法。
例3-5 松下无绳电熨斗(见图3-6)。
图3-6 无绳电熨斗
在日本,松下电器的熨斗事业部很有权威性,因为它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了日本第一台电熨斗。虽然该部门不断创新,但到了80年代,电熨斗还是进入滞销行列,如何开发新品,使电熨斗再现生机,是当时该部门很头痛的一件事。
一天,被称为“熨斗博士”的事业部部长召集了几十名年龄不同的家庭主妇,请她们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提要求。一位家庭主妇说:“熨斗要是没有电线就方便多了。”“妙,无线熨斗!”部长兴奋地叫起来,马上成立了攻关小组研究该项目。
攻关小组首先想到用蓄电池,但研制出来的熨斗很笨重,不方便使用,于是研发人员又观察、研究妇女的熨衣过程,发现妇女熨衣并非总拿着熨斗一直熨,整理衣物时,就把熨斗竖立一边。经过统计发现,一次熨烫最长时间为23.7s,平均为15s,竖立的时间为8s。于是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对蓄电熨斗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个充电槽,每次熨后将熨斗放进充电槽充电,8s即可充足,这样使得熨斗重量大大减轻。新型无线熨斗终于诞生了,并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产品。
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求异思维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