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种时间空间化的逻辑
我认为,拉康的所谓革命发生在存在论之中,在于他所揭示的人的生存戏剧的三个观看的舞台或三种表演辖域(registre)。[145]拉康认为,这是精神分析学过去原先不曾接触到的基本层面。它不是生存领域的分界,而是三个窗口。拉康将这三个窗口分别命名为真实的(Réel)、象征的(Symbolique)和想象的(Imaginaire)。[146]拉康在这里没有直接使用概念(名词),而是将形容词特指性使用,后来又将其简称为RSI。这是人生命活动中的三种力量,分别是意象(imago)、能指(signifier)和不可能之真(impossible Réel),实际上三者是交织和混杂的,但各有自己的活动轨迹,对此,拉康特地用活动中的构序(ordre)来进行标注。于是,就有了想象域/意象序、象征域/能指序和真实域/真实序之逻辑分列。国外有的论者将拉康这个三分法(ternaire)与他早就背叛的天主教语境联系在一起。[147]我还有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拉康这里三个存在域的划分与研究阶段的逻辑,真有些像马克思《资本论》的三卷结构,第一部分是自我伪主体的生产和发生,第二部分是死亡的主体在语言流通中的建构和实现,第三部分是残破主体存在的总体和事实真相。至少在逻辑构架上是相似的。
我以为,这是三个生命活动的层面,有着各自相异的有序功能结构。三个重要的功能性指认正好有三个直接的否定对象,即拉康之前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对个人主体建构的三个关键性规定,一是弗洛伊德的自我(moi);二是施蒂纳、克尔凯郭尔以来的全部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sujet)[148];三是海德格尔那种非石化的本真性存在。一些论者总是热衷于论说拉康的自我理论或主体理论,其实拉康自己从来没有打算承认建构主义的逻辑,这是他与达利早在1930年就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如果硬要说明拉康这三种批判性的描述,那也只能是伪自我理论、伪主体理论和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关于后面二者,前面的研讨中已经作了一定的分析,此处我们专以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否定为例。
从表面上看,拉康似乎是在对应弗洛伊德晚期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系统,真实替代了本我,想象替代了自我,而象征替代了超我,其实不然,此处存在的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拉康并不是看不到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体的物性实存,他只是想说明构成这种现实中的实存的是什么东西。这与古希腊老芝诺那个超出感性现象运动的背后的“飞矢不动”的状况还颇有几分相似。在他眼里,弗洛伊德实体性的本我(本能原欲)从来就不存在,原初在世的人格心理自我在想象性的镜像异化关系中被建构,小我自恋的真相则是小他者的强暴和异化之他恋。这个以形象—意象颠倒的呈现形式(假象)为基础的想象关系是拉康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石。而社会化的成人主体固然已经进入到一种形式上平等、非强暴性的言说和对话中,这个大我却又更深刻、更隐秘地沦落为语言象征系统的奴隶,即能指关系(大写他者)的无意识的附属物。主体的秘密是:“象征通过想象什么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为隐秘的人的结构。”[149]象征关系是个人主体现实持存的基本结构。
当然,拉康的革命也并不完全是抽象的否定和批判,特别是在其晚年的思考中,倒真的在颠覆中有一点小小的给予,当然,这并不是对新主体正面的肯定。有如施蒂纳反对类人后的唯一者、尼采反对残破主体之后的超人、海德格尔拒斥石化本体论后的存在。拉康的革命,远远超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学术平台,他颠覆的是整个当代西方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观。拉康一路走来,最深刻之处是对海德格尔关于本真存在的价值悬设的直接否定,因为本真性存在仍然不过是人在想象—象征之网的格式化中的残余物,这个大写的物(Ding)恰恰是暗合康德语境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不可能。这个不可能,严格异质于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论语境中的“尚未”,前者就是存在的不可能,它既包括在想象中自我存在的不可能,也指认了个人主体在象征构架中的不可能,不可能性就是大写的真实存在本身。乍听起来,拉康的逻辑几乎无法以常知逻辑甚至传统哲学话语来破解,这不要紧,在下面的讨论中,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接近这个魔幻式的学术平台。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拉康的思想发生不是一个严格时间逻辑中的历史进程,他并不像有些论者说的先在早期提出了想象的镜像理论,然后在1953年又受结构主义影响提出了能指的象征语言理论,最后在1960年之后又建立了真实域的理论。其实,拉康的思考在其开端上就是根本性的变革。总体上说,拉康的思考是批判和否定性的,而并非建构性的。当然,拉康的思考是分步推进的。在1936—1951年间,拉康主要研究和探讨他的“镜像阶段”理论,其中形象—意象是其重要的逻辑构件,而镜像、小他者(这是后来反指的)和想象性伪自我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从理论逻辑上看,拉康这一时期的研究较偏重“自我”发生学分析,可是,这种发生学研究正好与建构主义的发生学(如皮亚杰)相反,他是说明“自我”现实建构背后真实发生的误认和自杀悲剧。有的论者曾经批评拉康此时的理论带有历时性的进化主义痕迹,具体说,1936年使用“镜像阶段”一词的拉康思想还滞留在“发生论”的语境之中,只是到1949年才克服了“发生论”走向结构主义观念。[150]这个评论是有问题的,首先,不能因为拉康使用了“阶段”一词就判定那一定是建构主义“发生论”,拉康的镜像理论恰好在说明个人自我发生的伪谬性。建构主义之否定正是拉康哲学的思想起点之一。其次,我觉得,此类评论的主要问题在于绝对依从了结构主义的共时性逻辑尺度,而实际上拉康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主义者。所以,镜像关系缘起于个人主体的早期心理人格建构过程,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并非是说早期拉康完全没有语言学的支援背景,并且,达利式的颠覆现实的疯狂之真也的确是其逻辑运作中重要的思考点,而镜像—想象关系在主体成年生存中也不是完全不起作用。上文中我已经指认过,拉康的这种发生学研究是建立在关系本体论之上的,固然那是一个带负号的关系本体论。1953年以后,拉康直接从语言学结构主义中汲取了大量学术资源,开始了他对伪主体理论的重点分析。其中,象征性的能指关系成为此时的主要逻辑工具,而语言中的无意识象征、能指链和大写他者是其关键词。自然,共时性结构的隐性关系成为其决定性的逻辑平台,但这也是更深一层意义上的伪主体的批判发生学。1960年之后,拉康更加重视自己理论的本体论层面研究,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幻象、欲望结构、症候和对象a成为关键词。至此,拉康哲学渐入神秘的玄学情境。重要的是,拉康哲学的学术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逻辑布展,其成熟期的理论逻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语境,他的想象、象征和真实三重存在域交织于成年主体生存挣扎之中,最后,他以症候(集合性的“Σ”)这个“第四个环节”缝合了不断爆裂的主体存在,这就是拉康晚年所说的“症象人”。
其实,在进入拉康语境的几个重要领域之前,我们有必要熟悉一些支援性的内在思想线索。我仔细排了一下,主要是作为拉康思想内驱力的超现实主义,作为拉康思想镜像物的达利,作为拉康哲学平台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欲望辩证法,作为拉康哲学核心研究对象的他者理论,作为拉康主要概念资源群的索绪尔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以及作为拉康存在之真实域背景的巴塔耶哲学。还应该说明的是,在拉康的哲学思考中,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概念和海德格尔的时间中的存在本体论都是他很深的逻辑支撑。有人就直接指认拉康是“将海德格尔的哲学重新注入到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去了”[151]。但考虑到这两种东西都已经是当今中国西学研究中的“本真行话”,故不在此做过多的介绍性分析。这一点请读者在拉康文本中遭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时一定不要忘记。[152]如果综合地说,这会是拉康的哲学逻辑在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谱系学。一语概之,这是走出拉康迷宫的线路图。由于这些理论资源似乎是在不同时期凸显出对拉康学说一定理论症候群的具体作用,所以,我将这些支援性线索分别插入到相关的章节之前去了。
不过,在展开关于拉康哲学的全部讨论之前,让我们在下面的序幕中先集中且通俗一些地来专门介绍一下被拉康杀死和油炸了的理论父亲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