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放缓之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2008年经济增速开始下行

然而,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下行的轨迹。从GDP增长速度变动趋势线可以看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4.2%,到2008年经济增速突然下行降到了9.6%,2008年底强刺激后经济恢复增长,但在2010年微升至10.6%后又持续下行,2016年的经济增速下降到6.7%。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2007年的14.9%,下降到了2016年的6%。中国经济下行具体有三个表现形态,即产能过剩、工业和投资增速放缓、出口竞争优势削弱,前期高速发展积累的一些风险正逐步显现。

图1.8 2007—2016年中国GDP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的国家年度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http://data.stats.gov.cn/ks.htm?cn=C01&zb=A0501。

1.3-1 工业生产转入了全面过剩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表现之一。近20多年来,投资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投资过热和人口增速下降形成了供大于求,进而导致了产能过剩。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包括钢铁、水泥、电力、铁合金、焦炭、电石、电解铝、汽车、房地产、家电、纺织等在内的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6年末,工业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整体上低于70%,有的行业甚至低于65%,已属于绝对过剩。

首先,钢铁是房地产产业发展中需求较大的重化工业支柱产业,而钢铁行业面临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和生产经营困难。如表1.7所示的粗钢产量和平均售价数据显示,粗钢产量在2008年只有5.03亿吨,到了2016年高达8.08亿吨,2016年全球粗钢产量16.29亿吨,中国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9.6%。2016年,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后,钢铁行业共化解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2016年化解4500万吨粗钢产能的目标任务,但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0%,产业集中度处于低位,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严重。中国钢铁行业自2008年开始进入低迷期,不仅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由于下游行业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整个行业还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困难。全年钢材平均价格自2010年起直线下降,从2010年的4644元/吨下降到2015年的1800元/吨,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比2014年下降了41.44%;2016年钢材价格止跌回升,平均价格提升到2576元/吨。价格的下降直接导致了钢铁企业经营困境,利润率不高。钢铁企业协会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2015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9.05%,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23]2016年随着钢铁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基建及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回升,钢材价格震荡上涨,钢铁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但利润率仍然偏低。

表1.7 2008—2016年中国粗钢产量和钢材平均售价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发布的历年《钢铁行业发展回顾统计分析公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月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发布的《2016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和2017年展望》,2017年3月1日,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569/n3057577/c5505058/content.html。

其次,受到房地产过剩影响较大的水泥行业产能同样严重过剩。在2008年底政府4万亿投资的强刺激推动作用下,2008—2014年的水泥产量逐年增长,但是产能利用率没有实现逐年增加。2015年水泥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水泥的需求降低,水泥产能利用率从2014年的70%左右降为了2015年的65%,[24]2016年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0%(见表1.8),水泥行业持续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2015年,水泥行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8%,甚至低于近七年的盈利水平;[25]2016年水泥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建和房地产业上扬,实现行业利润518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55%,但行业经营效益还有待继续提升,未来市场需求并不稳固。

表1.8 2008—2016年中国水泥产量和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水泥产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产能利用率来源于中国工信部历年建材统计分析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月报》,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56/n1648361/index.html。

另外,在其他的工业制造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包括化纤、纺织业、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不锈钢、电子机械、汽车、煤化工、农药等传统产业,也包括医药工业、碳纤维、风电设备、多晶硅、锂电池等新兴产业。如由于2014年电解铝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该行业于2015年实行阶段性停产427万吨;[26]再如2014年,全国风电设备中有40%的产能未被利用。[27]尽管2016年经营效益有所好转,发展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消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没有根本缓解,供给结构仍待进一步优化。

1.3-2 消费、投资增速突然放缓

消费和投资是需求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2008年以来,消费和投资增速持续下行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

一方面,从需求侧来看,消费需求放缓是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重要表现。从表1.9中的数据可以发现,2008年以来,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虽然有的年份有所上升,但总趋势在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最高的2008年的22.72%持续降低到了2016年的10.4%,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消费品市场显现出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高端百货店、专卖店、餐饮店销售进一步下降;面临网上销售的强有力竞争,实体店关店现象大幅增多;部分品牌老化,竞争力下降导致企业破产。

表1.9 2008—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的国家年度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另一方面,在外需乏力、消费放缓的状态下,投资增速回落过大、过快是经济增速下行的又一重要表现。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情况来看,2008—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25.9%、30%、23.8%、15.9%、20.3%、19.3%、15.3%、10%,[28]2016年增速下降到7.9%(见表1.10)。[29]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长速度放缓,是受到工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领域投资下降的影响所致。

表1.10 2008—201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2008—2014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国家年度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2016年1月1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141.html。

一是工业投资。由于工业产能全面过剩,相应的工业投资增速形势十分严峻。表1.10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除2011年的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回升至30.57%外,其他年份的工业投资增速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016年的工业投资总额为23.18万亿元,投资增速仅为3.5%。其中,2016年的制造业投资18.78万亿元,增长率只有4.2%。

二是房地产投资。相比于工业投资而言,2008—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0.5%,2015年房地产投资总额为9.57万亿元,同比2014年实际增长仅2.8%;2016年稍有好转,同比2015年增长6.9%。2015—2016年以来国家实施系列政策,包括限购、按揭贷款等相关政策的放松和收紧调整,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核心城市的楼市呈现明显回暖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以及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增长(见表1.11),但三四线城市楼市依旧冷清,还面临着巨大的去库存压力。因此,虽然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还有需求,但就全国而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在继续下降。

表1.11 2008—2016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同表1.10。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也在下滑。表1.12中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断下降,2013年基础设施(不含电力)投资增速为23.83%,2014年、2015年、2016年该速度分别降为20.96%和17.24%、17.4%。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从2014年的20.3%下降到2015年的16.7%;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速从2014年的26.5%下降到2015年的21%、2016年的15.1%;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速从2013年的27.8%下降到2015年的20.2%、2016年的20.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从2014年的20.3%下降为2015年的16.7%,2016年转升为22.9%。

表1.12 2011—2016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额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同表1.10。

1.3-3 传统的出口优势逐步趋弱并已消失殆尽

传统的外贸竞争优势被削弱,对中国经济增速形成了明显的制约。自2008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持续下降。如图1.9所示,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2008—2015年,该贡献比从7.64%下降到2.4%。2016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总额为3.35万亿元,同比2015年的3.69万亿元下降了9.21%。由于贸易顺差下降,2016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为-6.8%。

图1.9 2008—2016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2008—201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国家年度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6年数据来源于许宪春:《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2017年4月7日,http://www.cser.org.cn/news/4501.aspx。

中国外贸进出口从2008年以来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34.7%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8%,201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下降了0.9%(见表1.13),已经由入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在货物出口方面,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大部分出口市场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中国出口增长持续下行,从2010年的31.3%下降到2015年的-2.8%以及2016年的-1.9%。据中国海关统计,在2015年的出口贸易中,全国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比上年下降了15.1%,其中,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全年出口额比2014年下降了4.9%。在2016年的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57.7%,同比2015年下降了1.9%;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20.8%,同比下降了1.7%。可见,中国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出口出现了严重下滑,进而对经济增速产生了下行的压力。

表1.13 2008—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同图1.9。

2016年,中国人均GDP 8100美元,距离高收入门槛差距在三分之一多;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只有57.35%,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更是只有41.2%,离当年同样发展水平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75%,至少相差17.65%;农业就业人口比例竟达28%,比当年同样发展水平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11%高出17个百分点,比当前同样发展水平的墨西哥的13%高出了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在许多关键指标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而工业化阶段因人口的城市化,是需要城市、能源、交通、住宅、汽车等大规模建设和消费品的时代,其生产和建设标准化、专业化和大规模化,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需求也旺盛。就东亚的经验来看,国民经济不应当发生严重的过剩,增速不应当放缓,一般应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这就给经济学界提出了需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先发经验方面,还没有到低速增长的时间而掉头下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产的全面过剩,造成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2008年放慢,到2012年跌下8%,下行时间长达9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