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前言
由1960年起的20多年,是香港的騰飛期。最初的十年,工資不斷增加但物價平穩,到了1970年代才出現通脹。期間,整個社會曾經歷多次起落動盪,但充滿機遇,造就了不少白手興家的創業者,構建成龐大的企業王國。
1960年,本港人口為290多萬。由1962年起,大量內地人士偷渡來港,旋即融入社會。十年後,香港已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1978年起,除內地來港者外,再加上數以十萬計的越南船民湧至,構成嚴峻的居住及社會問題。1980年,針對內地非法來港者,實施“即捕即解”措施,難題才暫告解決。
一直以來,港督職位皆為“高高在上”的殖民地官僚。經歷1967年的不平穩日子,當局改用“懷柔”政策,推行使官民有較直接溝通的新“民政”制度。
隨後,一改過往的習慣,委任為外交官員的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當港督。麥氏之“十年建屋計劃”及成立廉政公署的政績,影響深遠。往後的港督如尤德(Sir Edward Youde)及衛奕信(David Clive Wilson),皆為蕭規曹隨者。
芸芸高官當中,以首任廉政專員姬達(Sir Jack Cater)、由太古洋行“大班”轉任財政司的彭勵治(Sir John Henry Bremridge),以及曾任布政司的鍾逸傑(Sir David Akers-Jones)較有政治聲譽。
為解決交通和居住問題,和發展工業,當局繼續在金鐘舊海軍船塢、中環、灣仔、柴灣、長沙灣及九龍灣進行填海。同時開發多處荒地及山頭以興建公屋。
六十年代,商住樓宇繼續向高空發展。同時,大坑、北角半山及何文田等地的寮屋區,亦紛紛變身以興建豪宅。為配合旅遊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多幢巍峨商業大廈和高級酒店落成。當中以“創世界最高地價紀錄”的“康樂大廈”(即現怡和大廈)最為矚目。
大部分仍為農村的新界,自衛星城市荃灣於1964年開闢完成後,當局繼續在葵涌填海,在新土地上興建公屋、貨櫃碼頭和開闢工業區。
1970年起,政府陸續在沙田、屯門、大埔以及新界多處發展新市鎮,又興建包括屯門公路等多條新幹道。工程完成後,近半本港人口在新界安居。
五、六十年代,英殖民地的香港,通訊設備較東南亞各地更為便捷,無外匯管制而且貨物出入境自由,使世界各地的資金,以至物料及貴金屬等,均以香港為中轉地,為金融中心的形成,創造有利條件。
當時,已有不少中外資企業,透過香港股市集資。到了1970年代,更為熱烈,因投資者大增導致交易所亦增至四間。20多年來的股市,經歷多次大起大落,最後,在當局的嚴格監管下,步上正軌。
1960年代,中外銀行數量大增,傳統的外商銀行亦紆尊降貴,積極擴展。雖然曾歷六十及八十年代的數次擠兌風潮,但終能化險為夷。
隨着觀塘、荃灣等新增工業區的落成,本港的工業亦同時飛躍發展。以紡織製衣、塑膠、金屬製品及玩具等為主。到了七十年代,電子產品及科學儀器等亦佔一重要地位。
船隻製造、維修及清拆的重工業,其基地於1970年代逐漸遷往青衣及將軍澳等區,原址則作地產發展。
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曾經歷1966年反天星加價、1967年工潮引致的動盪,以及1977年的警廉衝突,均對人心構成極大的影響。
1983、1984年間,於香港前途問題商談期內,亦曾引致市面及金融的波動。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信心恢復,地產及股票價格,重踏升軌。
20多年來,本港曾遭多次包括溫黛、露絲等風暴,以及暴雨的蹂躪,造成船隻沉沒或擱淺,和房屋的倒塌,導致大量死傷及財物損失。
香港為華人社會,對傳統節日的農曆新年、端午、中秋,以至天后誕及長洲太平清醮等皆極為重視。一些由當局舉辦,同作點綴昇平的,如“香港週”及“香港節”等,市民亦樂於參與。
包括英女皇或皇室成員訪港,以及其他皇室盛事,當局亦刻意營造氣氛,以達致“官民同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