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假装读大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园FRESHMAN(新人)面对的种种可能

选择不同的大学生活,就是选择不同的人生!

——大伟


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在英语中称为Freshman,即“新鲜的人”,很形象。校园新人在面对大学生活时,就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波斯卡在一首名为《种种可能》的诗中写到的那样:有各种偏爱,也有种种可能。在校园新人面对种种可能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老徐来谈谈相关问题,并给你一些建议吧。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

之前谈到,在国内高校,多数同学被录取时,都是明确了就读专业的,也有少数大学开始按照学科大类招生。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式,以老徐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为例,几年前,学校成立了通识学院,所有就读该校的学生,在大一时都隶属于通识学院,由通识学院统一管理,大二再进入原招生录取的学院和专业。重庆工商大学这种管理方式,本质上和过去还是差不多的。

在大学里,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读的专业。同学们若遇到这种情况,处理要极为慎重,既来之,则安之,不可贸然退学,也不能自暴自弃,要认真对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进行评估。其实,任何专业,大家最初看到的往往是这个专业表面上的情况,有的看似风光,但是任何专业和学科,在进行深入学习之后,都会发现是很枯燥的,都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可能学得通透,并有所成就。有可能一开始不喜欢某些知识的学习或某项工作,但兴趣可以慢慢培养,在深入学习之后就逐步喜欢这个专业了。反过来,还有这种情况,一个人最初喜欢某个专业,深入学习之后却又不喜欢了。我们不要被短期内专业学习的枯燥所吓倒,要对专业深入学习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才能明确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和探究,是否能让我们每天都愿意全身心投入。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的选择,都是在与自己的软弱进行斗争后的结果,努力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奔跑,才是人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就算是你经过慎重评估之后,的确不喜欢你所读的专业,不要气馁,不要泄气,因为你有机会在大二前调整专业。在大一学习的时候,多数同学还没有进入专业课学习,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把大一开设的课程学好。通常,除了部分人文类专业之外,大多数专业都要开设高等数学,这是几乎所有专业的基础;另外,英语作为国际化交流的语言,也是一门必备的基础课程,你就把时间花在学好这些基础课上。多数学校在制度设计上,在进入大二之前,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其中,核心条件是你大一期间的学分绩点比较高,成绩胜人一筹。你在大一时,把数学和英语等课程学好了,转专业的申请通过的把握就更大。以前,有不少朋友找过老徐,说自己的孩子在我任职的高校就读,希望转专业的时候帮忙通融一下。我说,没问题,你的孩子大一把课程学好,特别是数学和英语,靠成绩说话。所有转专业的名单,都会在全校公示,是公开透明的。只要你足够优秀,大一时各科考试成绩好,转专业就没有问题。

爱自己,首先要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打理好

同学们作为大一新生,进入高校后,一方面觉得新鲜,另一方面也似乎需要放松一下,这可以理解。通常,大一学习的课程排得不是很满,同学们有不少自我安排的时间。在这个时候,做什么就很重要了。若对未来没有方向感,这样持续放松下去,慢慢地就会感觉迷茫。因此,及时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时间白白流逝,到毕业时,追悔莫及!

在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前,老徐强烈建议你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首先就是把自己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安排妥帖,把自己照顾好。

由于中学时代同学们全力应对高考,大多数同学的日常生活都是由父母操心的。比如不少同学所在学校的食堂饭菜不可口,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天会给孩子送饭菜。由于习惯于这样的照顾,同学们不太善于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其实,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多优秀,你也得是一个会料理自己日常生活的人。现实中,老徐给同学们提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把自己照顾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打理好,这是大学生要做的最基础的一件事。

青春无敌,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在大学的这个时候,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最好的时期,也是经常损耗身体的时期。这个时候,不怕熬夜,熬完夜第二天也能精神十足;黑夜中同学们在寝室里长时间用手机、刷微信,眼睛照样没事;在校外简陋的大排档,大吃大喝,只图口腹之欲,不管这些垃圾食品对自己的身体有多大的伤害;到网吧通宵玩游戏,可以把一切都忘记了;早上赖床,起来不吃早餐,为省事早餐午餐合二为一。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代价的,你未来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和健康状态,和现在你的行为一定有关。保持自律,减少“放纵”的机会,让你的日常生活处于相对有序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一件“耐用品”,需要时常保养和维护,这件“耐用品”才会保持在最佳状态。就像一辆车,如果你善于保养,就可以行驶上百万千米,而你不好好保养,很快这辆车的各种问题就出来了,甚至会因此提前报废。

在大学求学阶段,同学们通常会离开父母,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是最基本的要求。大学求学这一时期,是人从少年迈向青年的过程。老徐坦率地说,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重,多数同学总觉得一直受父母的羁绊,希望远离父母的唠叨,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生活上照顾好自己,学会对个人生活的自我管理,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是为替你操心的父母负责。家庭的亲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的情感联结,为你的家庭甚至为家族负责,是一个人必须尽到的最基本的责任。爱自己,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这应该是同学们在大学时代对自己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关于培养方案与学生的课程选择

通常,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依据每个专业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的,无论就读的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学习完相应学分就可以毕业。从理论上说,培养方案的确重要。曾经有一位大学校长说,培养方案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一本“宪法”,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虽然不少学校的培养方案每一年都在修订,但坦率地说,至少老徐知道的一些高校的培养方案就存在不少瑕疵,不过似乎暂时也无法根本性地改变。

第一,培养目标的表述和现实有较大的落差。几十年前,高等教育应该属于精英教育,而1998年扩招之后,大学教育就成为事实上的普及性教育。以管理类专业为例,在培养方案的表述中,我们往往说该专业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等。我们不排除今后在学生中会产生这样的人才,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高中毕业,经过四年左右的大学教育,可能最多只能算是人才的雏形;有的毕业生具有较大潜质,有的可能就适合做一般的事务性工作。但是,一个学校若把培养方案写得很现实,表述为本专业培养的是企事业组织的基层管理人员,可能又会让各方面的人都觉得不够有内涵。

第二,培养方案中要设置若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并构成课程体系。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这是最让人头痛的事。做到课程体系优化非常不容易,有些课程,是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而且课时数要有所保证。个人觉得,作为学生,无论喜不喜欢这些课程,你都无法拒绝,剩下的就是如何去适应的问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重要。据知名管理学者陈春花教授自述,她是以工科毕业生的身份留校的,一开始上课就担任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的教学,在她的精心准备之下,课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曾经有学生在黑板上给她留言:“期待下次课的到来。”既然是学校开设的课程,你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学,那么建议同学们积极看待这类课程的学习,多关注课程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积极的一面,至少保证所修读的课程考试合格。

如果觉得大学毕业证书这一纸文凭很重要的话,你就要保证自己能够顺利毕业,就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应的不同类别的课程的学分修满。例如,某校规定全校公共选修课必须修满9个学分,个别粗心的学生在毕业时,只修了8个学分,就毕不了业。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就太悲剧了!这位同学就只能延期毕业,补修学分。另外,除了大部分必选课程之外,对于选修课,不少同学是看哪门课容易过关,就选哪门课程。老徐认为,这种选课导向不好,选课时,要根据这门课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多少帮助而进行取舍。

做哪一类学生,取决于你自己

在校园里的同学,由于有不同的个性和偏好,会在大学期间展现出各自的特质。每一个人都应该自我审视,真正认清自己,好好评估自己,属于哪种类别的人,该做怎样的选择。

多年前,有一位“80后”知名创业者、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戴志康同学,曾经在一个媒体组织的对话交流活动中,把学生分为三类群体。戴志康同学当时是这样描述这三类同学的。

第一类学生群体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完成作业,课前有预习,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认真修完每一门课的学分,考试成绩比较好。这类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就积极准备报考研究生;大四前,就在暑期报班复习考研的政治、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这类学生就是大家认可的好学生,大多数老师也比较喜欢这类学生。这是走“正途”的学生群体。基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或者选择读研,或者选择考取公务员,他们一般都能谋得一份较好的工作。这类学生是学生中较为主流的群体。

第二类学生群体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离开父母,也没有像中学时代的班主任等那样整天盯着,就想在大学轻松一下,于是打游戏、翘课、每天热衷于当吃货、熬夜晚起。这类学生的大学基本上是混过来的,在校期间常常补考,不少人跌跌撞撞地终于混毕业了,也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实在太糟糕,最后只能肄业离校。

第三类学生群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而且性格中有些野性,敢作敢为。他们对于自己觉得没啥用处的课程,常常翘课,但是他们翘课后并不是待在寝室玩,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甚至跑出去兼职等。这些学生由于对某些课程用心不够,可能也会遭遇补考等,但是多数人还是顺利毕业了。由于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这些学生大学四年过得比较充实,其个人的能力在许多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在老徐看来,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征划分类别,是一件有点复杂的事。戴志康对大学生群体的分类虽然有些简单化,但不无道理。不管做哪类学生,完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不过,同学们千万不要做第二类学生,若大学几年的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荒废了,实在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这样的同学一旦醒悟之后,一定会追悔莫及。

在比较“正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以及在社会环境的引导下,有追求的同学成长为第一类学生的可能性较大。成为这样的学生,一定是值得高兴的事,对这样的学生,学校和家长都比较认可和放心。就普通家庭来看,自己的儿女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不过,这类学生群体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面临许多挑战。老徐认为,这类学生在历练自己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在这类学生中,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短板。

特别要说一下第三类学生,这类学生在大学中算是另类。戴志康同学就自认为他是这样的学生,由于常常翘课,他累计有十几门课程都有补考的记录,跌跌撞撞地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不过,戴志康在大学期间就帮别人编程,做网络社区,其做的社区论坛软件“Discuz! ”,在大学期间为他赚取了50万元。毕业之后,戴志康去北京发展,办公司又把所有的钱赔光了。经过若干年的打拼,从目前看,他发展得也还不错。

第三类学生常常有些出格的表现。例如,和老徐同时代的大学生中,目前已隐退江湖的、以开发WPS闻名的金山公司原董事长求伯君先生,可以算是这类学生。求伯君读大学时,偏爱计算机,那时候计算机很贵重,但为了方便用到计算机,他居然私自配了一把机房的钥匙。还有著名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算这类学生。马云读书时表现并不出色,大学考了三次,但就是偏爱英语,十几岁时,就常常跑到西湖区的宾馆找老外练口语。

在老徐看来,第三类学生的个性特质,更容易使其成为创业者,不过这类学生走的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可能受的煎熬更多,也会让家人有更多的担心。比如京东的刘强东,在大学期间挣了些钱后,大四时居然去开餐馆,赔得一塌糊涂,1996年大学毕业时,他是带着20多万的巨额负债离开学校的。

老徐觉得不要刻意去鼓励学生选择做第三类学生,同学们努力去做第一类学生也不错。社会是多元的,关键是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呼唤,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绝对地说做哪类学生就一定好,建议各位同学好好评估一下,自己更适合做哪类学生。

大学第一年感到迷茫时,

就把时间花在英语和数学等课程上

通常,刚进入大学时,特别是大一的第一学期,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低。除了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之外,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开设思想道德与修养、中国近代史等公共课程。虽然刚进入学校时,学校会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但是,同学们对专业的理解仍然比较粗浅。一些同学在大一时,对未来和专业感到有些迷茫是正常的。除了少数人文类专业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同学都要学习数学,而英语是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所以,在这里,老徐可以负责任地说,数学和英语是多数专业大一时最重要的课程。当你在大学迷茫的时候,就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把英语和数学真正学扎实、学好。如果你在大一时,学好了英语和数学,那么可以说,你大学生涯的起点就是不错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这会让你的学习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

下面,老徐来分析一下学好英语和数学的理由。目前,不少同学都希望未来继续攻读研究生,包括有些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同学,在工作几年之后,还想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考研这个话题,老徐在本书的后面有专门的版块会涉及。在这里,我要提醒同学们,如果有考研的初步打算,大一就应该把英语和数学这两门课学好。

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对大学的英语课程是相对比较轻松的。英语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谈了,大家都明白;至于英语该怎样学,也不是我这本书讲的重点。基础好的同学,尽可能地注重培养自己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要太偏重应试。因为大学四级英语考试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算是小菜一碟。从应试的角度看,不少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大学考四级,靠中学打下的基础就可以通过考试。但中学时代学英语可能应试的目的强一点,而到了大学,应该在大一的时候,就要让英语能够在实际中被用起来。马云为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在他的中学时代,就跑到宾馆酒店去找老外聊天。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大家尽量在大一就把口语练好,至于练习听力,现在各种音频资料太多了,重点是坚持练习。同学们要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除了听说之外,同学们还要多看英文资料,特别是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才是王道!

数学几乎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未来考研,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类学科,除了少数人文类学科,以及医科、药科等专业之外,数学都是要考的。所有学生都得好好地沉下心来把这门课程学好。大一时数学基础打好了,可以为今后的考研节约不少时间。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在考研时,只要英语和数学考得好,其他的两门课——按照国内的考研模式,还包括一门专业课和一门政治课——相对都比较容易(少数名气比较大的高校,专业课考试要难一些),甚至可以说,英语和数学好了,考研如探囊取物般轻松。如前文所述,大一把英语和数学等课程学好了,大二开学前申请转专业就会比较容易。老徐认为,到大三快结束时,再决定考研与否都来得及。其实,如果同学们在大一的时候把相关基础打好,就算只花费半年时间准备考研也会游刃有余。那些为考研准备好几年的同学,其实有些辜负大学的美好时光。如果我们把大学时代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考研上,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从应对考试转变为深度学习

大学的课程学习,要通过课程考核,并不是特别难。尤其是在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要让所修的课程及格,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要学好一门课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对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仅依靠考试是不全面的。

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同学依旧沿袭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甚至强化中学时的学习方式,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大学学习中,有些同学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层面的学习上,即把所有的知识点背下来。记忆层面的学习,是浮于表面的学习,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在时间安排上,平时比较轻松、懒散,而到考试前就通宵达旦地突击学习。很多同学还不习惯针对特定专题的学习进行广泛阅读,做读书笔记,一起讨论或辩论,以及思考观点背后的逻辑。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时,由于表达方面的训练不足,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淡薄,对所学习的知识只是被动接受;若让同学自己去组织文字或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下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大家知道,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突击学习的同学通过“背要点”所获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同学,由于学得很泛、很浅,导致他们经常觉得不少课程似乎都学过了,但都没有把握其内涵和体系,以至于到了大四的时候,不少同学感觉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绝大多数专业在大一时,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多半都学过Excel——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之一。我曾经问过同学们,假如你毕业后去买房子,贷款额度60万元,贷款时间20年,等额本息还款,按照年利率5%计算利息,每月该还多少?你是否会用Excel算一算?不少同学并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其实这只需要套用Excel中的一个公式就可以解决。这反映了大学学习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不少课程,同学们以为自己学了,但没有去深度钻研,结果并没有真正学到相关知识。

老徐认为,一些很实用的工具类知识,例如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中常用的Excel、PowerPoint(PPT)等,若熟练掌握其80%的功能,就可以提升你今后求职的竞争力,甚至成为谋生的手段。有个单位的一位员工,非常善于制作PPT。凭借这个特长,他多次为单位制作高质量的汇报PPT,因此受到重用,后来还被提升为单位的中层干部。

老徐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一门课程时,需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尝试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在学习社科方面的课程时,要注重讨论和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更有价值。

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伙伴,结交几个知心的朋友

进入大学,同学们会交不少新朋友。你的视野、你未来事业的发展程度,都和你拥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相关。老徐建议,在大学可有意识地结交朋友。这种朋友,不是吃喝玩乐、插科打诨式的朋友,而是你人生前行中能相互理解、相互助力的朋友。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和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进行协同合作是未来的方向。一个人在事业上的发展程度,和他是否善于与人相处、合作息息相关。

在校大学生都是离开父母,离开自己长大的家乡而来到大学校园的。现在的大学通常都是四个同学或六个同学一间寝室。虽然各自的原生家庭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但是由于缘分,大家来到同一所大学并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同一寝室的同学朝夕相处,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会带来矛盾。同学们要学会彼此谦让,若生活习惯不同,为避免打扰他人,要学会克己、相互体谅;若室友打扰到你,要有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大家都知道林森浩投毒案,这个悲剧发生的原因除了林森浩自身的问题之外,还在于同一个寝室的同学,相互都不太注重沟通,忽略了维护对方的尊严。除了同一寝室之外,同一班级、同一专业、同一学院及同一学校的同学,不论在教室、在食堂、在图书馆等地,大学生都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合乎主流社会认同的行为修养。

在大学寻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大学时,同学们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在社团中结交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老徐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学的是数学专业,记得大学时代的几位同班同学,由于喜欢书法,一起加入了学校的书法协会,其中一位申同学还当上了书法协会的副会长。通过书法协会,这几位同学认识了许多其他系的同学,其中包括书法协会的会长——来自经济系的李同学。后来,这位申同学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和经济系的李同学一直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谊。在以后的工作中,申同学在商界,李同学在政界,并且都同属于金融行业,因此他们常有沟通,互有帮助。他们这种健康的人际交往和人脉关系,为彼此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说明大学时结交的志趣相投的朋友对未来职业和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经营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正当的、有价值的行为。从大学时代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有抱负的大学生需要做的事。在本书后面,老徐会谈到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办人俞敏洪和人交往的故事。他读大学时,周末就到徐小平老师家里去端茶倒水,听一帮老师高谈阔论。这个细节说明,俞敏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是否参加社团活动、担任学生会干部

在大学,面临一个选择,就是在大学期间,是否该去竞聘学生会干部?我们知道,在大学里,有校团委、学生会,每个学院也有院分团委和学生会。校团委书记由学校党委任命,院团委书记由学院任命。通常团委书记是由学校管理系列的员工担任的。除了团委书记的职位是由老师担任外,学校和学院团委、学生会的职务大多由学生担任。在本科学校中,一般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就有招新活动。这些新人在团支部、学生会和社团担任干事,到了大二就可以担当学院学生会或社团的部长等,大三就可能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副主席之类的职务,一般做到大四就离任。

社会上对大学生进入团委、学生会当学生干部有不同的看法。就老徐的观察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来看,我认为在大学期间担任团委、学生会干部及社团负责人,对个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担任学团干部等,首先培养的应该是奉献精神,并且,在协助策划和举办大型活动等工作中,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时候,在大型活动中,学生会干部可以做主持人,这对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这些活动还能让你更注重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老徐所在的学院曾经的一位学生会主席,在担任学院创业论坛的主持人时,举止得体、语言表达清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做这些事可以使能力得到锻炼,是很有价值的。学生会干部要把活动组织好,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担任学团干部还可以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不少在政坛、商界的活跃人物,在大学时期都有担任学团干部的经历。在老徐身边的朋友中,做水果连锁经营的果琳品牌创办人秦先生,曾经就读于一所专科学校,在读书期间就担任过学生会干部,并且因此得到了锻炼。一些企业招聘员工时,应届毕业生若有这种经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录用机会。当然,担任学生会干部,会耽误不少学习时间,这就需要自己做好时间管理。据老徐观察,大部分学生会干部,在学习和工作两者的平衡上都处理得不错。

不过,还是有人对担任学团干部有负面看法。有人认为,大学的学生会是个大染缸,甚至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投机钻营的意识。的确有少数学团干部,存在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如巴结和讨好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而对下面的干事同学颐指气使等。曾经有少数团委系列的干部,讲辈分,讲酒场文化,甚至形成“传统”,不过现在这种校园“官场文化”被逐步遏制。

老徐认为,大学生是否担任学生会干部,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做得好,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好机会,但需要分配好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延伸阅读# 大学生的自我设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小汪同学聊天小记

2017年春,利用到杭州出差的机会,老徐和浙江理工大学纺织设计专业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小汪,在杭州新白鹿餐厅小聚,一起聊了两个小时。小汪是典型的湘妹子,那几天正好要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已经签约留在杭州发展,对未来充满希冀。

小汪告诉我,刚考入大学时,她懵里懵懂,也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内心有些迷茫。她所学的专业是产品设计,经过一两年的学习,慢慢对专业和就业方向有所了解,知道毕业后,自己很可能就是在公司画草图、建模……其实国内的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不是特别乐观。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的很多产品都是参考国外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设计,然后生产的。究其原因,小汪认为,国内企业如果自己研发产品费时费力,加上难以找到消费者的偏好,设计出来的产品消费者还不一定买单;若直接参考国外成熟的产品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这种环境下,产品设计师在国内并不受人重视,收入也很一般。设计一件好的产品,并不像平常人想象的那样容易;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小汪觉得自己不太喜欢产品设计,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找不到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这就是小汪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后,内心真实的茫然感。

后来随着学习的惯性,小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本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小汪慢慢地厘清了未来生活的一些思路,也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兴趣,希望在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拓展。小汪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接触到一些视觉设计方面的知识,比如版式设计等;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很多课程是和视觉设计班级的同学一起上的,课余时间还会去参加相关讲座、看展会、与已经工作的同学交流。渐渐地小汪觉察到自己喜欢上了视觉设计这方面的东西,并开始动手做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做手工皮具、羊毛毡等。她还给自己做的东西写一些小故事,似乎这样这些小家伙就会在另一个世界里活起来,就像迪士尼乐园的唐老鸭和米老鼠一样。

虽然家人希望小汪回湖南长沙,但是小汪自己决定留在杭州发展,毕竟杭州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机会更多一些。目前小汪已经签约了一家国企,虽然起薪并不高,但这一岗位会有较多的空余时间,方便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小汪喜欢画插画,希望利用空余时间提高自己的插画水平,然后去给一些书籍配插画;还可以多做一点手工,这样在孤独的时候,可以有它们陪伴。她觉得将自己的爱好做到极致,那钱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来了。

小汪希望,两三年之后,能够有首付买个小房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

老徐点评:在我看来,小汪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学生,刚进大学时,和多数同学一样,感觉比较迷茫,虽然对未来看得不太清楚,但还是坚持学习,考上了本专业的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她才逐步看清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自己设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小汪希望工作之余,能够通过做自己喜欢做并擅长做的事,为自己增加收入。这种自我设计比较务实。其实,用一句当下比较时髦的话说,小汪就是现代社会的“斜杠青年”(Slash),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收入。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小汪对未来没有所谓宏大理想,就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也不错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若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厌倦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状态!一个青年,虽没有宏大理想,但是对得起自己和家人,同时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人生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