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城市生活质量细分指数调查和统计结果
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的状况及变化均可以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健康水平等5个分指数得到说明。
(一)生活水平指数
1. 生活水平主观满意度指数
表3是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水平主观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根据该表我们发现,35个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均超过了满意与不满意区间的临界点50分,其中,有25个城市的得分超过60分。2012—2016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1.28、52.51、54.32、60.07、60.44,连续5年都在满意区间内,满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表3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

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
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生活水平主观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贵阳,从2016年的第30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3位。然后是上海(23)、乌鲁木齐(21)和沈阳(18)。(4)在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满意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是南宁和大连,南宁从2016年的第3位下降到2017年的第31位,大连从2016年的第5位下降到2017年的第33位。海口(-27)、昆明(-25)的下降幅度也较大。(5)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是由收入现状满意度指数和收入预期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获得。从收入现状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2012—2017年,全国35个城市收入现状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1.52、52.54、52.98、59.65、60.66、60.79,连续6年都处在满意区间内,且呈连年上升趋势。从收入预期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2012—2017年,全国35个城市收入预期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1.36、52.48、55.5、60.5、60.23和61.88,连续5年都处在满意区间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如前所述,2012年以来,生活水平满意度分指数连年呈现上升的趋势,2017年生活水平满意度分指数得分是历年得分最高的一年。究其原因,可能与2016年住宅价格暴涨有关。
2. 生活水平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35个城市的收入水平、生活改善指数两个一级指标所属的消费率、人均财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消费增长、人均财富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6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该指标构成与经济增长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伴随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企稳,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的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68,高于2016年的50.07,2014—2016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
表4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

2017年,有18个城市的分值高于50分,17个城市低于50分,而2016年分别为13个城市和22个城市。从地区来看,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9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1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6个西部城市。由此看出,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自本研究中心开展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连续7年位列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前10位中;南宁、重庆、西宁三个城市连续6年,太原连续4年位列后10位城市中。
从动态变化角度来看,2014—2016年生活水平客观指数连续下降,2017年略有上升,上升原因与房价上涨使人均财富增长较快有关。除大连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之外,其他城市未见下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2017年的生活水平指数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15年以前。
(二)生活成本指数
1. 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
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以及排序情况如表5所示。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38.94,说明所有城市的居民对生活成本均不满意。
表5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

续表

从区域分布来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3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当中,有6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总体来看东部城市不满意的数量和程度要高于西部城市。
从动态角度来看,2012年以来,35个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均低于50分,说明35个城市居民连续6年对生活成本都不满意;与2016年相比,2017年人们对城市生活成本满意程度有所下降,其中,上海、北京居民生活成本满意度最低,这可能也跟房地产价格上升有关系。
上述调查结果和国际上的一项调查结果吻合。2017年6月7日国际人力资源机构ECA International公布的最新全球外派员工生活成本调查显示,在2017年外派雇员生活费用最高的亚太区城市排名中,上海和北京名列其中。根据该调查,排名前十位城市分别为:香港、东京、首尔、上海、横滨、名古屋、大阪、北京、釜山和新加坡。
2. 生活成本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房价收入比3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及其排序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

2012—2017年,全国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6.10、58.67、53.84、54.58、58.74和57.17,2015—2016年平均值连续两年提高,但2017年有所下降,表明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有所上升,这与生活成本的主观满意度下降是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201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温和上涨,但较2015年有明显上升;第二,2016年主要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
分区域看,城市间生活成本存在着较大差异,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是昆明市。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1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8个西部城市。昆明、长沙、呼和浩特、西安、银川、西宁7个城市已经连续5年排名前10位。在排名后10位城市即成本较高的城市中,有9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没有西部城市。成本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连续3年位列最后一位。排名后10位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已经连续5年名列其中,杭州也连续5年名列其中。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生活成本绝对高于西部地区。
(三)人力资本指数
1. 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
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是通过询问受访者对其子女受教育的满意程度,并通过答案赋值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2017年全国35个城市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1.80。35个城市中有32个城市得分超过60分,另外3个城市的得分均在55分以上。总体上看,大多数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处于满意区间。人力资本满意度得分最低的城市是武汉市,从上年的排名第1降到今年第35。合肥(-21)、南宁(-21)、北京(-20)、沈阳(-19)、杭州(-19)(6)等城市下降幅度也较大。
表7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

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5∶1∶4。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3∶3∶4。整体上看,东部城市人力资本满意度要高于西部城市。
从动态角度看,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总体比较稳定,2017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满意区间。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有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伴随生育率的提高,未来几年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2. 人力资本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教育提供指数、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两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的人力资本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2012—2016年,35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7.66、57.78、57.33、57.34和56.98,总体处于略微下降的态势;2017年人力资本客观指数的平均值为56.92,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数值变化较小,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
表8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

续表

(四)社会保障指数
1. 主观满意度指数
35个城市社会保障主观满意度指数和排序情况如表9所示。根据QLICC体系,与往年不同,2017年的分值通过“您对医疗保险个人负担部分是否满意”这一问题调查得出。而2012—2016年,社会保障主观满意度指数是医疗和养老保障满意度指数、城市安全满意度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表9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

2017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为58.05,35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得分超过60。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4∶2∶4;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3∶4∶3。与人力资本满意度相比,社会保障主观感受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
2017年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福州市,从上年第33上升到今年第12位,其次是长春,从上年第26位上升到2017年第8位。特大城市中,广州从上年第18位上升到第1位,深圳从第30位上升到第17位。除深圳之外,北京、上海、广州都排在前10位。武汉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下降幅度最大,从上年排名第5位降到2017年第32位,南宁(-22)、大连(-21)、济南(-16)(7)下降的幅度也很大。
从动态角度来看,2012—2016年,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分别为59.19、56.64、57.87、60.47、60.66,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总体比较满意,2017年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本年度调查改变提问方式有关。
2. 社会保障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社会保障客观指数的分值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社保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三个二级指标得出的。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如表10所示。
表10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

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0.49,动态看,不再延续2014—2016年逐渐下降的态势,高于2016年的50.43。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的分值有21个城市低于50分,与2015—2016年基本持平,但2014年只有17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得分低于50分。社会保障客观指数未能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尚未呈现复苏态势,就业市场还有待改善,此外,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比例相对较低,失业保险覆盖面低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排名前10位的城市都是东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2∶4∶4。
(五)生活感受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感受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三个一级指标即生活便利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收入差距感受指数及其所属的6个二级指标的数值得到的。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

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的均值为57.49,处于满意区间。整体来看,35个城市间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的差距仍然悬殊,从二级指标来看,表明城市间交通提供能力、万人影剧院数、医疗提供能力、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基尼系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动态变化看,2012—2016年,生活感受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1.89、53.67、55.57、56.17、57.54。2017年略有下降,整体上呈稳中有升,近两年基本持平。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