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借鉴与启示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体现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工农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我国,其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上。因此,消除土地二元结构是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矛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土地市场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和障碍。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标本兼治,通过土地市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给我国的启示如下:

(一)注重从土地产权制度层面来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和要素资源,城市、乡村和工业、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想通过土地的占有来进行其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础,使其政策实施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各国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发现,美、日等国家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新加坡则以土地公有制为主,台湾地区实行的是“平均地权”,但共同特点是土地产权制度完整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平等,从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来看,破除城乡土地产权制度二元性问题,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为此,应通过供给城乡平等的土地产权及流转交换体制等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的形成。

(二)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过大的城乡发展差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土地适当规模经营和集约利用遭到阻碍,造成严重的农地利用率低下。所以要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发展农业现代化,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比如,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生活,农村土地适当规模经营和集约利用遭到阻碍,造成严重的农地利用率低下,美国开始进行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效应凸显,发展农业现代化,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上述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有类似的情况。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得土地资源在不同领域间可以相对自由地流转,尤其是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三)改革征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强行征占农村土地来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造成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但及时做出了积极调整。比如,美国进一步完善土地分配制度;韩国坚持“谁开发谁补偿”、现金支付、公平分配和一次性到位原则,保障对农地的合理补偿;新加坡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买卖实现土地的征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严格规范征地制度,保护农村、农业同步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建设所需集体土地在征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政府低价征收集体土地,高价出让,在农地的征收过程中,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和完善农地转非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四)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加坡作为一个百分之一百城市化的国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科学、强有力的规划。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统筹城乡土地规划。通过制定城乡土地统筹规划和相关法律,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例如,英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曾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冲击,英国政府制定一系列城乡规划法律,从城乡土地利用的层面来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保护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要科学制定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规划,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城乡土地,有效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产权制度各有不同,但都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土地资源配置,住房建设、企业及个人投资所需用地主要是通过购买或租赁政府或私人土地的方式获得,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是成熟的土地市场的标志。政府拥有诸多土地管理方面的权力,这些权力不直接干预土地资源的具体配置,而是从宏观层面引导和控制土地的使用。同时,政府权力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市场不合理、不完善将会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难以提高农村土地的价值和收益率,所以建立合理完善的土地市场,同时注意市场机制的发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农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六)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支持和加快乡村振兴

在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作用及其政策支持加快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比如,韩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初期,也实施了对农业的“掠夺”政策,从而导致农业发展的滞后和萎缩,但随后,韩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积极调整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多次实施对农业的反哺政策(108),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109)如若不是韩国强大的政策支持,韩国的农业不会在短时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韩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不会推进得如此顺利。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和乡村完全融为一体的国家,这完全得益于政府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引导。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变自己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工业状况,新加坡制定的进口替代计划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但是新加坡政府认为即使经济高度发达,也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于是利用土地规划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使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与高科技结合,推动高新技术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


(1) 彭冬雪.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西部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4:19.

(2) 付娜.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经验对中国进一步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研究[J].世界农业,2014(8):48.

(3) 吴文钰.大城市新郊区化的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化[J].上海城市管理,2012,21(1):29.

(4) 何志扬.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95.

(5) 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5):12.

(6) 何志扬.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95.

(7) 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87.

(8) 王淑莉,张换兆.美国农地管理主体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对我们的借鉴[J].商场现代化,2010(32):223.

(9) 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88.

(10) 袁铖.国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启示[EB/OL].http://www.doc88.com/p-9129978510 634.html,2011-01-27.

(11) 孟莉.天津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宅基地流转、方式、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11.

(12) 即一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二是废除英国“贵族式”土地制度;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城镇为单位,按地段出售国有土地(佚名.美国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EB/OL].https://www.tuliu.com/read-31387.html,2016-06-06)。

(13) 李晓丹.国外农用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演变[J].世界农业,2014(5):69.

(14) 刘志扬.借鉴美国经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N].青岛日报,2013-02-23(005).

(15) 刘世锦,冯飞,石耀东,等.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调查研究报告,2003(133):3.

(16) 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89.

(17) 窦希铭.土地流转制度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84-88.

(18) 即《莫雷尔法案》《植树法》和《石材法》等。

(19) 刘英.美国土地流转制度研究[J].世界农业,2015(8):93.

(20) 王家庭,张换兆.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的互动关系:美国的经验[J].亚太经济,2009(4):53.

(21) 王春艳,李瑞林.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8.

(22) 王春艳.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6):94.

(23) 万勇.美国以城市化提升国内需求的实证与启示[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24(4):71.

(24) 佚名.美国城市化进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 6a9fda390100yubp.html,2011-10-24.

(25) 王春艳,李瑞林.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9.

(26) 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3(2):9.

(27) 陈云峰.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4:13.

(28) 乔欣.动荡的土地[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3(6):41.

(29) 王家庭,张换兆.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的互动关系:美国的经验[J].亚太经济,2009(4):54.

(30) 李晓丹.国外农用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演变[J].世界农业,2014(5):70.

(31) 张换兆,王家庭,王淑莉.美国农地管理制度及其主体变迁的经验考察与借鉴[J].学术论坛,2008(6):134.

(32) 佚名.美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EB/OL].http://www.nctudi.com/news show.php/id-25312,2012-06-07.

(33) 刘英.美国土地流转制度研究[J].世界农业,2015(8):92-96,101.

(34) 薛晴,任左菲.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4(1):14.

(35) 刘志扬.借鉴美国经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N].青岛日报,2013-02-23(005).

(36) 袁晓红.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37) 王晓颖.英国土地制度变迁史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3(1):152-155.

(38)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EB/OL].http://opinion.hexun.com/2015-09-21/179329419.html,2015-09-21.

(39) 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8):27.

(40) 解光云.前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乡关系[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3):52.

(41) 雷强,宁成浩.试论能源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基于能源演化的视角[J].发展研究,2014(11):62.

(42)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7.

(43) 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8:20-21.

(44) 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8.31.

(45) 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8.39.

(46) 袁晓红.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14.

(47) 佚名.英国圈地运动[DB/OL].https://baike.so.com/doc/5726461-5939199.html,2016-03-12.

(48) 国胜连,宋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77-78.

(49) 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9.

(50) 比如:1864年《土地改进法》允许终身佃户投资改进土地;1956年和1957年的法令放宽限制,允许终身佃户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出售和分割土地;1877年的法令又进一步放宽限制,佃户无须同意便可租种21年土地,但财产授予人可以剥夺此权利。

(51) 王晓颖.英国土地制度变迁史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3(1):152-155.

(52)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39.

(53) 王勇辉,等.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4) 卢海清,赵航.关于英国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权利保障的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6(2):55-57.

(55) 王勇辉,管一凡.英国的城乡统筹政策及其对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启示[J].长江论坛,2014(4):87.

(56) UK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food&rural affairs. Rural strategy 2004[R]. london:defra publications,2004:8.

(57)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own and Country:Urban Design Campaign[R]. London: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1994.

(58) 杨小鹏.英国的绿带政策及对我国城市绿带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1):101-102.

(59) 张中华.西方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析论[J].中国名城,2012(11):38-43.

(60) 孔祥利.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演进历程及启示[J].新视野,2008(6):94.

(61) 门晓红.日本城市化: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5(1):146.

(62) 记者.日本城市化的进程[N/OL].http://www.bjmtgnews.com/paper/news.php?id=11366,2017-04-12.

(63) 门晓红.日本城市化: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5(1):146.

(64) 渡边光,等.日本土地利用[M].东京:古今书院株式会社,1955.

(65) 西川俊作,阿部武司.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上)[M].杨宁一,曹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66) 一是德川幕府时期颁布的禁令的废除,二是“劝农政策”的制定及推行,三是农业教育的普及及农业经营的推广。

(67) 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演进的国际考察——以日本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1):41.

(68) 张尧智.战后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6):66.

(69) 1955—1973年,仅仅18年的时间,日本经济增长了近8倍(肖绮芳.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关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与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2):106-107)。1955年城市人口占比为56.1%,在1963—1973年的10年间,农村平均每年向非农部门输入约80万劳动力,将近60%的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70) 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演进的国际考察——以日本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1):43.

(71) 比如,在1946—1950年期间政府通过购买地主的土地转卖给农民;1950年《土地法》对农户所拥有和出租土地的限额做了规定,其超出限额部分必须通过政府低价转让给其他农户;之后,政府重新修订的《土地法》放宽了对土地流转的限制,并通过对“中心农户”的帮扶来实现农业现代化;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明确规定要以“结构政策”对土地规模进行调整(张桂林.东亚农地制度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1994(9):62)。

(72) 朱新方,贾开芳.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点评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5(1):34.

(73) 冈部守,章政.日本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74.

(74) 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J].日本学刊,2007(1):81.

(75) 郭建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J].农业展望,2007(2):28.

(76) 马庆斌,刘妮娜.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3(24):12.

(77) 夏南凯,王岱霞.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及城乡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9(3):86.

(78) 《农用地利用增加法》规定:一是以土地租佃为中心,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以地域为单位组成农用地利用改善团体,促进农地集中连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委托作业的耕地(许田晓.日本土地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现代商业,2009(36):285)。

(79) 姜岩.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70.

(80) 黄璜.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J/OL].http://www.ce.cn/cysc/agriculture/gdxw/200609/12/t20060912 8521277.shtml,2006-09-12.

(81) 孔祥利.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演进历程及启示[J].新视野,2008(6):94-96.

(82) 王验.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J].探索,2006(6):15-18.

(83) 韩立红.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23.

(84) 刘黎明.韩国的土地利用制度及城市化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5):45.

(85) 朱新方,贾开芳.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点评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5(1):35.

(86) 即政府通过以较低的价格从地主手里买来土地,再以低于购买价格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农民,这种交易行为充分体现了政府责任。

(87) 张厚明.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25(006).

(88) 姜伟丽.中日韩三国农地政策与法律生成比较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6:17.

(89) 刘黎明.韩国的土地利用制度及城市化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5):46.

(90) 张厚明.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25(006).

(91) 孙立双,段磊,马运涛.借鉴国外城镇化经验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3(36):5.

(92) 冯胜.国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1,25(5):112.

(93) 张云华.国际视野下的土地流转经验[J].国土资源,2014(3):53.

(94) 李海守.中国入世后韩国企业对华农业投资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9.

(95) 张厚明.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25(006).

(96) 潘诒红.城市化水平100%的国家[J].地理教育,2010(3):11.

(97) 叶文香.城中村改造中土地确权的制度创新思考[J].吉林农业,2012(5):35.

(98) 杨圣明.新加坡土地制度考察[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0(4):34-36.

(99) 陈武正.台湾城乡一体化之研究[C].福州: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2007:8.

(100) 丁长发.台湾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台海研究,2014(4):67.

(101) 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M].台湾:中华书局,1961:10.

(102) 李登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103) 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M].台湾:中华书局,1961:181.

(104) 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M].台湾:中华书局,1961:187.

(105) 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M].台湾:中华书局,1961:192.

(106) 陈武正.台湾城乡一体化之研究[C].福州: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2007:8.

(107) 陈俊峰,刘娜.台湾城乡一体化对安徽城乡发展的启示研究[J].中国名城,2016(7):19-20.

(108) 1971—1980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新村运动”,1972年颁布了《国土利用管理条例》;紧接着又在1980—1984年实施了农村综合开发计划,进行土地整理开发,美化乡村景观,对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进行政府干预,振兴乡村。详见刘黎明.韩国的土地利用制度及城市化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5):46.

(109) 张厚明.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