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章 十二钗名字的真正含义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十二钗的名字存有深深的疑问。贾府四艳“元迎
探惜”意指“原应叹息”,这一点人所共知、相当明确。其他金钗呢?存在
怎样的隐射?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我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一文中分析出了“清、明、灵、秀、聪、俊”“残、忍、乖、僻、邪、谬”十二个字,是在隐喻十二钗。而且分成了“大仁”和“大恶”两组。抛去正邪两赋头尾的人名,“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
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
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一大段文字中,就还应当有尚待挖掘的秘密。
这段文字有四个极为关键的成语:“清明灵秀”“残忍乖僻”“聪俊灵秀”“乖僻邪谬”。若按顺序把其中重复的字去掉就会是:“清明灵秀”“残忍乖僻”“聪俊邪谬”。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顺序,既然“清明灵秀”同第五回的“幽微灵秀(琴棋书画)地,无可奈何(原应叹息)天”相同,是暗喻贾府四艳。那“残忍乖僻”“聪俊邪谬”无疑也有明确的指向。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的文章里这十二个字与十二钗对应关系的分析过程:“聪、俊”显然是寓湘云和黛玉。黛玉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俊俏佳人这自然无需多讲,而《红楼梦》中能以“聪”字隐寓的人物虽然很多,但应首推凤姐。可凤姐显然不属于“大仁者”,从她对待贾瑞和尤二姐的残酷手段而言,“残”字才最适合她。其他人当中,论才思敏捷,当以湘云为最。这一点,第五十回的“芦雪庵联诗”最能说明问题。众人均不敌湘云,展现了她的聪敏。
第七十六回又有湘云的一句话:“不妨,明儿再写。只怕这一点聪明还有。”因而“聪”字是寓湘云。“忍”字是寓宝钗,这也是确切无疑的。宝钗心机深骛、隐忍而不发,她的城府和耐心是其他金钗所无法比拟的。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听到了红玉和坠儿的“奸淫狗盗”之语,却使出了“金蝉脱壳”之法,嫁祸于黛玉,展示了她为人的另一面。另外,按照年龄关系,“乖”字是寓巧姐,影射她的年幼。“僻”字寓妙玉,这也很明显。她判词中的“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就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剩下的“清、明、邪、谬”四字中,“邪、谬”无论如何也不能用于元春和迎春身上,那“邪”字就应当是隐秦可卿,是喻她的出轨。“谬”字是寓李纨,影射她判词中所说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以及“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看来,在后三十回佚文中有李纨“如冰水好空相妒”的荒谬行为,以致于落得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结果。“清、明”二字中,“清”音近“琴”,暗喻元春擅长音律。第四十回有贾母的两句话:“头上有青天。”“一轮红日出云霄。”正是照应此字,影射元春当时如日中天的地位。而“清明灵秀”显然又是与幽微灵秀、琴棋书画、原应叹息、无可奈何相同的手笔,是写元迎探惜——贾府四艳。因此,“明”字是寓迎春。
按照以上分析,“残忍乖僻”对应的人物是王熙凤、薛宝钗、巧姐和妙玉。巧姐和妙玉名字的有效组合是“巧妙”,王熙凤与薛宝钗的名字里,“王、薛”与“熙、宝”并无实际意义,那么“凤、钗”二字显然有妙用:意为“分拆”。同理,“聪俊邪谬”对应的人物是史湘云、林黛玉、秦可卿和李纨。
秦可卿和李纨名字的有效组合是“秦、李”(寓“情理”),而史湘云、林黛玉名字中,“史、林”和“湘、黛”并无实际意义,有意义的就只能是“云、玉”了(寓“孕育”)。如此,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明灵秀”“残忍乖僻”“聪俊邪谬”三个词其实指向了“原应叹息、分拆巧妙、孕育情理”三词,这
就是十二钗名字中隐藏的真正含义。
所以,红楼梦的文字,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真正的读懂红楼,而不是胡乱猜想。因此,研究红学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文本的把握,而不是其他。
我们在慨叹之余,还会在正邪两赋中读出这样的意味:“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一句中,由于“清明灵秀”是寓贾府四艳,就不难理解“上至朝廷”,是说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和探春的“和番远嫁”。“下及草野”,则是说惜春的草率出家和迎春丈夫的野蛮。“秀”是指惜春(幽微灵秀),因此“所余之秀气”独写惜春。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四姐妹中,她的下场是最好的,其他三姐妹的命运都不如她。元春判词中有诗句“三春怎及初春景”,许多人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胡思乱想、不着边际。到此时,
我们就会理解“初春”是指惜春,“三春”是指其他三姐妹。“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突出了她皈依佛门、脱离苦海的结局。惜春判词“虚花悟”中有“将那三春看破”,一句与此原因相同。
“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
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一句则是说凤姐、宝钗、巧姐和妙玉。“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写凤姐见不得人的勾当,“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写宝钗的深藏不露。“因风荡”正合凤姐判词“聪明累”中的“荡悠悠三更梦”,“被云催”暗应了宝钗“水中月”的化身。“摇动感发”,暗指巧姐判词中的“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再一次显示了妙玉身份的特殊。
“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一句中的“正”与“邪”是“大仁”和“大恶”的翻版,明显这段话是对十二钗的总写。“搏击掀发后始尽”和“发泄一尽始散”,正合了“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最后,比较有意思的是“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一句,由于凤姐、巧姐、黛玉、宝钗、湘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第四回“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等人都是“生于公侯富贵之家”无疑。而妙玉出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第十七回),亦谈不上清贫,只因得病才带发修行。因此,只有秦可卿是“生于薄祚寒门”之人。第八回说秦家“宦囊羞涩”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这句话表明了两点:①由于十二钗中并无单单“生于诗书清贫之族”之人,因而十二钗中亦无“逸士高人”,彰显了曹雪芹对她们命运的慨叹。
②由于秦可卿是“生于薄祚寒门”之人,所以,“必为奇优名倡”,就是暗指秦可卿的“情既相逢必主淫”,“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