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器官移植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早在公元前300年,我国就有了有关器官移植的神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了名医扁鹊为赵、鲁二人互换心脏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也出现了根据神话故事描绘肢体移植的油画。但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在近现代医学进步的基础上,这一梦想才逐步变为现实。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毋庸置疑地说,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领域非常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多学科集成整合而造就的“医学之巅”。
肾移植开创了临床实体器官移植之先河。1954年12月23日,在美国波士顿Peter Bent Brigham医院里,Joseph E.Murray和John P.Merrill医生在一对同卵孪生兄弟间施行了肾移植,并获得了长期存活。人类的一个亘古梦想从此成为现实,并由此揭开了人类实体器官移植的序幕。
我国器官移植工作起步较国外晚了近10年。1960年吴阶平等率先进行了2例尸体肾移植,当时因缺乏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移植肾仅存活了3~4周。1972年年底,梅骅和于惠元等克服重重阻力,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我国首例活体亲属肾移植,存活了1年零50天,后因急性肝衰竭死亡。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移植外科技术日臻成熟以及新型高效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问世,移植肾存活率及受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肾移植逐步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技术。
据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至2015年年底全球肾移植总数已达100万例;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已逾10万例,并以每年近1万例的速度递增。历经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和半个多世纪发展中的艰难曲折,我国的肾移植技术水平已经能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然而,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器官短缺问题。
为解决供器官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是使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符合国际通行的伦理学和医学标准,2010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工作的法律法规,并于2010年3月开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试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全国广泛推行,我国移植器官的来源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步入法制化的康庄大道。与此同时,由于供器官质量发生变化,临床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深深地感到,国家和社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当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奋努力地工作,使器官移植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跟上法制化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挑战,树立新思维,立足新模式,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打造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了全国在临床一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入研究的肾移植专家,共同编写了本书。作者们抱着忠实科学、心系患者的精神,怀着极大的热忱,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总结临床实践宝贵经验并撷取国内外研究之精华,荟萃于本书。
全书共分12篇57章,书末附有与肾移植相关的指南与共识等。其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本书既是几十年肾移植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总结,也突出了本领域在新世纪的最新进展,更汇集了作者们个人的经验和观点;二是“细”:编排结构细致,采取临床医师更容易理解及查阅的条目结构,例如分别按细菌、真菌和病毒三种病原体分类描述移植后肺部感染诊疗特点;三是“精”:内容方面力求撷取精华,图文并茂,简明实用。文字方面力求言简意赅,流畅易读,便于广大移植医师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检索和参考。
书稿付梓之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亲自审阅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我国器官移植学界著名学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前主任委员陈实教授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给予悉心指导并为本书作序,本书中也有多幅插图转引自陈实教授既往的专著,在此一并致谢。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感谢参与编写的所有作者,他们中既有国际知名专家,也有许多年轻有为且颇具学术造诣的临床医生,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囿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书内容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处,殷切祈望前辈和同道们见谅并不吝赐教。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长征医院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