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学习目标
掌握 心身疾病的概念与预防措施;健康相关行为的分类与健康相关行为的矫正和干预。
熟悉 心身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了解 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个性、情绪、应激等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人们在心理行为乃至身体器官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角色适应和变换、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是影响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绪因素和个性特征,其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应特点及对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可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及行为的改变。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感知的环境要求与自身的应对能力所表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常导致人们发生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