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通论》的难于被读懂的性质

撰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通论》的难于被读懂的性质。《通论》不但被公认为是一本重要的著作,而且被公认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英国经济学说史的权威人士布劳教授写道:“在整个经济学的历史中,该书仍然是最难懂的著作之一……难于理解的文句、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以及一次又一次脱离正题的论述。”布劳.对经济学的回想:第5版.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651.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也说:“它是一本撰写不良的书,结构松散。任何外界人士,如果仅凭该书作者过去的声誉而购买该书的话,他可以说是上当受骗了。”萨缪尔森.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哈利斯.新经济学.纽约:诺夫出版社,1948:146.萨缪尔森还承认,他在开始阅读时看不懂《通论》,并且接着说:“根据我个人记忆犹新的回想,而我并不算泄露什么秘密,我敢断言,在该书出版后约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没有任何其他人真正知道该书的内容是什么。”同②148.

为什么该书如此难于看懂?其根源来自该书的下列三个特点:

首先,《通论》的读者对象是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专业人员。凯恩斯在该书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它的这一特点:“本书主要是为我的同行经济学者而撰写的。”[第1页]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以下所引《通论》内容均以此书为依据,且只注页码。这就是说,要想看懂《通论》,必须具备当时西方经济学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由于这一原因,对不具备当时专业知识的读者而言,阅读该书会感到困难。例如,在《通论》出版时,当时的一位英国金融记者写道:“很不幸的,要想理解凯恩斯先生想要说的是什么,除了人数有限的几位具有足够专业知识并且熟悉经济学术语的人以外,他使所有的读者感到失望。”维塞斯.经济学者的大谬误.星期日泰晤士报,1936-02-23.

理解的困难不仅限于非专业人士,即使对今天的经济学专业人员而言,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为经济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今天的学者所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不但和过去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而且今天的学者未必确切知道为当时的学者所掌握的知识是什么。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今天的专业人员可能对《通论》某些内容和术语并不感到生疏,却难于理解为什么该书对某些问题特别加以强调,又对另一些问题争论不休。

其次,《通论》进行争辩的特点。凯恩斯撰写该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推翻当时的,也就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就业的理论;另一方面还在于建立他自己的新理论。正如他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样,除非使用高度抽象的辩解和相当多的争论,我就不能达到我的目的,来说服经济学者,使他们能以鉴别真伪的态度重新考察他们的某些假设前提。我的意图是想使辩解和争论尽量少一些。但是,我认为,重要之点是:不仅要对我的观点加以解释,而且还要说服在哪些方面我的观点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理论。”[第1页]《通论》这种进行争辩的特点使得它正面的论述和抨击对方的文句交织在一起,使得凯恩斯的新理论和传统的旧学说交织在一起。该书的这一特点再加上凯恩斯撰写该书时“随意写来”的笔法和态度,给该书带来了更多含混不清之处。对此,萨缪尔森写道:“在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没有被明确地表示出来,好像该书的作者没有认识到体系的存在及体系的性质,而在涉及该体系与过去的体系之间的关系的地方,作者的论述特别不清楚。”萨缪尔森.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哈利斯.新经济学.纽约:诺夫出版社,1948:148-149.

为什么凯恩斯在写作《通论》时采取了“随意写来”的笔法和态度?笔者认为,本书第四章有关凯恩斯个人背景的论述可以提供答案,即当凯恩斯在撰写《通论》时,他已经具备相当大的名声。他知道,不论他的论述是否通畅明晰,人们总是会阅读他的作品。事实上,在《通论》出版以前,当时的西方经济学者在得知凯恩斯撰写该书的信息时,已经翘首等待出版的日期,都想先睹为快。总之,不论原因何在,《通论》撰写的不良给读者添增了阅读的困难。

最后,《通论》思路不清和故作玄虚的特点也使读者感到困惑和理解困难。

在该书的个别章节中,凯恩斯有时对他所论述的问题还未思考清楚就把他的想法表述出来,有时甚至故意把浅显的事物论述得异常复杂。对此,萨缪尔森写道:“该书具有大量故作玄虚或令人混淆之处。”同①149.

连凯恩斯自己都思索不清的东西,读者当然更无法理解。以故作玄虚的章节而论,它们不过是人为地制造困难,从而浪费读者的阅读时间。

总之,该书的上述三个特点不但可以说明《通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而且可以告诉我们难懂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