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医秘验:范文虎传人孙幼立70年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菌毒同治

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凡发热患者,特别是高热者,往往喜先行西医抗生素治疗。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行为几乎成为常规,一些患者要发热5~7天不退才会考虑中医治疗。我国历代名医,自“医圣”张仲景到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直至近代范文虎、丁甘仁等均是治热病高手,他们所著的医籍中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治热病的经验,现代中医必须全面继承并加以发扬。

目前国家已禁止滥用抗生素,而因菌毒同感的发热有逐渐增多趋势,这是发扬中医优势的大好机会,今介绍四则发热病例于下。

案1 王某,男,78岁,教师,2010年3月2日初诊。2009年冬天因脑梗死去上海某三甲医院治疗1个月后,左侧偏瘫消失,却开始发热不退,回余姚后住院继续治疗15天,仍高热不解,伴咳嗽,痰黏不易咳出,气急,就诊于孙老。患者高热持续已有1个月,白天38.3℃~38.8℃,晚上38.9℃~39.3℃,面红赤,频咳,痰不易咳出,动则气急,尿热赤,大便5日不下,脉滑数,舌红少苔,扪之无津液,唇焦,齿龈成黄色瓜瓣状;查血常规正常,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胸片示支气管炎及左下叶肺部感染。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菌毒同感。中医认为,此系春温,温邪久羁,热甚伤津则尿热赤,唇焦,痰液难咳;肺气上逆则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移热于大肠,则腑气不行,大便秘结。因腑实而且津液已涸,只能增水行舟一法或可挽回。方药:生地30g,玄参12g,麦冬10g,鲜石斛12g,枇杷叶10g,杏仁10g,生大黄9g(后下),2剂。

3月5日二诊:药后见腹鸣,下宿垢5枚,后又下褐色稀便3次,下午体温下降至37.5℃,咳嗽、咳痰减轻,仍面赤,舌红无津,脉数。此时腑气虽通,阴液未复,当继续养阴生津,清肺化痰,但患者年岁已高不宜再用峻剂,宗清·喻嘉言“清燥救肺汤”意,于原方去大黄加火麻仁9g,5剂。患者服用3剂后热解,拔去氧气管,5天后停止输液,病情稳定,观察5天后出院。

本案西医诊断为左下叶肺部菌毒同时感染,经西医相关治疗后仍高热持续不退,中医辨证细微正确,用药果断,如此重症只诊治2次即获立竿见影之效。

案2 魏某,女,68岁,退休职工,2012年10月3日初诊。患者患有干燥综合征,9天前开始出现畏寒发热,早晨体温37.5℃~37.8℃,下午上升到38.5℃~38.9℃,头晕,查血常规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升高,已行抗生素等输液治疗8天,热度不减,故就诊于孙老。顷诊:发热面容,时感畏寒,口干苦,不思饮食,胸满,舌苔薄白,脉弦而略数。中医认为,发热9天仍畏寒,从卫气营血辨证看,病位仍在卫分,因无脉洪数、口渴引饮,则病邪不在气分,宗“在卫汗之可也”,故应辛凉清解;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胸满,从六经辨证看,则邪在少阳,当用柴芩和解,板蓝根能抗病毒,可以加用。方药:银翘散全方加柴胡10g,黄芩10g,板蓝根30g,3剂。患者服1剂后即汗出热解。

本例显然系菌毒两感,西医仅抗生素治疗不能抗病毒,故发热8天不退;中医从温病卫气营血学说及伤寒六经学说同时辨证,认为邪在卫分,属少阳证。本案辨证正确,选药精当,1剂热退,正如《内经》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案3 胡某,男,20岁,学生,2012年5月22日初诊。患者2日前突然寒战高热,汗出不解,咽红痛,恶心;查血常规见白细胞升高。立即给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治疗,同时服用退热药,经治疗后汗出,体温退了1℃左右,但数小时之后体温又继续上升。顷诊:高热面容,四肢厥逆,口干,不思饮食,大便3日不行,今日出现水样便,苔白厚腻,脉数。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菌毒同感。中医认为,从卫气营血学说分析,寒战发热表明邪仍在卫分,无渴喜冷饮、脉不洪数,表明邪未及气分,但有气营两燔的趋势;从六经辨证学说分析,寒热往来表明邪在少阳,大便秘结难下,今又下水样便,表明是典型的热结旁流证。按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学说共同辨证立法处方,选用银翘散全方以辛凉解表,加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再加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2剂后得汗,又下燥屎6枚,体温下降至37.7℃,次日畏寒、咽痛消失,热退,能进食。如此菌毒同感重症,投药2剂而愈,尽显中医药威力。

案4 袁某,78岁,干部,2012年6月13日初诊。患者3天前劳累及受凉后,突感畏寒发热,全身骨节烦疼,口干,不思饮食,咳嗽少,无痰,轻度气急。次日即赴某三乙医院急诊,诊时查体温38.9℃,血常规正常,胸片示两肺下野有较多阴影,诊断为两下肺感染,菌毒同感。因患者年老,恢复较慢,且有一定危险性,建议住院,遭患者拒绝,予抗生素(药名不详)治疗2天,体温下降至37.9℃,但纳差、乏力加重,故就诊于孙老。顷诊:急性病容,咳嗽少而短气,痰白黏,口干,唇紫红,溲赤,脉浮数,舌苔中剥裂脱液,舌质红。中医认为,此为病温,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见畏寒发热,咳嗽短气,表明邪在卫分,当须解表;口干脉数,舌红溲赤,舌质红,表明气分之邪已炽,必须清气;患者舌苔大范围剥裂脱液,则是元气已虚,气津两伤。叶天士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之言。故治疗须养阴生津以固护胃阴。方药:金银花35g,连翘10g,桑叶10g,白菊花10g,甘草5g,牛蒡子10g,杏仁10g,桔梗5g,芦根30g,川贝母5g,知母10g,生地20g,鲜石斛12g,3剂。

6月30日二诊:药后热解,咳痰白黏,较易咳出,气急缓解,纳仍不香,脉微数,舌红脱液。此乃邪热渐去,阴液未复,胃气亦未复,宗喻氏“清燥救肺”之意,更方为:枇杷叶12g,桑叶10g,杏仁10g,生地20g,川贝母6g,玄参12g,麦冬10g,火麻仁10g,芦根20g,鲜石斛12g,金银花20g,甘草5g,7剂。

7月9日三诊:患者精神好转,再以益气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5g,生地20g,知母10g,玄参10g,鲜石斛12g,芦根30g,川贝母5g,怀山药10g,甘草5g,百合20g,7剂。随访10天,患者症状消失,饮食增进,已恢复正常生活。

本案诊断为老年性重症肺炎,危险性很大,患者尚有脑梗死病史,症情复杂,增加治疗难度。本案从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辨证入手,认为邪在卫气之间,而患者元气虚弱,阴津亏损,有内陷之虞,故用辛凉透达以清气分之邪之外,同时加用生地、芦根、鲜石斛等养阴生津之品,使正气得充,托邪外出,从而迅速解热,以后继续扶正祛邪、养阴生津同时并进,取效迅捷。如此老年性重症肺炎在未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治疗半月左右,即取得了缓解之效,表明中医药完全能够治疗热病,尤其是菌毒同感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