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中泰建业60周年报告文学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离子膜,离子膜

离子膜!这个当时世界先进的化工技术搅动了企业,科技兴厂成为企业干部职工意识的觉醒。

新疆烧碱厂那时还是一个规模很小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烧碱、盐酸、漂白液等。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号召,并提出了“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的奋斗目标”。

在这种大好形势的推动下,在建设投资扩大的背景下,1983年是新疆烧碱厂自感欣慰的一年。这一年,烧碱的产量突破2000吨,企业总算实现扭亏为盈,一举盈利22万余元。

22万余元的盈利,全厂300多人苦挣苦熬26年,几乎是一代人的努力!职工们仿佛看到了希望。至今在一些老烧碱厂人家里,还收藏有上面写着“新疆烧碱厂扭亏为盈纪念”的搪瓷缸子。

从1958年到1984年,整整26年。这26年,星斗转换,朝夕更替,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近半辈子。这26年,新疆烧碱厂起起伏伏,从无到有,他们兴奋、他们流泪、他们坚信。

1979年从新疆化工学校一毕业就来到新疆烧碱厂的高成泉,谈及那次扭亏为盈时,就像一位红军战士走完万里长征胜利到达延安一样兴奋。“那次,烧碱厂的所有干部职工,在企业不景气多年后,总算看到了希望,大家高兴啊,纪念缸子拿在手上如获至宝,就那么一个小缸子,看过来,看过去,摸过来,摸过去。”

东风好借力,扬帆正当时。

新疆烧碱厂因地制宜地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了产品的生产速度。到1986年,烧碱生产规模达到了7000吨。短短4年,产品产量又翻了三倍。

即使如此,企业的产品仍然只是小产品,更谈不上精品,因为没有核心技术,远远满足不了也赶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生产采用的还是隔膜电解槽,这种生产工艺已经不适用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离子膜电解槽技术。

离子膜?

新疆烧碱厂人对这东西知之甚少,对它的核心技术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听说咱们厂要上离子膜。”

“离子膜什么样?”

“不知道。”

“听说国内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引进了这个东西,拥有这个技术的只有美国和日本。”

“听李工程师说,咱们国家就北京化工机械厂在研发离子膜电解槽,国内生产出来的离子膜电解槽在质量上还有明显差距。”

大家议论纷纷。

新疆烧碱厂在艰苦创业之后,习惯又舒坦地在计划经济的道路上走了20多年,猛然拐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时,又要面对世界新技术的挑战,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开始躁动了,开始认识到人才、产品、市场,是企业生死存亡的三大要素。

离子膜!

他们发自肺腑地呐喊着。

走出了亏损的困境,走近了离子膜,无疑使新疆烧碱厂双喜临门。

多少年过去了,当人们回想到那段全厂上下都为“离子膜”而着迷的日子,还是心潮澎湃。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一次干部职工对科技兴厂意识的觉醒,从那时起,企业上下都意识到搞企业,光有热情、有干劲不行,还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做支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也许人们会淡忘那段历史,但“离子膜”带给企业的,已不仅仅是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变化,它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正当希望之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中央在推行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1984年,启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顺应时代发展,新疆烧碱厂也走上了改革承包的道路。

承包成了聚焦的热点,离子膜一时间被“承包”盖住了。1984年7月,机电车间动力工段推煤小组的职工放下小推车,聆听着车间主任传达厂里的改革消息。

“厂里对你们小组进行承包浮动工资制试点,多劳多得!”

“真的,那以后我们的工资就不一样了?”人们流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随着推煤小组承包试点改革后迸发出的热情,1985年1月,新疆烧碱厂对全厂在职职工实行“医药包干试行办法”。这年3月,又对食堂实行“营业额工资含量包干办法”。

要不要对新疆烧碱厂进一步扩大整体承包?虽然在厂内小承包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进行整体承包,自治区化工局还没有胜算的把握。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分析考虑,自治区化工局领导们还是拿出了一份新疆烧碱厂进一步改革的方案。时任自治区化工局副局长王振华说:“烧碱厂的改革是顺势而上,是助跑给力,不能动摇,给政策,给活力!”

1987年10月,由自治区经贸委、财政厅、劳动人事厅、化工局代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新疆烧碱厂进行招标承包,实行“二保一挂”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对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派林玉国同志任党委书记,决定聘任原厂长张志城同志继续担任厂长,承包经营新疆烧碱厂。承包经营期限自1987年1月1日起到1992年12月31日止,一包6年不变。

张志城是一位老烧碱人了,也是一位非常敬业的同志,在技术上有专长。与企业风雨同舟几十年,在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砥砺前行,终于使企业扭亏为盈。王振华给予了张志城很高的评价:“非常佩服张厂长的专业技术、工作精神和做人品格,在企业经历改革、市场风雨中,张志城是非常可敬的一位老厂长。”

新疆烧碱厂改革的步伐一步步推进,但离子膜在人们的心里一点都没有淡忘。随着企业一天天走上正轨,那个曾让全厂人心潮难安的离子膜再次回到他们聚焦的中心。他们不能再静静地等待了,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主动出击了。

一天,张志城找到已经退居二线担任调研员的老书记昌国福,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老书记,虽然离子膜项目还没有拿下来,但是咱们决心不变,得提前做些准备,不然有些措手不及。”

“离子膜是咱们嚷嚷几年的事情了,是要准备准备!需要我做些什么?”昌国福问道。

“您是老领导,经验多,威信高,还得劳烦您帮助指导指导,出谋划策。”

两位休戚与共的老同事,为新疆烧碱厂走出技术困境,演绎着创建农药厂时的故事,多管齐下,未雨绸缪。

由一名负责技术的副厂长组织生产科罗建樑、吴大胜两位工程师和技术员陈永红同志,着手年产11000吨烧碱的电解工段和氯氢处理工序技术改造方案,并组织车间的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在确保生产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按期完成了改造任务,为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

由厂领导带领吴大胜同志去沈阳化工厂考察后,在锦西化工机械厂引进了20个金属阳极电解槽。投产后,既环保又节能,受到了职工的好评,并为增加离子膜烧碱产量积累了一定经验。

由厂领导带领供销科长高俊昌、工程师罗建樑去甘肃白银805厂,按双方已签订的预定购液氯协议,拿到了对方预付的150万元补偿贸易款,用于厂里新建20吨锅炉和扩大液氯的产量。

由昌国福带领罗建樑同志奔赴四川成都,请化工部所属第八化工设计院为新疆烧碱厂离子膜技术改造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八化工设计院是非常有权威的行业设计院,只要有他们出手相助,就会促成离子膜技改项目的批准和实施。

洽谈总算比较顺利,昌国福立即通过电话把洽谈的情况报告给张志城:“只要我们签订这份合作协议,八院将尽快去厂里实地考察,为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准备……”

协议盖章后,昌国福和罗建樑立即启程返回新疆。很快,第八化工设计院也派来了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并充分听取了厂领导和有关人员的意见,最后他们带着收集的资料返回了成都。

两个月后,一列火车从乌鲁木齐缓缓驶出,张志城、昌国福和廖汉庭坐在列车上,望着秦岭的郁郁葱葱,望着成都平原的辽阔平畴,他们脸上洋溢着春风。

他们在成都与第八化工设计院的同志一起,审定完技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第八化工设计院主动提出要承担技改项目的设计,并推荐化工部旗下一家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承建工程。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他们心情轻松地踏上返疆之路,尽管西行之路越走越苍凉,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春风荡漾。

为了离子膜,他们心里没有大漠戈壁,只有青山绿水。

然而,让新疆烧碱厂的人望眼欲穿的离子膜竟是一个“难产之胎”!7年啊,一个企业煎熬的7年!